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翠花街:倾听女人香

(2010-11-22 17:38:53)
标签:

江西

南昌

街道

旅游

万寿宫

翠花街

重庆

杂志

城市地理

分类: 开卷有益

http://s13/middle/4b1bce39x755cf1dedf0c&690
《城市地理》杂志 2010年第11期
http://s11/middle/4b1bce39x755cf1e1f1fa&690
第一次和笨老猫图文合作,非常感谢她!
http://s13/middle/4b1bce39x755cf1e377cc&690

   

    翠花街是南昌城中的一处桃源。在这里,生活着很多被称为南昌“活字典”的老人,那些如今已鲜有人用的方言词汇,却还能在此找些踪影。

    翠花街有一种稔熟的生活气味,稔熟到你心里起腻,却又忍不住深嗅两口,那像是辛劳的母亲身上混合的厨烟味和雪花膏的香气,让人想一头扎进她的怀里不起来。

    生活在翠花街上的女人俨然就是一碗最普通的大碗茶:碗是白底青花的粗瓷碗,胚体泛着黄,碗沿已被岁月磨出参差的痕迹,但茶香四溢,味道醇厚。

 

南昌翠花街:倾听女人香

                       

 文+张晓媛

 

    翠花街,是一条女人的街。这个街名,仿佛是一块碎花棉布,素朴中带着些许风情。有人形容她是商户的小女儿,倚在门边以锦帕儿遮了脸,却又怯怯地帮衬着父母打理生意;也有人说她是家庭的大主妇,普通的庭院人家,精打细算着把日子过得红红火火。她像一个嗔怪的眼神,一个忙碌的背影,在时光深处微微侧过身来,让我们窥见一些端倪。

 

千年繁华的尘埃落定

    1992年8月编订的《江西省南昌市地名志》中有关翠花街的说明是:在南昌市区西部,南起船山路,北至中山路,长213米,宽5.5米,沥青混凝土路面。原来是金银首饰、珠宝翡翠的交易市场,清乾隆年间称翠花街,1966年改称文革路,1973年复称翠花街……

    这里古时就是一条商业街,至今已有千年历史。旧时南昌的广润门、章江门皆临章江码头,各地百货商贾在此云集,金银翡翠专在这条街上集售,因此有了翠花街的名号。据《南昌县志》记载:“广润门临章江,百货转运经省会者,皆由此屯发,故贾栉比肩攀,城内市肆之繁丽者,皆在翠花街。”当时尽管整条街道长不足百丈,但却有着20多家首饰店,无论是名门大户,还是小康人家,只要适逢婚嫁喜庆,都会去翠花街挑选几件称心如意的首饰。本地居民以及外地游客,来南昌后一定得去翠花街逛集市。久而久之,翠花街就成了民间集贸市场。

    民国年间,这条街上金银首饰店的老板开始有了“品牌意识”,挂起了一块块后来脍炙人口的招牌,像“老铜”、“蔡昌发”、“蔡昌庆”等等,如今都成了江西有名望的老字号。抗日战争结束后,精明的店家又在这条街上做起了银元生意。1948年左右,随着国民党发行的国币和金元券的日益贬值,这里的银元价格也跟着瞬息万变,源源不断的投机者向这条街上涌来,有人一夜暴富,有人一文不名。解放后,国家禁止了金银买卖,但翠花街的各种日用小百货和手工业产品,仍旧经营得红红火火,无论是市民还是乡间的农民,都是这里的常客。大家在此不仅能买到价廉物美的生活用品,而且只有在这里才能买到一些传统的农业生产工具。许多从周边农村赶来的姑娘、妇女,对翠花街更为垂青,逢年过节,她们三五成群地结伴至此,亲手为自己选购朱红色的梳妆盒、五彩花线和各种各样的头饰、首饰;还有尺、刀、剪、香纸、蜡烛、鞭炮等,更是农家的热门抢手货。

    现在的翠花街紧邻大型小商品市场——万寿宫商城,仍然以经商为主。我去的时候适逢中秋节前夕,整条街张灯结彩,千年的繁华并未散去一分,城里城外的人都聚拢在这里,悉心挑选着中意的商品。老板大多是一位大婶,打扮得齐齐整整地坐在门边,有那悠闲的,手中拿着毛线在打;有那热情的,你人还没到,她就站在店前招呼你进去歇一阵儿,绝口不提买卖,张口只问你最近可好……

