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邹家湾“襄阳村”(二)

标签:
杜审言襄阳县志岘山卸甲山襄水 |
分类: 历史风物 |
陈家驹
四、探访襄阳三步两道桥新石器时代遗址
为了了解襄阳城市形成与推进过程,我们驱车来到位于赵山村南的襄阳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三步两道桥古遗址保护区进行实地探访。来时查看了襄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2007年编的《襄樊考古文集(第一辑)》有关“三步两道桥遗址”资料介绍。文中说“遗址位于襄城区欧庙镇赵山村南约1公里处,地处汉水西岸低矮岗丘地上……其分布范围东西长约400米,南北长约250米,小部分被三同水库淹没。断面可见文化层厚约1.5米,地层可分三层。”“三步两道桥遗址曾先后做过三次调查,每次采集标本较为丰富。从采集遗物看,其圈足器发达,三足器少,为屈家岭特征,且采集的双腹豆、反梯形卷边和侧扁三角形足、薄璧筒形杯、盂形器等均为屈家岭文化较为典型器物,而敛口折沿罐可一直延续至石家河文化晚期。此外,该遗址还采集有链条式附加七凭纹残陶片多块,这似乎可将其时代住前推,以前所采集的细锥状鼎足又有仰韶文化的风格。由地层堆集和采集标本分析,该遗址是一处堆积较厚、内涵丰富且延续时间较长并兼具多种文化风格的新石器时代的遗址。”根据这一资料和曾化清是欧庙“活地图”,我们又在老乡的帮助下,很快来到三步两道桥遗址处,遗址上立有1984年襄樊市文物重点保护标志牌。三步两道桥遗址经过近三十年风雨及耕作,也许有些地貌上的小变化,在竖碑台地上种了一片速生杨树林,其北是稻场,台地南是一条水沟,水从东来在台地前转了个90度弯而由北向南流去,沟渠平均宽在5米左右,由于是冬天,沟里几乎没什么水。为什么这叫“三步两道桥”?是心中一个自然的疑问。曾化清为我们讲了个三步两道桥的传说故事,说的是古时这有两个部族在此同用一渠沟水灌溉农田而相安无事,后随着人口增加,扩大农田,种植庄稼,时间长了用水矛盾不断扩大,甚至发生械斗。为了缓解矛盾,有利农作,双方首领不得不坐下来,为用水之事进行谈判,谈了很多次一直没有很好的解决办法。终于在一天想出了个好办法,在沟上游部分将沟分成倒“Y”字型二支渠,在分水渠首各建了个闸桥,水分别由不同之闸孔流入各自的渠道之内灌溉农田,从此相安无事。由于两闸桥相距仅两三步,故称其为“三步两道桥”,其名自远古而沿用至今而不变。就是在今天靠遗址处的沟渠上相距咫尺而存在两座小桥,此地真是应证了“三步两道桥”的叫法。
我在古遗址的台地上及台地与底洼下去的土坎上仔细寻找那远古的“碎陶片”之类的遗物,但收获很小,也看到少量的红烧土块,但不是资料上说的遍地都是古器物散落的景象,因为我们不可能去深挖细找那些存在数千年的、残存的历史遗存之物。
这儿处于较高的岗地区,古人要在这儿生活必须要有足够的水源才行,我放眼四周没见一条像样的河,令人纳闷。我问这儿水怎么解决,曾化清说这儿有九口井,实际上过去是九股水量丰沛的泉眼,后来把九股泉水改成了九口井。正因为如此,这儿才是古人赖以生存的地方。先人们选择居住地,对生存环境的选择也是十分严格的、科学的、实用的,必须保证群体有足够的水源和获取充足食物来源的生存空间,并不受自然灾害和猛兽等的威胁。三步两道桥很好的满足了这些基本条件,而使得先人们在此繁衍生息千余年。
