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9/middle/4b1bce39x9f1c7b1ff848&690
http://s7/middle/4b1bce39x9f1c722d2cc6&690
《观典》杂志第2期
感谢摄影记者李风为我的文章配图!
这个大院制造在天上飞翔的东西,也制造最凝固的生活方式。
我从一出生,就生活在洪都大院。
我总觉得自己特别像贾樟柯电影里的人物。贾导演的电影《二十四城记》,讲述成都飞机制造厂面临全面拆迁,工厂的原址上将建起全新楼盘的故事。镜头里的成发集团,代号叫做420厂,生产飞机的发动机。而我生活的地方,代号叫做320厂,也叫过洪都机械厂、南昌飞机制造公司、洪都航空工业集团等等名字。
电影第一个镜头是上班时间,无数穿着蓝色工作服的工人骑着自行车,浩浩荡荡地朝厂门口涌去。这个场景何其熟悉,从小到大我不知看过多少遍,上下班的时间,衣着一致的工人们有秩序地骑着自行车,朝一个方向行进。要横穿那时的马路是非常困难的,因为车流密集,几乎没有空隙,又没有交通灯的调度。自行车上的每一个人,都有着相似的表情,认真、专注、满怀憧憬。要在其中找出我的父母亲绝非易事,因为在高度同质化的群体中,作为个人是极为渺小的。
我读的是本地的南昌大学。在我刚上大学时,一位同寝室的外地同学问我南昌几个地点在哪里,怎么去,我张口结舌答不上来。她疑惑地问,你不是南昌人吗,怎么都说不上来?我想不是身处其中的人永远无法了解,我从幼儿园开始,小学、初中、高中的教育都在工厂的子弟学校完成,这里甚至有一所大学。灯光球场、公园、滑冰场、游泳池、百货大楼、医院,这里一应俱全,自成一体,仿佛可以不与所在的城市发生联系。有很多人数十年没有走出过这里,有人要去市中心时会告诉同事邻居“到南昌去”。
这里的生活,像贾樟柯眼中的成发集团一样有规律。每天早晨六点半,悬挂在家属区各条街道的扩音喇叭会准时转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与报纸摘要》节目,把睡梦中的人们叫醒。离上班时间还差五分钟时,广播里会传来播音员激昂的声音,提醒职工加快速度,不要迟到。接着是几声嘹亮的集结号声,宣告着一天的开始。每到夏天,厂里会给职工发放冷饮票,这些凭证除了购买冷饮,在某些店铺甚至可以当作通用货币,购买一些日用商品。厂里自己也做冷饮,还特地请了外地师傅来研制配方,至今我们还津津乐道当年的米酒味冰袋。
这里曾经是南昌的骄傲,是新中国第一架飞机升起的地方。在职职工有两万多人,加上离退休职工和家属,足有五六万人,规模不亚于一座小镇。
新闻说江西将投资200亿元建设南昌航空工业城,配套大飞机研制项目。新的航空工业城选址初定在南昌高新开发区内瑶湖以东区域,占地约25平方公里。洪都集团整体搬迁已成定局,我突然有一种奇怪的感觉:地方搬迁了,几年后洪都还是那个洪都,制造在天上飞翔的东西,也制造最凝固的生活方式。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