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北宋间的四大山水画家:巨然
标签:
巨然文化 |
分类: 国画艺术 |
巨然,江宁(今江苏南京)人。生卒年月不详。五代、宋初画家。开元寺僧。工画山水,师承董源,但风格不同于董源秀逸奇伟。擅画江南烟岚气象和山川高旷的“淡墨轻岚”之景。南唐后主降宋,随至汴京(今河南开封),住开宝寺,在学士院绘《烟岚晓景》壁画,为时人称赞。他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在林麓间点缀卵石,玲珑剔透,清晰润泽,仿佛刚被水冲刷过一般。他的画风对后世江南山水派很有贡献,是一位有创造性的艺术家,后人把他与董源并称“董巨”,为五代、宋初南方山水画的主要流派,对后世影响很大。
董源的传人——巨然
北宋开宝八年(975),宋太祖赵匡胤灭南唐,后主李煜被掳往汴京(今河南开封)。南唐翰林图画院自然解体,不少画院画家被胁迫到汴京,在宋朝的翰林图画院里供职,如徐熙之孙徐崇嗣、董羽等。巨然在这种情形下从建业来到京师,居开宝寺为僧。他画名鹊起,曾为度支蔡员外作《故事》、《山水》二轴,画中“古峰峭拔,宛立风骨;又于林麓间多用卵石,如松柏草竹,交相掩映,旁分小径,远至幽墅,于野逸之景甚备。”(刘道醇《圣朝名画评》)又在宋朝的最高文化机构学士院北壁上绘制壁画,被当时的文人传为美谈,并赋诗颂之。巨然在北宋期间,为谋求在北方的艺术地位,不得不效法李成之作,如仿李成的寒林山水,在构图和笔法上都略异于董源,但意趣仍是江南画。巨然的画艺远不及董源广博,专以山水为长。
巨然山水的构成,虽出自查源,但自成一格。以现存传为巨然的山水画为证,他喜作竖式构图,可能是宋初北方山水画多立轴的缘故。他的山水,于峰峦岭窦之外,下至林麓之间,犹作卵石、松柏、疏筠、蔓草等。画中幽溪细路,屈曲萦带,竹篱茅舍,断桥危栈,爽气情人。这些表现内容与董源之作大体相近。不同的是除了巨然糅入了一些北方山水画的构图外,还在于巨然的笔墨与董源相比,趋于粗放,多不作云雾迷濛之景,但画中散发出浓重的湿润之气却不亚于董源。巨然擅长用粗重的大墨点点苔,鲜明、疏朗,长披麻皴粗而密,笔法老辣、率意。
北宋《宣和画谱》著录了御府珍藏的一百三十六件巨然之作,几乎都是山水,基本保留了董源的山水画主题。现存的巨然画迹全无名款。画上署款,起于北宋,五代绝少,断为巨然之笔,系因循旧说。作为巨然的画风,《万壑松风图》轴、《秋山问道图》轴与史载最为接近,两者笔迹亦相去不远,其次是《山居图》轴。由于巨然的艺术活动地跨南北,画风有异,在传为巨然的山水画中出现了两类不同的画风。其一是《层崖丛树图》轴、《萧翼赚兰亭图》轴和《溪山兰若图》轴等。这些古画在不同程度上掺杂了北方山水画的造型、构图及笔墨,可推演出巨然在北方的艺术面貌及其对北方传人的影响。其二是《溪山图》卷,仍然保留了江南水墨山水的风韵。这两类古画,确定何者为巨然真本,尚缺直接的论证依据。但可以确信,多系宋代高手之笔,可作为宋代巨然传派的代表之作。
巨然作品选:
http://www.artkaoshi.com/art/UploadFiles_4432/200705/200751734735283.jpg
是图绘江南烟岚松涛,矾头重叠;深谷里清泉奔涌,溪畔浓荫森森;沿着曲折的山脊,是一片片浓密的松林,“丰”字形的松树随风摇曳,似乎能使观者感受到阵阵湿润的凉风扑面而来;沟壑里聚起团团云雾,缓缓地向上升腾;山瀑下置一水磨磨坊,溪上架一木桥,在这世外桃源里留下人间烟火。
作者的构图与其他山水稍有不同,虽取全景,但不突出主峰,通过环绕着的松林将峰顶连成一个统一的整体,近、中、远三个空间层次表现得自然得体。全图的笔墨沉厚浑朴而不失腴润秀雅,天趣盎然。坡石用淡墨作长披麻皴,再以焦墨、破笔点苔,有沉郁清壮之韵。画中屋宇,以界画而成,表现了画家怀有丰富的绘画技巧。
http://www.artkaoshi.com/art/UploadFiles_4432/200705/200751734735951.jpg
是图最早的收藏印是北宋蔡京的“蔡京珍玩”,被奉为巨然山水画的典型之作。