五、走访渭水之北的卸甲山
以往因事、或与网友骑行考察等多次路过卸甲山,但只是匆匆的从它身边路过,而从未登上过这有故事的卸甲山。这次不同了,因为它关连着襄阳的历史文化渊源。我们来到了卸甲山,卸甲山东距欧庙约5.5公里;东南距邹湾古城遗址约2公里。为土山小阜的一座“孤独”之山。阜顶面平坦宽阔,它高出周围地面约10—15米,阜顶上西北高东南低,在顶面上放眼四周,真有一望“众山小”的感受,不过都是平坦的沃野良田,它是这一块的“制高点”。卸甲山面积约500—600亩,适宜于树木生长。是古代军事要塞,屯兵之地,也是兵家争夺之地。目前山上种植果树和少量松树之类,林间放牧了不少的羊,还建起了猪舍,准备养猪。卸甲山四周均是平坦的良田沃土,只是在12里外的北方才能见到隐约的黄龙观后的歪头山。歪头山古称“阿头山”,南朝宋史学家范晔(公元398—445年,今河南淅川人)所著的《后汉书》书中,仅有“襄阳有阿头山”六个字,是我市见史书记载的最早的山名(因为古代没有普通话,把“歪”和“阿”字而混,故把“歪头山”写成了“阿头山”,这在古籍中并不罕见)。关于卸甲山有不少关于争战的历史传说故事,最多的是“金华小姐困襄阳”的传说,传说金华小姐兵败襄阳后,在此弃甲而西逃,故而称此山为卸甲山。曾化清指着卸甲山西南的一个小山包说,那儿叫胭脂坡,传说是金华小姐在此擦脂抹粉的地方,因此后人称此坡为“胭脂坡”。当地人在卸甲山及其周围劳作时,捡到过古箭头等遗物。从地理关系上看,不论是卸甲山,还是位于邹湾的跑马岭和邹湾古城遗址的寨子岭均应是歪头山(岘山山脉)蚀余峰的余脉,亦就是岘山南延伸的残余山脉的一部分而已。
六、事关襄阳城名称的渭水河
不论是邹湾古城遗址、三步两道桥、潼口、卸甲山、欧庙古城都与一条流淌的河分不开,这就是发源于南漳县七里山,流经吴集、邹湾古遗址、潼口至宜城市小河镇注入汉江的、全长47公里的渭水河,河虽不算长,但令人关注。这主要是它古今名称的称谓关系到邹湾、欧庙及今襄阳城的名称由来与变迁的历史文化关系的诠释和释疑的过程。
襄水一直是困惑襄阳人千余年来的一个谜,为什么呢?因为今襄阳城这个“阳”字与襄阳所处的山水地理位置相悖。按我国地名命名的规则而言,襄阳城按水来说,它在大江大河之南,而水南为“阴”,则襄阳应为“襄阴”;而按山来说,山南为阳,而襄阳则更沾不上边,因为襄阳城在岘山之北,那也是一个带“阴”字的名字。不论按山、按水都是一个“襄阴”之名,而非“襄阳”。但事实上今襄阳城就是叫“襄阳”,千余年来而不是叫“襄阴城”,真是无可奈何。有些人(包括千年前的古人)也在找各种各样的理由来解释襄阳的“阳”字,而古今有不少人要把城南的南渠生拉硬扯的改名为“襄水”,或子虚乌有的在襄阳城北造一座“襄山”……真是想入非非,不一而是。下面仅就张冠李戴的把500年不到襄(南)渠改“襄水”说,作个简要说明。
襄(南)渠变“襄水”说
这还要从明嘉靖三十年(公元1551年)始修万山至土门(襄阳夫人城)间,历经25年至万历三年(公元1575年)完成老龙堤修筑工程来说起。
“酒旗相望大堤头,堤下连墙堤上楼。
日暮行人争渡急,桨声幽轧满中流。”
唐代大诗人刘禹锡一曲《大堤行》把唐时襄阳的繁荣景象和蜿蜒伟峨的襄阳古大堤展现的淋漓尽致,让襄阳人为我们有伟大的堤防工程和明媚的自然风光兴奋和骄傲了1000多年。那么当年的刘禹锡、李白等诗人看到是老龙堤还是环绕襄阳城一周的43华里的救生堤呢?
