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敌人”到“哥们儿”(上)
(2013-02-11 15:22:28)
标签:
容韬教育家庭教育个人德行育儿 |
分类: 《改变孩子先改变自己》连载 |
刚开始做“陪读父亲”的日子里,我的苦心并没有换来孩子的理解。原本平日里见我能躲就躲的儿子,如今被我全天陪着,犹如监狱的囚犯一样,没有了一丝自由。逆反情绪就更强烈了,往往是三句话还没说完他就皱眉头,要么对我的话置若罔闻,要么干脆走开。
怎样才能和儿子“套近乎”呢?苦思冥想之后,我决定投其所好,从培养共同兴趣开始——我拾起了已经丢掉二十多年的乒乓球运动。为了方便练球,我在家里支起了乒乓球案子,带儿子到体育商店买了“红双喜”牌乒乓球拍,非常用心地当起了儿子的乒乓球玩伴。
说是玩伴,实际上是陪练。儿子的球技不如我,我要拿出真实水平和他打,他定会有挫败感;如果我不投入,儿子又会感到我在敷衍他,在牵强地迎合他的爱好,他很快就会感到无趣甚至感到厌烦了。因此,我和儿子打球,既要降低实际水平,又要非常投入。
为了激发儿子的兴趣,我常常对儿子打得出彩的球表示赞叹:“这个扣球质量高!”“这个侧旋球拉得好!”“刚才那个球迅雷不及掩耳,我还没看清就输了!”有时我跟儿子开玩笑:“你竟然用这么狠的球置老爸于死地!”儿子笑着说:“更厉害的球还在后头呢!”
为了让儿子认真打球,有时候,我也要使出点杀手锏,让儿子感到猝不及防。每当这时,儿子说我这招太“损”了,不够朋友。有时候,我故意打调角球,让儿子左右两边不停地跑。儿子说我耍赖,说这个球不能算数。我据理力争:“你也可以耍赖嘛!黑猫白猫,捉到老鼠就是好猫。”儿子说:“我才不像你呢,要打就打出风格!”
我和儿子打球,刚开始不计数,随便打。随着儿子球技的提高,儿子往往要缠着我多打几局。儿子赢了,他说今天发挥出了真实水平;他要是输了,却从来不服气,非缠着我再打两局。我故意说不来了,他会用激将法:“我知道你不敢来,再来你肯定输。”我说:“那可不一定。”我们接着打,这时我会有意让儿子赢球。这种情况下,儿子情绪高涨:“这下服气了吧!”我嘴上不服气:“明天接着打!”心里却像灌了蜜一样甜。因为我的目的已经达到了,不知不觉间,我和儿子之间多了一些默契。
儿子特别喜欢足球,从初二到高二,踢坏了五个足球,穿坏了五六双球鞋。儿子的房间里摆满了齐达内、贝克汉姆等足球明星的塑像。学校没有足球场,课余时间儿子大多在学校的篮球场上踢球,星期天还时常约同学到外面踢球。由于踢球较多,儿子双脚拇指都患上了甲沟炎,脚趾甲一直往肉里长,严重时走路都比较困难。甲沟炎也没什么特殊疗法,严重时只能到医院拔趾甲。我曾两次带儿子到医院拔趾甲。由于脚趾肉太薄,打麻醉针时,儿子总要喊叫几声,伤在儿子脚上,也疼在我的心里。做手术那么难受,儿子却是伤疤未好就忘了疼。伤口未完全恢复,新趾甲还没长出来,儿子又开始踢球了。由此可见儿子对足球的热爱程度。可以说,儿子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少年球迷。
我不懂足球,更谈不上喜欢足球。但我知道多一种与孩子共同的兴趣爱好,便多了一条通往孩子心灵深处的途径。于是我开始关注足球,并想方设法了解有关足球的信息,以加深对足球的认识。慢慢地,我知道了国际米兰、AC米兰、尤文图斯、皇家马德里等足球俱乐部;也知道了马拉多纳、贝克汉姆、罗纳尔多等著名球星;还知道了足球世界杯,知道了世界杯是和奥运会同等重要的体育赛事……自然而然地,我也开始关注中国足球。
2002年韩日世界杯期间,我陪儿子看完了几场重要赛事。看球赛期间,我和儿子同欢呼、共喜忧。我对儿子说:“原来足球比赛这么有趣,这么短的时间我就喜欢上了它,难怪全世界那么多人关注它,难怪那么多球迷为之疯狂!”我和儿子一起讨论:“我认为××队能拿冠军。”儿子说:“据我看,××队才稳拿冠军!”我说:“我们拭目以待吧。”
和孩子一起成长的前提是真爱孩子,这给家长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为了经常给自己提个醒,为了在自己心灵上打下印痕,我经常和自己的心灵对话:“老贾啊!你爱孩子吗?你会爱孩子吗?孩子感受到你的爱了吗?”我知道,爱孩子首先要理解孩子的精神世界,和孩子一起忧伤、欣喜、激动和沉思。具体地讲,就是用孩子的大脑去思考,用孩子的眼光去观察,用孩子的情感去体验,用孩子的兴趣去爱好。
(家庭教育QQ交流群:9299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