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预、杜审言与杜甫
(2013-09-27 11:11:23)
标签:
王得臣杜甫杜预杜逊杜氏始祖文化 |
分类: 文学艺术 |
杜预、杜审言与杜甫
□魏平柱 魏迎晖
在数千年的中国文学长河中,杜甫一直被誉为“诗圣”,他是诗的集大成者,他的诗被称为“诗史”。探讨孕育杜甫成长的家族条件,总离不开祖上的两个人:杜预、杜审言。
杜预是杜甫的远祖(十三世祖),西晋名臣,曾任镇南大将军,都督荆州诸军事(治襄阳)。在灭吴战争中,功绩显赫,为西晋统一天下作出了卓越贡献。之后,他又兴修水利,发展生产,公私俱受其益。赢得了“后世无叛由杜翁,孰识智名与勇功”的歌唱。他还是一个儒者、学问家。博学多术,在政治、经济、军事、律令、历法、算术、工程等方面均有所建树。被时人誉为“杜武库”。所著《春秋左氏经传集解》三十卷,为现存最早、最具权威性的《左传》注本,被收入《十三经注疏》。他在襄阳的“羊杜二公祠”中被岁时飨祭。他的“好后世名”的佳话,至今还在襄阳传颂。
杜甫念念不忘他的这位远祖,这是他成为伟大现实主义诗人的根基,他继承、践行了杜预以来“奉儒守官”的家庭传统。开元二十九年(741),三十岁的杜甫在偃师首阳山下杜预、杜审言坟墓附近筑室居住,写下了一篇《祭远祖当阳君文》。文中颂扬杜预云:“恭闻渊深,罕得窥测,勇功是立,智名克彰。缮甲江陵,祲清东吴。邦于南土,建侯于荆。……《春秋》主解,稿隶躬亲。”又自抒怀抱云:“小子筑室首阳山下,不敢忘本,不敢违仁。”直到大历三年(768),杜甫此情犹浓。乘舟出峡漂泊到衡山时,他在《回棹》诗中写道:“清思汉水上,凉忆岘山颠”,“吾家碑不昧,王氏井依然。”意思是说,途经襄阳,一定要到岘山羊杜祠去祭奠自己的远祖杜预,去凭吊立在岘山之颠的杜预铭功碑。杜甫的一生以杜预为楷模,始终以儒家思想为安身立命的根本。刘熙载《艺概》评曰“少陵一生却只在儒家界内”,是完全正确的。
杜预之后,第三代杜逊,迁居襄阳,为襄阳杜氏始祖。历七代到杜依艺,迁居巩县。杜审言则是杜依艺之子,杜甫的祖父。杜审言在政治上没有什么建树,沉沦县尉、县丞三十余载,最高官职膳部员外郎、修文馆直学士,也不过从六品官阶。人品也不甚高,坐依附张易之兄弟,流贬峰州。但杜审言的文才在当时却享有盛名,与李峤、苏味道、崔融并称“文章四友”,对格律诗形式的确立有了不起的贡献。因此,杜甫对祖父杜审言也是最喜欢夸耀的。他在《进雕赋表》中写道:“亡祖故尚书膳部员外郎先臣审言,修文于中宗之朝,高视于藏书之府,故天下学士到于今而师之。”又在《赠蜀僧闾丘师兄》诗中唱道:“吾祖诗冠古”。
杜甫的许多诗有学习、模仿乃祖的痕迹。他写的《登兖州城楼》在章法上就与《登襄阳城》极其相似;他写的《月夜》诗就与《望月有怀》在意境的构思和意象的塑造上都很相似。至于在句法上的承袭与模仿,宋代王得臣就曾指出:“杜审言,子美(杜甫字)祖父也。则天时以诗擅名,与宋之问唱和,有‘绾雾青条弱,牵风紫蔓长’,又‘寄语洛城风与月,明年春色倍还人’。子美‘林花著雨胭脂落,水荇牵风翠带长’,又云,‘传语风光共流转,暂时相赏莫相违’。虽不袭其意,而语脉盖有家风矣。”胡应麟在《诗薮·内篇》也说:“初唐无七言律,五言亦未超然,二体之妙,杜审言实为首创。五言则‘行止皆无地’、‘独有宦游人’,排律则‘六位乾坤动’、‘北地寒应苦’,七言则‘季冬除夜’、‘毗陵震泽’,皆极高华雄整。少陵(杜甫)继起,百代楷模,有自来矣。”
总之,是杜预的“奉儒守官”,杜审言的“诗冠古”,两个方面的杜家传统,影响并孕育了中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而从杜预到杜审言,又都离不开襄阳这块文化丰腴的土壤。虽然杜甫终身没有到过襄阳,但襄阳的文化却不可能不对他亦有着较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