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评书听众朋友

标签:
曲艺扒马褂圆谎腻缝儿张寿臣文化 |
《圆谎》和“腻缝儿”
高德明、王世臣和王长友表演的《扒马褂》
传统相声《扒马褂》又叫《圆谎》,源于《笑林广记》及《续金陵琐记》中的笑话,现在大家能听到很多个版本的录音,比如:郭荣启、马三爷和赵佩茹;高德明、王长友和王世臣的;马季、刘宝瑞和郭启儒的;常宝霆、苏文茂和马志存的等等很多了,内容也不尽相同,有“骡子掉茶碗里烫死了”以及“风刮井”、“飞烤鸭”等,各有特点。
网友“评书听众”朋友提到捧哏、逗哏和腻缝儿之间关系,以录音为例,穿马褂的(郭荣启)是腻缝儿的,说大话的(马三爷)是逗活的,另外一位(赵佩茹)是量活的。有人说这段里没有腻缝儿的,这和我知道的正相反。据我所知,严格的来说,只有这段是真正的腻缝儿,因为说大话的这位说话合不上龙门(合不上缝儿了),所以穿马褂的这位要把它给说圆满了,给说合上缝了,所以叫“腻缝儿的”。其它的群活里当然后来也有叫“腻的”,但估计都是从这借用过去的,不是很准确的。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1951年在一宫,文艺界的春节晚会,头一场是鲜灵霞和李福安的《打狗劝夫》,周云霞和周云亮的《挡马》,大轴是双出《拿高登》和《挑华车》(我原来印象是厉慧良演的,后来遇见他,他跟我说他是1956年来的天津,看来是我记错了,具体那场是谁的回忆不起来了)。
中间倒二穿插是由张寿爷、马三爷和赵佩茹使的“圆谎”(《扒马褂》),那真是绝了!给我的印象太深了。为什么好呢?首先这三位的范儿大,台风都好,在相声界应该是无出其右,应该是绝配了。另外更重要的一点就是表演得真实,不是预先准备好的词,让人以为是说相声呢。寿爷去“腻缝儿”的,他有丰富的生活知识,比如说到茶楼上什么样,蝈蝈葫芦怎么讲究,把观众不知不觉就带入了当时的环境中,玩蝈蝈的内行都得认可,而又能看得出他是真着急,让人看出来他是真没谱,这话怎么能绕到骡子那去,一边说一边动脑子,所以并包袱出来不显得突兀。另外佩茹量得也好,话不多不少,没有废话,抢话也不行,不言语也不行,都是节骨眼儿。所以后来我再听郭荣启的时候,虽然也不错,但都变成死道子的东西了,比寿爷还是有很大差距的。
早年在天津四海升平,这段是万人迷、马德禄和周德山合作的代表作。当然,老前辈的合作还不止这些,如:1957年的 9月3日,寿爷、马三爷和佩茹在民主剧场天津人民电台曲艺工作团的专场演出又合作过《扒马褂》;1954年寿爷、常连安和佩茹分别在小梨园和小剧场演出过《扒马褂》;1957年的6月29日寿爷、佩如和白全福合作过《训徒》,转天是郭荣启、马三爷和佩茹合作的《扒马褂》,1957年1月26日还是郭荣启、马三爷和佩茹合作的《扒马褂》,现在大家听到的录音是否是这场我就不清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