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挽歌、心的历程 ---美国电影《挽歌》赏析

标签:
文化 |
分类: 艺术天地 |

影片《挽歌》改编自美国著名犹太裔作家、普利策奖得主菲利普·罗斯(Philip Roth)的作品Dying Animal,由西班牙导演伊莎贝尔·科赛特执导,国际著名影星佩内洛普·克鲁兹、本·金斯利主演。影片2008年8月上演后引起轰动,入围第58届柏林电影节主竞赛单元。故事讲述一名德高望重的大学教授大卫·科佩什(本·金斯利饰),遇上24岁青春正盛的女学生康苏拉·卡斯蒂洛 (佩内洛普·克鲁兹饰),两人所引发出的不伦师生恋。
古稀之年的大卫·科佩什是身在纽约的一位知名文艺评论家,并受聘在一所著名的大学任课,事业上堪称小有所成,但在个人生活方面却始终无法与工作齐头并进。他离婚20多年,但仍于前妻保持关系;他才华横溢,受人尊重,生活中不乏女性追求者,但那些都是逢场作戏,很难产生激情。然而,当芳龄24岁如花似玉的女学生康苏拉·卡斯蒂洛出现时,迅即唤起了老大卫心中已压抑多年的占有欲。很快,对大卫崇拜且爱慕有加的康苏拉便将自己的一切都奉献给了他,演绎了一段纠缠着肉体、爱情、亲情与信任的复杂而疯狂的师生恋。
《挽歌》最大的亮点是对老教授心理活动细腻、生动的展示和刻画。他深爱康苏拉·卡斯蒂洛,被她的美貌吸引,但与我们大多数观众的看法一样,巨大的年龄差异、家庭背景的不同,使他对这份感情的热度跟前途并不看好。但他却也没办法克制对女学生的好奇与占有欲——他害怕她去寻找年轻男友,害怕她的离去。老教授的忧心是有道理的,年龄和白发说明他的青春已经不再,他对女孩的心思更加捉摸不透。可能是她一时好奇,促成了邂逅。这种猜疑让他迷失,认为这份感情不会长久。直到有一天,女孩希望他去参加一个家庭Party,老教授作出了他本能的判断和决定,真正失去时,老教授只是想着抚慰自己,没有主动去解释跟挽留,仿佛这个姗姗来迟的终结是注定的。与相同题材影片《洛丽塔》相比,《挽歌》的基调是的凝重的,这与影片的主题十分吻合,女导演细腻地运用音乐、色彩、语言表达等方式,为主人公复杂、沉重的师生恋情铺就了底色。
影片的结尾意味深长,催人泪下。当得知康苏拉·卡斯蒂洛身患绝症时日不多时,爱怜之心使老教授再次来到她的身边,这时,年龄等差异已变得不重要了,当他们俩手挽手走向大海,融进夕阳里,每个人似乎才读懂了“爱的挽歌”的真正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