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工作以来,幸福感一路下跌,工作其实也算不错,生活虽平淡但滋润,昏昏碌碌下来,已然迈入而立。而立不立,怎能心中不慌。
最近竟然静下心来看了不少的书,开始是为了股票而看书,踏入股市一年,就跟打球一样,打的多了就隐隐有了球感,对股市的本质自以为还是有清楚的认识,但是一到实际的时候还是发懵,买啥?啥时买?啥时卖?缺乏一个根本的“道”,心中无道,操作何以为凭?我想,大多数人都是在价格、消息的反反复复中折腾,运气好的赚了不少,运气差的就后悔过去的操作,然而却一再的后悔中。其实,就是因为缺乏一个自己坚守的价值观,为此,我逐步抛开了对股市各类传言的追逐,渐渐的回归自己究竟希望做什么,股市的机会很多,不是什么机会都适合你的,不同的思路只要正确都能抓住股市的机会,资金投入到了它该去的地方,产生的效益就是回报。
看股市的书竟然是从一本小说――《高位出局》开始,市面上其实泛滥的是各类所谓技术的书,看不懂,没意思,还是小说来得惊心动魄。《高位出局》算是一种写实吧,股票的涨跌后面的故事是什么,一个结论:除非你是始作俑者,否则即使是最接近于所谓“主力”的人,同样会亏得一塌糊涂,人与人的无数博弈造成了即使有消息获胜的概率还是趋近于50:50。
有了开头,就有兴趣往下一步了,在这复杂的博弈中,究竟应该如何投资?有幸看了《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资》、《伟大的博弈》、《漫步华尔街》等书,伟大的博弈讲述了Wall
Street的前世今生,风风雨雨的历史说明了一个道理:历史都是惊人的相似的,趋势总是向好的。每每看到专家学者痛心疾首的批评国内的股市如何的不合理,股民多么的不理性……,国外的金融又如何有序,其实在追逐财富的时候,人和人并没有什么不同,不同的是规则是否完善,当然批评是非常必要的,这才能推动中国的股票市场走向公平和成熟。
彼得林奇确实是个非常成功的投资家,而且他的睿智在于激流勇退,在事业高峰悄然退出,也许谁都无法长期的战胜市场。彼得林奇给人的建议是:相信世界总会进步,无数的作用力下,人们的生活会更好,经济总会向好的方向发展,不管发生了什么样的事件,历史的大趋势总是向上的,作为现实的投影,股票投资一定比储蓄和债券的收益高,既然现金比股票的风险更大,那就应该买入股票。
当然,买什么股是非常有讲究的,不管是巴菲特还是林奇,对选股都是非常慎重的,巴菲特采取一旦选定,则长期重仓几只股票的方式;林奇则是非常勤奋,不断的调研各个上市公司,发掘成长的机会,因此获得增值。两个大师本质上都是透彻的理解公司的价值所在,敏锐的发现未来的趋势所在,因此获得成功。然而,这是多么难的一件事,正是这种不确定,才使得股票市场精彩纷呈,一旦确定了,股票价格也不会波动了。
《漫步华尔街》是一个现实主义者的书,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它无情的说出了一个事实:无论是价值投资者,还是技术派,都不能确保成功。技术派的本质,其实并不是图表会说话,而是基于这样一个事实:所有的信息都已经表现在价格中了,但游戏参与者的心理变化也许是有迹可寻的,支撑位、阻力位、头肩顶等等,但是由于下一步的变化概率趋近于5050,而且从长期上看技术基本不能提供准确信息,因此,可以说对投资者是基本无效的。
价值投资,这个基本被投资界认可的东西,也存在太多不确定,一个企业的价值究竟是多少?市场会给它什么样的评价?未来会怎样?既然确定的信息都体现到现在的价格中,不确定的信息又众说纷纭,那么依据价值投资能否成功取决于投资者对未来的判断,压对了就成功。
这样说下来,似乎很让人沮丧,那还能怎样投资?对于业余投资者,往往直觉中会有一个模糊的判断,然而模糊的准确总比精确的错误好,股票的价格不会反映太长远的模糊,因此只要判断对了长远的模糊趋势,接下来就是享受时间带来的价值。也许,这就是业余投资者能够聊以自慰的说法了,不过,这也可能恰恰是最正确的投资,虽然你无法正确的压对哪一个股票,但是可以模糊的判断整个市场长期是趋好的,那就买入指数基金吧,按《漫步华尔街》的说法,指数基金是能够长期战胜专业投资者的,能够为数不多能趋近于市场的。
有了这样的一个投资价值观,心里也就渐渐的平静了,对于信息闭塞的我,由于内幕而获得巨额的利润是不可能了,这些钱不是我能赚的,我能赚的就是时间带来的收益,涨涨跌跌,也就无所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