襄阳夫人城与万山之间有巨大的堤防工程——老龙堤。堤呈东西向走势,长10.2里,堤顶宽8——10米,高达8米左右,其临水面为条石驳岸,巍峨壮观,为襄阳城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很多人误把老龙堤视为当年李白所登襄阳城之古大堤,我过去也是这样认为的。可惜的是李白、刘禹锡等当年所看到的古大堤并不是我们今天所说的老龙堤。为了澄清这一误解,只要把《襄阳府志》、《襄阳县志》、郦道元的《水经注》等细读下,了解一下老龙提的筑堤历史记载就能澄清这一问题了。
老龙堤筑于何时?
连接万山与夫人城间,阻断汉水南支流经真武山、襄阳城南、羊祜山、郑家山、岘首山由白鹤山(观音阁)与汉水北支汇合的老龙堤始建何朝何代?过去一直有人认为(包括我本人)老龙堤有两三千年之久的筑堤历史,后经查阅本地志书,水利典籍发现:老龙堤并非商周所建,而是始建于明代。据《襄阳府志》载:“嘉靖中,汉屡溢,由檀溪漾入内濠,民苦之。(嘉靖)三十年(公元1551年)巡道陈绍儒,守道雷贺作东西二堤,西曰:老龙堤,起万山麓;东曰:长门堤,起城西土门,绕城北,讫长门。隆庆四年(公元1570年)巡道徐学漠增筑老龙堤,铸铁牛三,二置堤上,一置小北门外水中。六年(1572年)铸铁柱一。万历三年(公元1575年)老龙堤决,坏城廓。巡道杨一魁议檄知府万振孙,通判张拱极自万山麓起,讫长门,合筑长堤,仍砌以石,高三丈,广五丈,长一千八百五十四丈,凡十里三分,通名:老龙堤。自是汉水始与檀溪隔。”可见在1575年前,汉水与檀溪水是相通的。
《襄阳县志》关于老龙堤这样写道:“老龙堤在城西北临汉水,明万历始有之。相传修堤时,有一老人取草为曲折之形,以授之云:如是则固。语讫不见人,疑为老龙,堤成,故以为名堤。自万山脚起至小北门,约十里,非古大堤也。”故《襄阳县志》引《水经注》:“檀溪向为汉水所经”,这就是说:明代以前的汉水是与檀溪水丰歉互补的关系。
以上事实充分说明:古时襄阳城是建在汉江中的一个洲岛之上,四面环水。汉水流经万山时,在万山分为南北二支(其实,邓城以北亦曾为汉水的故河床),樊城与襄阳城间为北支;襄阳城与真武山、羊祜山、郑家山之间为汉水南支,南支流经岘首山至白鹤山(观音阁)始与汉水北支汇合。
老龙堤与南渠
自明万历三年(公元1575年)老龙堤合龙后,原襄阳西南30余平方公里的山水再也不能由檀溪水导流入汉水了。由于老龙堤合龙后,在原汉水(南支)流经之老河床中空出了大量可供开垦种庄稼的肥沃的滩涂地,这些土地被开垦后,虽增加农民收入,但西南山区之水就不能顺畅地排入汉水之中,特别是雨季山洪暴发,不仅冲毁农田,而且对襄阳城造成巨大的后患。为了解决西南山区和原南支两岸排水,又要兼顾农民利益,适在檀溪下游原汉水河床开渠导水引山洪於白鹤山(观音阁)处,注入汉水。这就是我们今天所称的“南渠”。渠:即人工开凿之水利工程,非自然形成。古代人对地名的命名是十分讲究的,特别是对自然的或人工的自然地理实体的命名更为严谨:河就是河,自然天成;渠就是渠,人工开凿而成的称为渠,这种命名是十分严谨而科学的,古人和官方是严格遵守的。