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廷佑诗词《西抹东涂集》跋
易行(周兴俊)
袁枚在《随园诗话》里说:“诗难其真也,有性情而后真。”
读陈廷佑《西抹东涂集》书稿,最突出的印象就是他的真,他的不加任何修饰的性情所生发出来的真。
他出书,竟神色凝重地要求把父母的合影印在卷首,并题诗曰:“爹娘是我眼中佛,朝霭春晖报未多。千里烧香寻古庙,何如敬此两弥陀!”这是他对父母的真。他结集,竟一反常规地拿来一篇自己回忆孔凡章先生讲“作诗”的文字代序,并说:“今逢盛世,骚雅复振。拙作付梓,惶惭交并。虽文字荒伧。冀可告慰先生于九泉。”这是他对恩师的真。在侄女夭折后,他在诗中写道:“从此年年归故里,瞻兄顾嫂总悲凉”;在惊悉一同学去世时,他赋诗:“伊人去后雨霏霏,解意长天亦泪垂。”这是他对亲友的真。他对自己的所思所为,直言不讳,也是出奇的真!例如:他在高中毕业时感慨万分,写道:“寒窗十一年,苦读敢息肩?不图题金榜,只为稼穑艰。”他在入伍穿上军装时信心百倍,写道:“志在当好兵,立功报双亲。”他在当上部队宣传报道员时窃喜,写道:“投笔从戎重秉笔,秀才虽小亦斯文”。他在连续两年荣立三等功而未能升职时难免牢骚,写道:“醉心文墨事,富贵白云浮。七年仍小卒,职卑少薪酬。将近而立年,能不思去留?”他在得知提干有望时大喜过望,写道:“闻讯将鱼跃,苍天有明眸。中心何悦哉,如封万户侯”。……所有这些,都是他真心真情的直白流露,读后不但不觉得他觉悟低、欠高尚,反而为他的直言告白所打动,因为那些都是情理之中事,都是真实地记录自己的成长轨迹和心路历程,当然,也真实地反映那个年代成千上万青年人的真实经历。如果他不那样写,而是故作豪言壮语,写什么:“久有报国志,苦读敢息肩?”“志在当好兵,立功报党恩”“七年仍小卒,报国不计酬”“闻讯将提干,报国劲更足”,等等,看似高矣,但失之于空泛。而空泛的不实在的话,说得再高再漂亮,也不会感人。
如今,陈兄已转业当上了国务院参事室的副局长,真正当上“官儿”了,却没有当年“如封万户侯”的狂喜,他成熟了,心中有了为中国参事工作和文史事业服好务的沉重,有了协助文史馆延聘名宿,振兴文化,办好书画院,办好国学论坛的宏愿。为此他热情赋诗:“继往开来兴室馆,齐心协力振轩辕”。当然,他也没有丢弃一生与诗为伴,记录生活,赞美河山,针砭时弊,将诗词写作进行到底的志向。所以,他正尽其心力去践行前辈“兴绝学,葆正声”的遗愿。从前述诗句以及《哭父》《忆母》诸篇不难看出,由于他的努力,他的真,使他的诗有了感人肺腑的力量。而感人肺腑乃诗之“终极追求”。愿廷佑兄在这条路上继续追求下去。
至于廷佑诗之技艺,从前面摘引的诗句中不难看出其功底。一是既遵诗律,又不拘一格;二是直抒胸臆,豪爽率真。这,读者自会鉴赏。而他在诗事上的精进,除了父兄的启蒙,自己的刻苦努力之外,萧劳、孔凡章、启功、林锴等名家对他的濡染影响,也有重大关系。而其诗集以萧劳先生赠诗“平生西抹与东涂”中的“西抹”“东涂”名之,虽有自谦自嘲的意味,却也名副其实。古人尚且把写诗填词当成“余事”,今人更没有以此混饭吃的。似乎都是那些比较讲点儿格调的,对古风雅韵情有独钟的,比较潇洒风流的人士,热衷古诗词这种形式。况且陈诗都是有感而发,随心所欲,既有“西山”,也有“东海”,既歌之咏之,也涂之抹之。所以,他以“涂抹”为自己的诗集命名,也是其性情使然,也是他的真。而写诗真正做到真,是真的不易。
易 行
丁亥深秋于长天远日轩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