 

青石板路边的寻常巷陌

    表面热闹而喧哗的翠花街其实内里藏了很多心事,而这些心事就在街两边的小巷里安安静静地蔓延着,偶尔吹过街边电线杆上悬挂的衣服,竟发出旌旗猎猎般的声响。

    这些小巷里低矮的房屋大多大门紧闭,两层的房子连成一排,齐齐伸向不远处。第一层是青砖砌成,第二层由木板、竹条搭建,深褐色,带着腐气和久违的阴凉。古老的南昌总商会名称已经模糊不清,但精雕细刻的檐壁还在,里面早已改作住家,锅碗瓢盆碰撞得叮当作响,间或有人把水泼在长满青苔的石板地上,溅了过路者的裤脚。门前几个簸箕,盛放着正待拣择的蔬菜,碧绿可喜。路中间几个孩子正嬉笑着追赶一只飞跑的小狗,不远处的一个男孩,正独自认真地用彩色粉笔在自家的木门上演算数学习题。小巷的转角处是一家小店,店面的红木门板上,贴着一幅褪色的对联“柴门虽低出人才,院庭不大聚财富”,横批是已经皱卷的“人杰地灵”。店里的姑娘低着头飞快地踩着缝纫机,有节奏的声音仿佛弥合着岁月的间隙……

    再往稍远处看,有一座巨大的牌坊,人们安详地从它下面走过,青石板铺就的街道在阳光下反射出柔和的光晕。不远处商户反复播放的流行歌曲还能隐隐约约听到,可这里却已是另一番景象。偶尔一辆汽车进入窄巷,急急地鸣着喇叭,人们也只是不紧不慢地走避。有老人搬来竹椅靠着墙,一边吃着晚饭,一边缓缓地说着一些旧事,眼睛看着来来往往的行人,有陌生的,更多的却很熟悉。

    这里有一种稔熟的生活气味,稔熟到你心里起腻,却又忍不住深深嗅上两口,像是辛劳的母亲身上混合的厨烟味和雪花膏的香气,让人想一头扎进她的怀里不起来。这里是翠花街的另一面,她动得欢快,也静得闲适。

    “不管你是谁,我总是信赖陌生的好人”,经典的台词总让我们有无穷的回味。在这条街巷里,你也经常会碰到一些陌生的好人。无论主人在不在家,房门都是敞开着的。过路的行人累了可以在屋里的板凳上歇歇脚,渴了可以在龙头边接杯水喝,闷了可以和路边的老人拉拉家常,一切都显得这般率性随意。这样的情景,你或许觉得类似哪座古镇,却难以想象自己现在身处的是南昌最繁华的街头。

    这条街上的主角是女人。坐在店门口招呼客人的是女人,肩扛几个大包矫健穿行在小巷间的也是女人。在万寿宫商城做塑料桌布生意的小李师傅,就近在这条街上找了个住处。每天清早扛着几捆花色各异的塑料桌布去商城,用几块纸板一拼蹲坐在上面,就算是她的摊位了。她来自南昌市外围的村落,普通话说得不标准,南昌话也说得不地道,时常有人打趣她的口音,她不过只是低下头笑笑,手上的活计却仍旧麻利。

    一旦有顾客上门,小李师傅问好尺寸,便跪在一捆塑料桌布前,左手拿尺右手拿刀,“刷拉”一下,就是一张方方正正的桌布,干净利落。我去的季节,街头跟她一般年纪的小姑娘个个轻纱薄衫打扮得花枝招展,而她甚至连裙子也没有穿过——因为她必须得穿着裤子才能减缓一点膝盖的疼痛。生意太好,她长年保持低头的姿势,让人总是只能端详她纹得过黑的眉毛,这种美容手法在城市里早已过时,但那一双浓黑的眉毛在她脸上却不嫌突兀,只是更强调了她的倔强,她常对人说,自己的愿望就是在翠花街多赚点钱,把留在家乡的儿子接到城里来上学。

