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7月,骄阳似火。
在我参加的美术教师基本功大赛的5个项目之中,手工无疑是最有趣的故事了。五个项目中水粉、国画是长期的老项目,没什么过多的描述;Flash又是我平时用得较多得软件,也没必要大书特书;至于理论,书看了一大摞,心里踏实了,也就有了应试的状态,唯有手工这一项,本来自己就手笨,也就不敢期望多高,也因此印象更深刻一些。
手工多种多样,我没什么擅长的,最后没办法,硬着头皮选了泥塑,之所以选它,也有一段小故事。2004年下期的时候,学校搞了一个美术教研课。那时天已很冷,讲课的是小学部的张老师,课的内容恰好就是泥塑。我坐在后面听的久了,看孩子们玩着泥巴,就动了也玩一玩的念头,一捏,才知道这个泥的不一样,是陶泥,比外面的泥巴好着呢。后来下课就追究泥的来源,才知道以前的小学学具里有泥粉,兑水搅拌之后就是陶泥了。喜爱之下,从办公室喜滋滋的淘了一盆去,像宝似的珍藏着(之后的泥塑课演示就经常用到它,让学生们羡慕不已)。
有了好泥,自己闲来的时候也试着捏上点什么,其实并不懂任何陶艺,只是因为好玩,不知不觉之间,一个冬天就这样过去了。
大赛之前慌忙选择了泥塑。在出发之前的一天还在收集点小配件什么的,一是想把乡土味做的浓厚点;二是心里没底,只好什么东西都带点,万一不行,还可以换换。
到了比赛地心态也平和了,心想:既来之,则安之,不过就是几天的比赛,硬着头皮也就过去了。随后便住在不远的体育宾馆里,过着白天比赛,晚上休整的日子。进体育宾馆的路不宽,两边是些小摊小贩们的生意地,平时也就买个西瓜回去解暑。有一天逛过去,看到吆喝的“一元店”,便进去买了一把舀饭的“鱼尾瓢”——不锈钢的,总觉得手工比赛会用上——虽说是放松时间,但总还是一脑子想到手工。
手工比赛到了,题目好几个,我选择了《欢乐》。怎么做呢?肯定得捏几个高兴得人什么的,但又不愿意这样——何必来得这么浅显呢。略思考了一下,决定捏两个泥人,一胖一瘦,瘦的拿个鱼杆一副悠闲状;胖的戴个草编帽子,挺高兴的样子。怎么布局呢?那把“鱼尾瓢”派上用场了。我把它倒立在两人面对面的中间,如一面哈哈镜似的立起来,正面朝瘦的,往瓢里望去,正好如哈哈镜般可以把他变得胖起来——如同我一般,太瘦了总奢想着胖一点。而胖的面对瓢的背面,望去一下瘦高了不少。这样的一面镜子,满足着人们的欲望,怎能让人不快乐呢?
设想不错,做吧。我先做的瘦子,从脑袋到身子,然后是四肢。一步一步做下来,可没想到自己还有这样的本事,好得有些让自己都不敢相信乐,也增加乐不少信心。又继续做胖子,最后完成哈哈镜的安排。当然,也有不少的败笔,比如镜子的装饰,做的特别的粗糙;而泥人的塑造,因为天气太热的原因,一些小细节在还没有完成之前泥已经硬了,也没有做得细致。
三个小时转眼即逝,由于对待比赛的不严谨,使这些不足在当时没有过多的在意,当然成绩也就不会太好——后来才知道,手工成绩在83名参赛选手中排名第16,怎一个遗憾了得哟。
比赛结束了,但经历却难以忘记。偶尔回味开来,不失为一种乐趣。同时,在这次比赛中,康老师和杨老师提供了诸多帮助,一并感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