因此襄阳城南之人工导水入汉江的“南渠”,官方称之谓襄渠。但老百姓惯称南渠(按方位法则命名),即襄阳城南之渠。究其南渠历史也不过400来年而已,它与襄阳城千年历史不可相提并论。如果硬说南渠为“襄水”或“襄河”的话,那就应该是指明万历三年以前汉水(南支)的老河道了。古人常把流经襄阳的汉水段称之为沔水(古时用的多些)、汉江(这主要是与长江争座次,1949年后用的多些)、襄江、襄河、襄水河、襄水等等。例如,孟浩然就在自己的诗中这样写道:“我家襄水曲。”称汉末襄阳名士黄承彦为“沔南名士”等,在此不一一赘述。
渭水古称:疎水,又称襄水。
“据《湖北通志》:洓水,在(宜城)县北,出南漳县北,东流至县界入汉,一名襄水,一名洓水。”郦道元《水经注》:“沔水又南与疎水合,水出中卢县西南,东流至邔县北界,东入沔水,渭疎口也。”《通志,注引元和志》:“襄水出南漳县北一百二十里白石山。”案《后汉书,郡国志》注引《荆州记》:“疎水:作陵水,洓水,亦名襄水。土人呼洓水上流亦为襄水。”关于渭水河古称襄水的记载不少,证明今渭水就是史志中记载的“襄水”。
邹湾古城遗址就在襄水之北,卸甲山之南,此城在襄水之阳,又在卸甲山之阳,按我国地名命名法则:故此城当为“襄阳城”之名而当之无愧。
七、神秘的“藏宝洞”
在访问邹湾古城时。听当地老人邹正涛、邹德水等老人们说:渭水南岗子上有“藏宝洞”。那时搞“备战备荒,深挖洞”时,我们去找过藏宝洞,真的还找到洞了,里面“漆黑漆黑的”,打着火把都走不到头,听说那洞“通四川”。我问在洞里见到什么没有?他们说下去的人不敢往里走,只看到黄石头,“摸”了个碗出来,以后再也没人敢进去了。
哦!我想了想:估计是挖出了个大型古墓葬。这倒为我提供了个思维线索:我一直在想,邹湾古城遗址如此之大,城市配套设施也较完备,时间跨度达千年,那么它的墓葬区又在何方呢?以前到宜城出差办事时,潼口到小河间的公路旁就有好几个大冢子包,似乎还立有重点文物保护标志碑,邹老先生们所说的那神秘的“藏宝洞”,实际上就是一个与古城相匹配的贵族墓葬区的大墓而已。
据史书记载:岘首山南至宜城古有冠盖里,《太平环宇记》载曰:“盛弘之《荆州记》云:襄阳郡岘首山南至宜城百余里,其间雕墙峻宇,闾圔填列。汉皇帝末,其中有卿士、刺史二千石数十家,朱轩軿辉,华盖连延,掩映于太山庙下。荆州刺史、行部见之,钦叹其盛,勅号太山庙道为冠盖里。”
《襄阳县志》和《襄阳府志》等史志“冠盖里”条亦云:按“《广与记》:自岘山南至宜城百余里,汉宣帝末有卿士、刺史、二千石数十家,朱轩华盖甲第掩映州,刺史、行部见之,叹其盛号曰:冠盖里。”
唐代杜审言见状赞叹不已,并以《冠盖里》诗为记:
“旅客三秋至,层城四望开。
楚山横地出,汉水接天回。
冠盖非新里,章华即旧台。
习池风景异,归路满尘埃。”
这说明冠盖里在杜审言所处的唐代仍是:“朱盖轩华盖甲第掩映州”的盛况,它与邹湾古城的历史的延续是分不开的,它也佐证了古城的存在与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