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美术教案:《泥塑-面具》

(2010-06-03 22:57:01)
标签:

教育

分类: 图文乐活

课题:         泥塑——面具

年级:5年级

课时:1课时

教学领域:造型·表现

教学用具:课件一份、泥、泥盘、水盘

 

教学目标:

1、          通过教学分析,学生了解喜怒哀乐带给人面部五官的变化,并能初步运用泥塑造型的方法(捏、抹)进行面具制作;

2、          通过教学实践,学生能运用夸张、变形的方法表现一张有情感特征的面具;

3、          通过教学欣赏,学生了解三星堆以及中国民俗中的面具,并在活动中提高学生对泥塑的兴趣。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运用捏、抹等技法塑造各具情感特征的面具形象。

教学难点:

学生能运用夸张变形的方法进行面具造型。

教学方法:

1、          有效地图片展示激发学生的感观和认知;

2、          教师示范解决制作技法的问题;

3、          以小组合作分类创作解决学生的创作方向问题。

教学过程:

一、课前;

1、教室布置:课桌呈小组分布,8人为一大组,同桌为一小组。

2、招呼学生分组入座,以学生教室横排为一大组。

3、课前游戏

【设计意图】通过游戏,消除师生的陌生感,活跃课堂氛围,并为表情变化这一知识点打好课前的认知基础。

 

二、有趣的脸;

1、教师提问:游戏中有哪些表情?在我们生活中,还有哪些表情?

2、教师出示“喜怒哀乐”的提示,要求学生分组模仿四种表情,并分析五官变化。

3、出示夸张的人物面部图片。教师介绍:这种把五官无限夸大来进行一种表情表现的方式,叫做夸张。板书:夸张。

4、出示三星堆人物面具图片,介绍:它们并不是外星人,它们来自四川的三星堆考古遗址,考古学家们发现,古人们把人和神话传说结合起来,形成了一张张各具特色的面具形象。比如这件作品,夸大了眼睛和耳朵,表现了“千里眼”、“顺风耳”的特征。除了夸张,它们还用到了变形的方法。板书:变形。

5、出示中国民间面具图片欣赏。

6、总结:人们把常见的人脸的形象,通过夸张、变形的方法,塑造成了一件件生动、有趣的面具,这些面具,都是漂亮的艺术作品。

【设计意图】了解人的面部表情特征,建立人脸和面具形成的初步联系,结合教学重点设计形象的引出造型中的夸张、变形的方法。

 

三、面具的制作;

1、教师导入:让我们来创造一件面具作品。板书课题:泥塑——面具。

2、教师提示学生寻找桌子里的材料、工具,并简单介绍使用要求。

3、教师示范泥塑面具,并讲解泥塑过程:

过程一:确定面具五官的位置;

过程二:运用捏的技法进行面具造型,强调夸张、变形的运用;

过程三:运用抹的技法进行表面光滑处理。

4、出示课件图片和文字,总结制作过程。

【设计意图】认识材料工具,通过教师示范的方式解决面具造型的技法问题。

 

四、学生实践;

出示制作要求:根据“喜怒哀乐”纸条的分配,以同桌为一小组,运用夸张变形的方法,创作一件独特的泥塑面具作品。

教师巡视指导,提示细节装饰的作用。

【设计意图】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面具的设计造型,教师巡视中完成个别指导的需要,并逐步引导学生把作品丰富化表现。

 

五、作品赏析;

个别学生作品展示,教师引导提问:你们做的什么表情的面具?在哪些地方运用了夸张、变形的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作品的展示和赏析,复习本课所涉及的几个重要知识点,加深学生对泥塑造型的喜爱。

 

六、拓展展示;

建议:到操场上去进行一次泥塑面具展览。

【设计意图】通过对外展示,使课堂教学内容得到一次公开的认同机会,以活动化的方式结束本课教学,使教学与生活关联起来,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持久性的对泥塑造型的关注。

 

板书设计:

泥塑——面具

夸张

                               (泥塑示范区)

 

变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