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德高为师,身正为范

(2007-04-05 11:03:51)

德高为师,身正为范

                  ——新时期加强师德建设的思考

 

管理学院  王进富

一、德高为师

师德,简单理解,是指对教师个人道德的全面要求。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作为教书育人这一神圣的事业,师德充分体现出教师特有的职业属性,其准则更是具有区别于一般的重要地位,它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包括职业理想、作风、态度、行为。由于教师所从事的职业是教育人、塑造人的事业,所以,教师的道德素质比教师的文化素质更为重要。可以说,师德是教师的灵魂。

道既尊,学风自善。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代表着社会文化的前沿方向,承担着文化知识创造和传承的重要任务,高尚师德对全社会思想道德建设具有引领作用。从全社会的角度看,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播者和人类灵魂的塑造者,更是文化的输出和创造过程的主要群体,在人类精神文明的建设中表现出了不可替代的重要性。师德建设对提高全社会的思想道德水平、净化整个社会风气具有重要影响。因此,把师德建设提到社会进步和历史发展的高度来认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从基本意义上来讲,古人历来以德为首,四书五经开篇讲:“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要求以德为核心来教导人,使人达到尽善尽美的程度。古语:德才兼备,德者,才之帅也,才者,德之资也;由此判断出道德价值在人性中的重要性。担负着教育职责的教师自然因才识之需而要有高尚的品德。宋代张载曾讲:德薄者,终学不成也。充分体现了德之地位,对此观点,王国维有着更明确的表述,有知识而无道德者,则无以得一生之福祉,而保社会之安宁,未得为完全人物也。夫人之生也,为动作也,非为知识也,古今中外之哲人无不以道德为重于知识者,故古今中外之教育无不以道德为中心。

梁启超曾说,师范也者,学子之根核也。师道不立,而欲学术之能善,是犹种稂莠而求稻苗,未有能获也。为了对学生给予道德上的影响,教师本人必须是具有高尚道德的人,自己没有的东西是不能传授给别人的,因此,要求我们广大教师能以德立才,以德立世。

二、身正为范

师德建设对于学生人格塑造有着重要作用,对全体教师具有示范作用,对全社会思想道德建设具有引领作用。作为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念,教师的师德在多层次和多纬度中得以体现。首先要求教师有高尚的品质,汉代哲学家杨雄说:“师者,人之模范也”。教师不仅要以其人格的力量,令学生所敬佩,还要以最佳的思想境界、精神状态和行为表现,将言传和身教完美结合起来,以身作则,行为示范,积极地影响和教育学生。教书是手段,目的是育人。孔子曾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的素质决定了学生的素质,因此,当教师力图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时候,必须清楚地意识到对学生所具有的影响,这就要求我们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去肩负起更多的道德和人类的责任。

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还是思想教育者和道德示范者。因为教育改革的活力在于教师,教师的活力来自于师德风范,而现代教师师德风范的内涵,不仅要求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规范,而且还要具有先进的教育观念、健康的心理素质,更要求具有高水平的职业能力和永不枯竭的创新精神。同时要求教师要有渊博的知识,学高为师。

三、以德求师 以德育人

加强师德建设,以德治校,以德求师,以德育人。这是当前高等学校探索师德建设新体系的迫切需要。高等学校不但担负着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的重任,而且对国家道德建设也具有重要作用。大学因之对教师当有较高的要求,既要有博大精深的学识,又要有德高望重的操行。要求师德建设从多层次、全方位考虑,欲培养德才兼备的学生,必先有德才兼备的教师

 1、严慈相济,兼善天下

“师爱”是“师德”的灵魂,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学生 “亲其师”,才会 “信其道”。因而教育之不能没有感情,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就不能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孔子曰:泛爱众而亲仁;教师以身示范,更要求有达则渐善的博爱心理,因而前苏联赞科夫认为当教师的必不可少的,甚至几乎是最主要的品质,就是热爱学生。

热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内容。要求教师以“无限关爱”的方式施教,也就是体现教师对全体学生(不是个别学生)的关心爱护,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全面、主动、健康发展,这既包括了对学生严格要求,耐心教导,又包括对学生人格的尊重,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宽严适度,要求合适;在其闪光之处肯定和激励,在心态平静愉悦之时指出其不足。

