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昙波罗花实为草蛉卵(草稿)
苏州 慕秋翁
近几年来在我国有些地方常有发现优昙婆罗花的新闻报道,例如下面就有几则:
1、“在河南周口一居民家中发现一株传说为‘优昙波罗花’的奇异之花,该花生长在一株植物干枯的枝条上,花形如钟,淡白色,花茎细如金丝,长度约有1厘米,还没有一根头发丝粗,花茎顶端是乳白色的花蕊,共有40朵”。
2、“在江西九江市庐山好汉坡妙炜居士家中发现珍稀‘优昙婆罗花’。这簇小花直径只有1毫米,花形如钟,银白色,花茎如银丝。优昙婆罗花是传说的仙界之花,三千年才开一回”。为了证明这就是“优昙婆罗花”,往往附有这些“佛中圣花”的照片。
优昙婆罗花,在佛经又有不少译名,例如据《佛学大辞典》记载就有:优昙、乌昙花、优昙波罗、乌昙跋罗、邬昙钵罗、优昙钵、灵瑞、优昙华等。
老夫在上世纪70年代初期就从事园林绿化工作,看了这些照片后我认为,它们基本不是“优昙婆罗花”。实际为捕食性昆虫——草蛉。愚夫我多年来一直负责《苏州植保简报》中病虫害照片的主要拍摄工作,在工作中常常能够看到所谓的“优昙婆罗花”;例如2009年9月16日上午10点01分在苏州工业园区的中央公园内的一株观赏植物我就发现了这种正在觅食的草蛉幼虫、即将出壳的幼虫、绿色的虫卵以及白色的空卵壳集于一片叶上的罕见情景,我即将它拍摄了下来(见照片)。http://s16/bmiddle/4b1c7d45n8172749da34f&690
草蛉卵一般多产于叶柄、嫩叶、枝条上,它们的卵仅仅在1毫米左右,空卵壳形状颇似微小悬浮带着细丝线的白色气球,十分有趣。但是由于它们食性广泛和生长活动的环境不同,为了“子女们”的生存,草蛉也不是千篇一律的都在植物上产卵,也会遵循“适者生存”的自然规律在不同环境下产卵。所以人们往往能够在洗衣机、玻璃板、桌椅、甚至佛像等地方看到被误认为“优昙婆罗花”的草蛉卵。
据有关专业文献记载,草蛉属于脉翅目草蛉科昆虫;常见的草蛉中也有中华草蛉、大草蛉、丽草蛉、叶色草蛉和普通草蛉等数种。它们的食物很丰富,例如:蚜虫、介壳虫、粉虱、木虱、红蜘蛛,螨虫等,也会捕食蛾类幼龄幼虫以及鳞翅目的卵,在食物匮乏时也会同类之间互相残杀。中华草蛉幼虫一生可食蚜虫513头,捕食红蜘蛛各虫态1400-1700头,或粉虱2龄若虫300头,日产卵30-40粒。一只大草蛉一生平均捕食棉花蚜虫2200-3200多头,成虫一年产卵900-140多粒。它们是许多观赏植物和农作物害虫的天敌。从绿色、环保、低碳的理念来看,它是是值得保护的益虫。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