“问道”在本幅画里并非打探山路之意,而是求访隐于山林里的高逸之士,探寻人生哲理。画中的茅庐里,主、宾对坐,若谈禅理。环绕三面的翠峰高岭和一面临溪的居住环境是画中人物崇尚的理想境界。显然,作者的思想是出自佛教的超凡世界,以摆脱尘世的纷扰。南唐之末,强邻压境,社稷倾危,产生这种超尘离世的思想是十分自然的。
本幅构图呈金字塔状,敦实而不乏变化。画中云气散尽,结构明晰,无壅塞之弊。空间层次和纵深感皆不以云雾相隔,全凭大组的坡面作前后相叠。笔墨前浓后淡,在视觉上产生空间感,坡淡树浓,水墨层次十分丰富。山下曲径通幽,林木幽深,山上杉树直立,矾石相拥,主峰突出。溪畔水草丛生,随风而仆。山坡用粗笔作长披麻皴,随坡体纵横淋漓而下。破笔浓墨点苔,似深嵌泥中。
http://www.artkaoshi.com/art/UploadFiles_4432/200705/200751734735933.jpg
是图与《秋山问道图》轴和《万壑松风图》轴的画风相比,手法细腻轻巧,构图与前者颇为接近。作者描绘了山谷中的寺观和山脚下的茅斋,山瀑汇溪,水草顺风而仆。图中矾头不及前几幅鲜明突出,但屡绘坡台,别具一格。浓苔和小披麻皴纯属巨然之法。近处高树盘曲,远山浓荫成片,山脊之间,不作董、巨惯用的“之”字形相联。全图几乎不见云气,前后的空间关系,皆以林木相隔,却无充塞无隙之感。作者非常注重掌握全图外轮廓的严整统一和细微变化,山形的重心略偏,仍沉稳坚实。
http://www.artkaoshi.com/art/UploadFiles_4432/200705/200751734736384.jpg
诗塘有明代董其昌的题识:“僧巨然真迹神品”,经北宋徽宗赵佶收藏,流传有绪。
是图与巨然的其他山水画造型相比,多有不同,无江南缓坡圆峰之景,纯属北方的高山峻岭,表现手法却同于描绘江南山水,如披麻皴、矾头石等。由于作者画山体外轮廓时,行笔刚劲方折,因此山体颇有几分石体的质感,紧密坚实。用墨浓重,特别是浓密的林木和黯黑的苔点,使画面黑气沉沉,动人心魄。全幅气象高旷清远,雄伟奇崛。构图仍是全景式,山势的走向取“之”字形,映带前后。
以本幅为据,可探知江南水墨山水被巨然传播到北方后的生存和发展状况。山水画的艺术语言只有与地域的具体结构和各种生态相结合,才能不拘于陈规,自成一格。
http://www.artkaoshi.com/art/UploadFiles_4432/200705/200751734736238.jpg
此图题签为北宋末米芾书:“巨然画溪山兰若。”兰若是梵语“阿兰若”的简称,意即寺院。近人谢稚柳指出幅上未画兰若,而是楼阁。画中所钟收藏印皆系清人。
此图的山水画风已过渡到北方山水画派的构图和造型,如作巨峰大嶂和蟹爪树等,只是频叠的矾石和不多的苦点等巨然的遗法,标明了它的艺术前源,可推知作者约是北宋中期的画家。披麻皴已不是此画的主要皴法,远峰的皴法演化成近乎雨淋墙头皴。点苦不用破笔,而以横笔浓墨代之。
http://www.artkaoshi.com/art/UploadFiles_4432/200705/200751734736732.jpg
是图历经宋、元、明、清内廷递藏,流传有绪。山石、林木造型和表现手法与《层崖丛树图》轴相近,带有巨然画风和北方山水画的特征。
这是一帧以萧翼赚兰亭的历史故事为主题的水墨山水,其故事是:唐太宗的监察御史萧翼奉旨找到藏有王羲之《兰亭叙》的辨才和尚,施计骗得此宝进献李世民。本幅上画萧翼策马过桥,直趋辨才处。作者取用巨然之法,表现北方的高岭层岩和长松巨木,行笔方劲强硬,略作水墨敷染。所绘群峰,皆呈巍峙状,故披麻皴多以坚笔直下,已无土质之感。江南水墨山水画的风格,变异得十分明显。
http://www.artkaoshi.com/art/UploadFiles_4432/200705/200751734736123.jpg
是图右下有明内府点收元廷书画的专用印“纪察司”半印,是元、明两代的宫廷藏品。以画风而论,属宋代江南巨然画风的传派。
此卷娴熟地掌握了巨然画江南山水的造型程式和表现技巧,如矾石平峦、苇草一边倒和溪上楼台等。披麻皴和点苔画得粗重洒脱,简率明快。构图以横向展开,群山绵延起伏,疏密自然,离合分明。水天一色,由近及远,一片空阔。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