    与才来不久的小李师傅不同,邓大姐的修鞋摊在翠花街摆了多少年,好像没有谁记得清,因为这一方蓝色的雨篷以及一台支在木箱子上的修鞋机,和这小街彷佛浑然一体。邓大姐个子瘦小,眼睛大而清澈,天凉时她总是披着一件孩子升学后就不要的蓝白校服,愈发显得年纪小。偶尔有生客上门,总会狐疑地打量她一番后问老板在哪里。她的视力不大好,又不戴眼镜,干起活来总是把鞋子举起来,再把脸凑过去。有人诧异她怎么不嫌鞋臭,她反倒惊讶地回一句:“鞋子还能没有一点味的?南昌城里这么多修鞋的,人家找我修鞋是看得起我!”每逢吃饭时间,邓大姐的摊位前准是空的,不消说,她是回家做饭去了。倒不是她吃饭讲究,而是她家中还有一位80多岁的婆婆,全赖她照料。有时她让婆婆坐到摊位旁边,两人聊些家长里短的趣事,时常还会冒出几个现在鲜有人用的南昌方言词汇。

    这些生活在翠花街上的女人俨然就是一碗最普通的大碗茶:碗是白底青花的粗瓷碗,胚体泛着黄,碗沿已被岁月磨出参差的痕迹。碗边放着一把壶,不是景德镇的玉瓷壶也不是宜兴的紫砂壶,而是家家户户都有的烧得陈旧的铝壶,冲一碗开水,墨绿的茶叶在水中缓缓舒展,琥珀光影流动,折出那恍若隔世的辉煌。

 

隐藏在柴米油盐中的信仰

    翠花街的住户门扉上,有的贴着六字真言,有的挂着大大的“爱”字,还有的悬着一道符。在忙于生计之余,不同的信仰总是给这条街上的人们以精神慰藉。有趣的是,各种教义在这里总是并行不悖,从未发生过任何冲突。

    翠花街有着南昌市唯一的清真寺。这间寺庙是清朝的穆斯林用民房改建的,经过几次修补后,现在仍完好如初。400多平米的面积,坐南朝北,呈长方形,分为前栋和后栋,在醒目的位置悬挂着圣地麦加的图片。适逢周五主麻日,就有许多头戴小白帽的穆斯林在里面做礼拜,此时透过并没有阖上的门一眼望去,小小的寺庙里准被挤得满满当当。现在光南昌本地的穆斯林就有3000余人,据说在一年一度盛大的开斋节赶来朝拜的穆斯林多得都跪到了寺前的小街上。

    英俊的买买提兄弟俩刚来南昌一年多,在翠花街口租了一间屋子,推着小轮车卖新疆特产——馕。现做现卖,口味有甜有咸,车上立着的招牌上大大地写着“吃了腰不痛、腿不酸”。哥俩至今也没学会说普通话,一旦有人和他们攀谈,他们就只会羞涩地摆手,求助似的望向不远处的房东大叔。房东大叔倒也热心,经常自告奋勇充当他们的翻译。颇为令人动容的是,这兄弟俩来到南昌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听清真寺在哪儿——这当然是与哥俩的宗教信仰分不开,于是最终他们选择了留在有清真寺的翠花街。当然,兄弟俩也很有商业头脑,因为来清真寺做礼拜的信徒们,很多都热爱吃馕,他们做的馕口味正宗,正合了大家伙的心意,自然大受欢迎。“不好的东西,不能给别人吃!”他们认真地咬着字对我强调,这样的诚实和较真,恐怕也是所有翠花街人的生活态度吧。

    不知是买买提兄弟俩的馕做得香,还是哪家的炊烟已经开始飘散,一股悠悠的香味逐渐弥漫了整条街道,而这股带着生活气息的味道就像翠花街的一张名片,彰显着它独特的个性。不论是忙碌的还是娴静的,翠花街都自有她的一套做派——上得厅堂,入得厨房;能访亲问友,也能相夫教子;时而美艳泼辣,时而温柔典雅。这样的生活,这样的街道,值得细细体味。

 

http://s7/middle/4b1bce39x755cf1dbc6c6&69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