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子山与扁山,檀溪与柳子关
(2013-06-05 23:16:03)
标签:
檀溪源头扁山《水经注》《襄阳县志》刘备文化 |
分类: 历史风物 |
陈家驹
一、柳子山与扁山
柳子山是本市区内之古地名,由于历史原因,柳子山之名被隐没。柳子山实为今之扁山,扁山是襄阳市区内最高的山峰,其海拔高程为459米。由于扁山山脊高耸而扁薄如刃,故老百姓以其形而俗称为"扁山",久而久之原柳子山之名被人们忘记,以至名称被隐没。
柳子山:据清同治《襄阳县志》记载:“柳子山,一名:柳横山。在县西南十五里。《水经注》云:檀溪水出此山。《明一统志》云:梁简文(帝)泛舟穷柳子之源,即此。”说明檀溪发源于柳子山(扁山)西麓。为什么柳子山又被称为“柳横山”呢?这主要是襄阳岘山主脉呈南北走向,从双背梁子至扁山后,扁山山脊突然问东拐了个90度弯,主脉呈东西走向,与南北走向的岘山形成垂直相交,至大朱山后,山脊又恢复南北走向,因此这段柳子山似乎是横着的一座山,因此柳子山又被称为“柳横山”了。经数次与朋友进行“檀溪溯源”考察证实:檀溪发源于扁山(柳子山)西麓的扁山与尖山之间所夹之溪流间,一处终年不竭的泉水——宋家包山下的“活水窝子”。这与水经注和县志记载是一致的,这证明水经注和旧县志所记载的柳子山就是今天我们所称的扁山。即扁山就是古称的柳子山,柳子山即扁山。
二、活水窝子与檀溪
“活水窝子”是檀溪源头重要的水源地之一,“活水窝子”所形成的泉水坑面积约15平方米左右,池呈楕园形,水深约2米多。池内有数股泉水向上泛起似一串串珍珠般的水泡,在水面上形成一个个园形的浪花。已往是当地居民的主要饮用水源地。上世纪80年代,原在尖山脚下建了一处垃圾填埋场,场里职工以此为饮用水源地,并在活水窝子处用红砖砌了个泉水池。今尖山垃圾处理场因已填满而封闭,所砌水池也被废弃。今活水窝子之泉水仍源源不断的补充着檀溪水水源。每至夏天是扁山的丰水期,活水窝子的来水量也大增,泉水在水面上涌起一个个脸盆大小的,翻起的一个个水花,十分壮观,是檀溪源头的一大自然景观。据当地老人讲:以往山上长满大树,涵养水分充足,活水窝子内的泉水“铳起来多高”,像开了锅样,桶粗的水向外直冒。直至今天活水窝子里还生活着不少螃蟹和小鱼。每至檀溪,我和朋友都要搬开溪中石头逮几只螃蟹玩玩。
三、檀溪与檀树
檀溪是发源于柳子山西麓,流经市区西南群山中的一条小河。古时岘山山区植被茂盛,古木参天,如高大、挺拔的栋梁之材----楠树,至今在北京故宫中还有咱们襄阳进贡的楠木柱子呢。除了高大、品种繁多的乔木外,还生长着很多珍贵的青檀、白檀、黄檀及更珍贵的紫檀。在檀溪两岸也长满了各种各样的檀树,因此,溪以檀树为名,故曰:檀溪。自清末后战事频发,对岘山及檀溪森林植被造成极大破坏,沿檀溪两岸的檀树也遭到毁灭。因此,只留下记载这段美好绿色历史之名的檀溪了。
四、檀溪与刘备
像长不过十来公里的檀溪小沟小河在我们国家多如牛毛,不足为奇。但由于在东汉末年,刘备带着关羽、张飞等来襄阳投荆州牧刘表,刘备与刘表亲如兄弟。刘表之妻蔡夫人、蔡瑁等人对刘备心存疑心。一天刘备来到襄阳,蔡夫人始设“鸿门宴”,准备除掉刘备。刘备洞察后离席乘的卢马夺西门而逃。不幸陷入西门外檀溪湖沼之中,而不能拔,情况十分危机,在这万般无奈之下,刘备高呼:“的卢可努力!”而一跃三丈腾空而起,跨过檀溪而获后生。传说的卢马在真武山脚下的石壁上,还留下两个深深的“蹄子印”,成为我们襄阳城重要的三国故事遗迹之一。也正因为刘备所乘的卢马这一跃,使不见经传的小小檀溪之名流传千古,而誉满天下,常见于典籍、史册和古典故事及小说等之中,成为妇儒皆知的历史典故。为我们襄阳古城抹上一笔重重的浓墨重彩。
五、檀溪与柳子关桥
在凤凰村二组有座建于檀溪古河床上的明代古老的单孔石桥,桥宽3米,长10米,即三丈。据当地老人说:当年刘备就是从此处"马跃檀溪"的。当地老人讲:此桥又称“瓮子桥”,是清以前襄阳通向西南方向的南漳、宜昌等地的古驿道上跨越檀溪的一座驿道桥。解放初期通向南漳的简易公路就是从此桥通过的,后公路改道,裁弯取直,升级后,这座古桥才失去了它昔日的辉煌,而逐步淡出人们的视线和记忆。
古时,这儿是两山夹峙,中间横一宽度达上十丈的檀溪水,这还可从梁简文帝泛舟穷柳子山之源得到印证,说明古时檀溪是可行舟的。当时车、马、人必经此桥才能到达彼岸走驿道始能到达南漳等更远的地方的必经之桥。清及清以前均在此设关卡、置厘金局,收取厘金(税)。其关以柳子山为名,曰:柳子关,此桥为柳子关桥,又称柳子关路口,百姓简称“关路口”。后因公路西移凤凰村委会处,老百姓遂将关路口之名也西移至今公路新建的檀溪桥处,因此,今关路口非昔日之关路口。在明代能在檀溪上建如此规模的大石拱平板桥,在当时就是巨型的驿道大桥了,非同小可,影响深远,不仅具有交通价值,而且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不可多得的实物(文物)价值,是研究我市交通发展史的实物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