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名歌二百首》。原封皮已剥落,但我一眼就知道,是它了。
如果没记错的话,这册歌本印刷于1958年,叶导曾在自己那部梦呓般的小说化电视剧中,不惜篇幅,让长着狐狸脸的女孩与穿将校呢的少年一再唱响其中的旋律。
深深的海洋,红莓花儿开,小路,喀秋莎,桑塔露琪亚……它是50后的遗情书,60后的自由书,70后和80后的中学音乐教科书。
歌本之于诗集,犹如柳永之于李白。上学时,也在路边的书摊买歌本,姜育恒,陈淑华,张雨生,郑智化……曾经有个女孩给我看她的日记,关于一段情。记得当时自己赞叹她的细腻文笔来着,女孩微红了脸,不好意思地冲我笑了一下,欲言又止。许多年以后,在“钱柜”听另一个女孩唱K,才恍然彼时的尴尬——原来那些字句都是歌词,来自梅艳芳。
在四处串录卡带的岁月里,我们买歌本。那里记录着无声的旋律,心底的旋律。旋律在心底。
有段台湾相声中,两人谈论一本书——
是个德国作家,名字叫……哇塞。
哇塞?
哇塞。
哇塞之前呢?
好慢。
我在等。
是名字啦,好慢·哇塞。
我请问一下,有没有可能是:赫曼·赫塞?
啊,对对对。
你搞半天是赫曼·赫塞哦!那么哪一本书呢?
反正很出名的,很多年轻朋友都看过的。
《彷徨少年时》?
绝对和人体器官无关!膀胱少年时……哎呦,绝对不是那种气氛的啦。有没有一本书叫做《街头艺人的歌本》,有没有?
我再请问一下,有没有可能是流浪者什么……?
啊,对对对,流浪者歌本。
是《流浪者之歌》啦!
2002年夏天,一群人挤坐在紫竹桥附近的某间大厦内,看到这里,通通笑翻,觉得恶搞到离谱。现在重新记录下来,更讶异于作者的才华。幽默,精准到离谱。
要是真有这么一本书,就叫《街头艺人的歌本》,该有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