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五甩火把

标签:
步子光彩村民庄子地理 |
分类: 历史风物 |
□杨莹
从大年三十到正月十五,年就像一个欢天喜地的孩子,挥舞着长长的彩绸,把天地渲染得流光溢彩,每一天都充满了喜庆和美好。正月十五,赏圆月,吃汤圆,猜灯谜,闹花灯,城里的元宵节好不热闹。而在乡下,这农历新年的第一个月圆之夜,大人孩子在夜空下的空旷田野里甩起熊熊燃烧的火把,也把春节欢乐的气氛推向了高潮。
甩火把,在我们乡下,叫做甩刷子疙瘩或笤帚疙瘩,既形象又生动。听老人们说,甩刷子疙瘩可是有些年头了,从我们太爷的太爷的太爷,还要往前数好多好多年起,就有了这习俗,但至于是从哪朝哪代开始的,老人们说不清。据村里最有学问的老先生(他在新中国成立前是教私塾的,听说他曾经喝了一肚子墨水,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摇头晃脑地说,正月十五甩刷子疙瘩这个习俗啊,起源于汉代,距今有两千来年的历史了,是当时的老百姓借火神之力驱赶虫兽、祈祷当年有一个好收成的美好风俗。老先生还说,刷子疙瘩甩得越多,火光越红火,当年的收成就越好。
为了甩好正月十五的火把,每家的主妇们可是从年初就开始悄悄做起了准备。刷锅碗的刷子和扫地的笤帚用得短得不能再短了,主妇们还舍不得当垃圾扔掉,收拾好放在某个角落里,直等来年的正月十五好让这些废弃之物大放光彩。
正月十五这天,主妇们会提前把刷子疙瘩和笤帚疙瘩拿出来,交与男人们绑上粗粗的麻绳,逐个蘸上点灯用的煤油,放在门侧。天刚一擦黑儿,村里某处就传来一声“甩刷子疙瘩哟!”的叫喊,谁还坐得住!急切吞咽下嘴里的汤圆,丢下碗,拎起刷子疙瘩或笤帚疙瘩,蹦跳着就跑出家门。村路上,跑出一群群小伙子大姑娘甚至拖鼻涕的小孩子,作为甩火把的先锋,率先出门,人人手里拿着刷子疙瘩或笤帚疙瘩,兴奋得相互招呼着,向村外奔去。
村口的空地上,有人已把火把燃了起来,正抡圆了胳膊起劲地甩着。火光闪着快活的火花,激情四溅,惹来一片欢呼声。你点我燃,火把很快都点燃了。大家抡起胳膊,甩动起来,火花四处飞散,在微风吹袭下,闪烁不停,红红的火光像一个个美丽的圆环。所有的人都欢快地挥舞着胳膊,嘴里大声吆喝着,流动的火光里,每个人都是红光满面的,闪着生动而鲜亮的笑;舞得久了,不由得气喘吁吁,却舍不得停下来歇一歇。
夜幕完全拉开,这时村里的男女老少几乎都来赶这一场欢腾的盛会了。甩火把的以青壮男人和孩子们为主,其余是泼辣胆大的年轻姑娘和小媳妇们,老人和妇女们则站在村头,像看一台热闹的大戏一样,看到精彩处不由自主地大声欢呼喝彩。木讷老实的村民,这时也与平时判若两人,放浪起身形,在空地里穿梭、蹦跳、奔跑,把刷子疙瘩或笤帚疙瘩甩得滴溜圆,好似哪吒手中那精灵一般的混天绫。火花激扬飞溅,随风上飘,把半个天空映得通红,夜色似乎也被大家的热情所感染,闪着活泼温馨、喜气洋洋的光芒。
带来的刷子疙瘩和笤帚疙瘩燃尽了,小伙子们麻利地跑到打谷场抽出人家堆的麦秸,三扎两捆的,一会就现绑起一个火把来。在这个欢乐的时刻,谁会舍得离开呢?谁又会像平时那样丢了一捆干草也要骂一个庄子呢?在这个欢乐的时刻,人人都是那么疯狂大度,那么激情四溢。有些调皮的孩子还别出心裁地把小鞭炮塞进笤帚疙瘩里,小鞭炮在舞动的火光里噼啪炸响,旁边胆小的孩子吓了一跳,惊得双脚直跳,逗得围观的人群哈哈大笑,真是又惊险又刺激。有些爱表现的小伙子,这时则相互对舞起来,只见火把互相追逐着,你进我退,你退我进,看得人眼花缭乱。
甩着甩着,火龙一样的人流开始往村边的麦田里行进,舞台移到了庄稼地里,甩火把的高潮来到了。大家边激动地甩着手中的刷子疙瘩或笤帚疙瘩,边连蹦带跳地踩着脚下的麦地(春麦不怕踩,越踩会越旺),边高声唱起对未来的美好祝福。有人高呼:“风调雨顺啊!”有人接腔:“五谷丰登哟!”下一个则扯直嗓门大叫:“平安是福呀!”一声连着一声,田野里响着人们对生活最朴实最贴心的祝愿。
欢呼声,惊叫声,爆炸声,闪亮的火光,沸腾的人群,整个村庄仿佛陷入了狂欢之中,每一个人的心像火一样熊熊燃烧起来。就在这红红火火的欢腾中,一个充满着希望和期盼的美丽春天,踩着欢快的步子来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