今天听了郭天翔老师的讲座,甚是有趣,忽悠能力超强,不过大笑之余,发人深省。本来是抱着瞧一瞧的心理进了会议室,看到一高大健硕的壮汉,腆着圆鼓鼓的肚子,顶着亮闪闪的光头,留着一撮浓密的山羊胡,操着爽朗的北京口音,满身的匪气,正说着IQ、EQ、AQ。此公自嘲看上去像黑社会,怎么看都不像教授的样,包括后面的演讲。不过正因为这样,我坐了下来。老师忽悠的内容摘录如下:
1、“身”经济与“心”经济、推、拉、追随卓越
老师说,20世纪那叫“身”经济,大家有钱了,尽买些桌子、椅子、电视什么的,解决身体周边问题的物件,21世纪可不同了,现在讲究“心”经济,什么东西都图个“我觉得”,我觉得好就要买。二十多年前,帕瓦罗蒂来北京唱歌,80块的门票,结果大半都送出去,也没几人来;21世纪了,老帕再来紫禁城,几千的门票,怎么着?爆满!不过郭老师见演唱结束出来一女孩,问怎么样,女孩说,“高!”,不过啥都没听明白,不过这不打紧,只要觉得好,花钱也值得。
在身经济时代,管理是“推”和“拉”,给点表扬、鼓励什么的,一朵大红花能让人兴奋半年;21世纪了,“推”和“拉”不灵光了,有人说要给压力,有压力才有动力,郭老师教导我们,物理学说了,有压力就有反作用力,而且还增加摩擦力,这个年代,要做好管理,不能靠这些,因为这个“心”经济时代是“我觉得”在主导,这个时代讲究的是“追随卓越”。什么是“追随卓越”?追随卓越就是“吸引力”,靠吸引力而不是推拉压来管理。瞧瞧李宇春就知道了,多少人拼了命的追啊,我觉得喜欢,大家就跟着跑。小孩教育也一样,郭老师拿自己孩子的成长举了个例子,说小孩以前化学不好,后来给找一漂亮jj做家教,其实那家教根本不懂化学,郭老师先教家教,家教再教郭老师儿子,每次都出上两道题,然后就在一旁鼓励、表扬,郭儿子就挺喜欢这个家教的,然后化学成绩刷刷上去了。都是“吸引力”惹得祸啊。女人也一样,女人在外费心打扮,说话温柔得体,回到家却完全另外一幅模样,老公一回家见到这脸孔还不得夺门而逃啊。
2、吸引力+重复=神经语言程序
NLP
有了吸引力,还得不断的重复,不断的向一个人注入正面的、快乐的、乐观的、上进的、积极的东西,这个人才会表现出阳光,老是向一个人注入负面的、阴暗的、郁闷的、消极的东西,这个人也会变得萎靡。郭老师说,吸引力+重复重复又重复就等于NLP。
后来又讲了个“西门子”的段子,话说当年西门子才入中国,招了些硕士、博士的,德国派出了高管过来培训,用了三天三夜就培训了一样东西,啥呢?就是对着你,说“hi”,“hi”,“hi”,或者耸着肩说“嗯哼”。后来又说,郭老师后来在青岛进行培训,300多人,见一奇丑到恶心的女人坐在面前,他每讲一句,她就“嗯哼”一下。培训后,郭老师就问,为啥嗯哼?女子说西门子教的,然后又问郭老师,300多人你记得谁?郭老师转念一想,还真只记得这个人。
3、人一生的几个阶段
0~1岁口唇期,1~3岁肛门期,这个我都明白,弗洛伊德早就说过了,不过老师说,这时候小孩哭闹得越凶越好,哭的时候其实是内心在呼喊说“我-要-成-功!”,这时父母去劝孩子说“乖,别哭!”,就好比在说“不要成功!不要成功!”小孩哭是一种释放内心能量的过程,如果不哭闹,长大后会比较自闭,压力都往内里去。所谓3岁看到30岁就是这个道理。
3~6岁性蕊期,7~9岁,闹。这个时期也是,应该让小孩天性的闹,郭老师又讲,他调查过北京100个著名的成功人士,发现他们小时候都不是那种很乖的,都是喜欢胡闹的小孩,一个意思,闹是一种能量的释放,闹会让人今后减轻外来的压力,“没什么可怕的”,大胆往前冲。
9~12岁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作文”能力,作文能力强,其他学科都会好,而且对一生影响很大,作文好,说明从外在信息的获取、到大脑的分析加工、再到表达出来,这个能力在这个时期正是飞速形成的阶段。大凡成功人士在作文(或者演说出来)的能力都很强。
12~18岁最重要的是几何能力。18~30岁则是人生剧本书写期,国外大学开设了生涯规划,但我们就没有,其实也有,就是咱们的“姓名学”,取名字就是在规划人生,于是郭老师又扯了几个段子,有趣是有趣,不过一笑了之,这里就不谈。
30~40岁是修正期,40岁就迈向成熟。
4、浮躁、打坐、呼吸
现在人内心越来越浮躁,干啥啥没劲,据说北京调查了不少青少年,问卷反映:上学,没劲,上了大学,没劲,交了女朋友,没劲,上床,没劲,再换,没劲,工作,没劲,最后就到死亡了,所以,现在据说北京平均每周都有小孩自杀。
后来又有一个段子说,人大一教授,对着一个研二的女生,说了“论文怎么办,现在都还不着急怎么毕业”,结果眼见这女生“嗖--”的一下,就跳楼了。现在教授逢人就说,“我没说什么呀~”。可见现代人的浮躁。
所以,每天人都需要让心平静,平静的法门就两个字:打坐。打坐干嘛呢?也两个字:呼吸。每天找二十分钟,怎么坐都行,慢慢的呼吸,脑海里就想着呼吸,呼着吸着,人就心灵平静下来,所谓通了,通则不痛,痛则不通,心也一样。
据说,呼吸翻译到梵文,就叫瑜珈。
里面讲了很多段子,就不抄录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