 2、博学笃行,明辨慎思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博学为本。一个真正具有道德魅力的教师也必定具有知识的魅力。21世纪被称为知识信息的世纪,教师的道德应该是具有深刻知识内涵和文化气质的道德。在教育界,学富五车的鸿儒,才高八斗的泰斗,驰名中外的巨匠,锐意进取的新锐,他们的知识魅力为他们道德魅力的展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一个没有广博的知识没有科学视野的教师是不可能有道德的影响力的,仅仅依靠说教的道德教育也必定是苍白的。

教书以育人为目标,育人以教书为基础,深湛的知识,广阔的视野,以及对科学问题的浓厚兴趣,这一切都是教师用以引起学生对知识、学科、学习过程的兴趣的必备条件,因为要想学生好学,必须先生好学。唯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博学慎思,是教师立身之本,学不厌,智也;教不倦,仁也。在传承和创造知识的体系中,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教师要究天地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才能真正担负起学科发展和知识创新的使命。孟子言: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源。新时期的教师必须要有深厚的专业知识,要有广博的相关领域知识,具有跨学科、跨专业的结合力,满足学生广泛的求知欲。要不断更新知识体系,及时吸收学科前沿知识与研究成果;要有良好的育人技巧,把教育理论的最新研究成果引入教学过程,使教育教学的科学性和艺术性高度完整地统一起来。

3、为人师表,以身作则

人格力量是一种无穷的榜样力量,教师要“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教师的人格是进行教育的基石”。徐匡迪认为,教师的人格力量来自于学术水平与道德情操的完美统一。教师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才能起到人格感召的作用,才能培养出言行一致的人才,所以,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教师的人格,就是教育工作的一切。”教师要坚持教书与育人相结合,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结合,因为我们不仅要授以学生谋事之才,更要传以学生立世之德。教师的为人师表,不仅是以身作则,也包括追求至真、至善、至美的德性,只有在人格的直接影响之下来培养学生并发展他的智力和品德,不可能用任何程式、任何纪律、任何规章和课程时间来人为代替人格的影响。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的劳动具有“以人格塑人格”的特点。一切师德要求都基于教师的人格,师德的魅力主要体现在人格特征中。历代的教育家提出的为人师表、以身作则、循循善诱、诲人不倦、躬行实践等,既是师德的规范,又显示了教师良好的品格特征。陶行知讲过,优秀杰出的教师不仅在于他们有着生动、幽默、丰富的语言,灵活多样的教育教学方法和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以及较高的教育理论水平,而更重要的是他们具有人格魅力。站着,学生不觉你高;坐着,学生不觉你矮,可谓真师也。

4、乐于奉献,甘为人梯

以教为职业,仅是教书;以教为事业,方为教师。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经济社会中,要静心求学,悉心从教,必然要求教师应该有一点“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的精神。要有陶行知先生那样“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赤诚。这同样是对教师道德情操的考证,管子言:道德当身,故不以物惑。

爱岗敬业、乐于奉献作为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规范,是做好教育工作和履行其他教师道德规范的思想前提,教师只有具备了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精神,才能热爱学生、严谨治学、廉洁从教、为人师表、为祖国培养高素质的人才。爱岗敬业、乐于奉献既是教师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也是所有教师实现自我价值,获得个人满足,完成人格升华、实现个人利益的有效社会途径。师德要求我们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敬业奉献、教书育人。要以甘为人梯的精神致力于教研,从教不悔,育人不止,诚心加爱心。

奉献精神是师德建设的思想基础。一个人的价值,应当看他贡献什么,而不应当看他取得什么。教师要有高度的自我牺牲精神,目的不必在使自己登上科学的最高峰,但要使更多青年登上科学最高峰。这样的教师自然也就登上了教育科学的最高峰。所以有人讲,教师的成功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先生之最大快乐,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

结语:

康德曾说:“世上最奇妙的是我头上灿烂星空和内心的道德准则。”那崇高的人生追求、高尚的师德情操、无私的奉献精神不但是师表的典范,代表了教师的优良品质;也应是默默耕耘、潜心施教、勤奋工作、爱生如子的优秀教师不懈的追求。因而前苏联教育家阿莫纳什维利说:要知道,我不是一个教书匠,我是受社会信托的人。社会把培养、教育新人——未来一代的事业托付给我。这是我的最崇高的事业,是我的头等大事,是我的职业义务,这是我的使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