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话幻想的艺术表现手法
(2008-07-21 18:20:51)
标签:
谢乐军童话文化 |
童话的幻想情境是通过某些特殊的艺术手法来表现的,这些艺术手法主要有夸张、象征、拟人、神化、变形、怪诞等。
一、夸张
夸张即夸大,言过其词。作为修辞手法,夸张就是用夸大的词句来形容事物的特点。作为艺术手段,夸张要借助丰富的想象,扩大和强调描写对象的某些特点,突出其本质特征,达到增强艺术效果的目的。任何艺术都会用一定程度的夸张来集中、概括地反映生活。童话是用幻想来反映生活的,而那些奇异的幻想往往是通过夸张来表达的。童话的夸张,不是一般的夸张,而是极度的夸张。夸张是幻想的一种表现,夸张能强化作品的艺术效果,夸张能更好地适应少年儿童的性格特征,使作品更具吸引力。运用夸张可以突出童话形象的特征,给读者以鲜明而深刻的印象,还能增强作品的幽默感和趣味性,使读者获得美的享受。童话的夸张有其独具的特点。夸张是为了表现幻想,同时,它又是幻想的产物。
1童话的夸张是强烈、极度的夸张。对人物的刻画和环境的描绘,小说即便用最夸张的笔调,也还有一定的分寸和限度,如《三国演义》中的关云长“身长九尺,髯长二尺;面如重枣,唇若涂脂,”突出强调了英雄的与众不同,但仍离生活很近。而童话则不然,它出奇、大胆的夸张正是为了表现那种虚构的幻想境界。如《木偶奇遇记》中的戏院经理则是“长胡须像墨水瓶那么黑,从下巴一直拖到地板上,走起路来老要给自己踏着。嘴大得跟炉灶差不多,两只眼睛好像里边点着两盏玻璃灯”,生活中再怪异奇特的人也不会如此。又如《胖子学校》对小胖子的肥胖作了强烈的夸张描写,团团如果跌一跤,几个举重运动员都扶不动他,只能用起重机吊起来;球球跌跤,会像皮球一样,从房间这一头滚到那一头;圆圆的床和椅子是用三寸厚的大钢板制成的……使读者对肥胖的危害有更鲜明的印象,并产生更强烈的震撼。在任溶溶的《“没头脑”和“不高兴”》中,作家用奇特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让孩子们带着自己的缺点一下成了大人,去做大事,并为他们安排了一些出奇、惊险的际遇。这样,让孩子们看到了他们自以为无关紧要的小毛病的严重危害。
2童话的夸张是从内容到形式的全面的夸张。在其他形式的文学作品中,在某一方面或某个环节上有时也采用夸张的手法,但童话的夸张却是普遍、大量的,无论是人物的刻画,还是环境气氛的描绘,故事情节的发展等等,无一不是极端的夸张,童话里的人物也是稀奇古怪的。自然界的各种现象和社会生活中的一些观念都可以充当童话的角色,并在童话展开的幻想世界中自由活动。即便是人类,只要在童话中出现,也变得异乎寻常。如《枪炮国去打糖果国》中,用橡皮糖做城墙,敌人被跳跳糖吓跑,吃了酒心巧克力醉倒,小朋友乘棉花糖气球飞来……这一切都构成了夸张的景象。
3强烈的夸张造就了浓烈的童话氛围。儿童的思维方式中带有夸张的特点,有限的知识使他们难以准确地反映出面前世界的新奇,他们对事物的把握与想象跟客观现实间存在着很大的距离,而超越自己本领驾驭的愿望又使他们的表达中经常出现言过其词的现象。强烈的夸张使平淡无奇的生活故事变得生动有趣,易于儿童接受。如张天翼的《不动脑筋的故事》中的赵大化,既不是拟人化的物,也不是神仙和妖怪,没有一点魔力,更没有居住在一个奇异地方,他是一个14岁的普通的孩子。作者靠把他不动脑筋的毛病夸张千百倍的变异色彩,营造一个多彩的童话世界,从而深深吸引住小读者。
二、象征
象征就是用具体的事物表现某种特殊意义,作为一种艺术手段是借助某具体事物的形象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情感。特点是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种类似或联系,使被象征的内容得到强烈、集中而又含蓄、形象的表现。作为曲折地反映现实生活的童话,常常采用象征手法。通过象征性的形象,确切地概括了人的特征和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象征是童话把幻想和现实结合起来的一种重要方式,也是童话创造典型的一种常用的方法。童话中的人物形象常常是象征性的。为了表现某种性格或说明某个事理,作者从生活中找出某些人、物、现象,甚至某种社会观念的性格、性质和特征,集中到童话人物的身上,然后又赋予他们以个性,并使之依照这一个性去说话、行动,从而达到象征的目的。如《风筝找朋友》中的风筝,象征着现实社会中孤独而迷茫、不断寻找真正朋友的人,太阳和月亮对风筝的态度,也象征了某些人对友谊和爱情的态度,而小星星们对待朋友的友好、热情、一视同仁,也反映了作者博爱的理想。安徒生笔下的“丑小鸭”象征了现实生活中备受歧视而又善良、忍耐、追求光明的美好小人物;张天翼笔下的“宝葫芦”象征“不劳而获”思想。比利时的莱勃伦克的童话《青鸟》中狄狄和米狄对青鸟的艰难寻觅的情节,象征了生活中幸福既存在于每个人的身边,但又很难把握的人生哲理。贴切的象征会使童话创作获得更高的审美价值,象征形象以它们鲜明的寓意、独特的形象和格调表现着种种更为深远的意蕴,使童话蕴蓄的内涵更丰富,使童话和现实的关系更密切。
童话的象征,是通过童话形象或是由人物的全部活动甚至整个故事内容来表现的。反映在童话中的生活并非人们实际生活本身。童话中象征性的人物、事物,虽与被象征的人物、事物在某一特征上有互相类似之处,但彼此之间决不是在任何意义上都是贴切、一致的。不能简单地把童话形象的特征、行动、语言或某个细节拿到社会生活中去加以臆测或类推,以为必有所本,从而去判定某一形象代表什么人,某个情节影射什么,甚至和某些政治概念、阶级关系联系起来。这是一种形而上学的方法,它曾给我国童话创作带来极大的危害。其实,童话中的象征性形象只能概括某一特征,并不包括被象征者的全部。我们应从童话作品所塑造的形象、性格,所叙述的故事情节的全部含义去看这个童话要说明的主旨,看它歌颂什么,讽刺什么,暗示什么,揭露什么,要看作者是否抓住了所要象征的某些人和事物的重要特征或性质,看他所采取的象征手法有无积极意义,这样才能正确理解童话的象征。
三、拟人
拟人是指把非人类的东西加以人格化,赋予它们以人类的思想感情、行动和语言能力。童话中拟人化的范围十分广泛,包括对动物、植物以及其他非生物、各种具体和抽象事物、概念、观念、品质的拟人化。因此,拟人不仅不能违反所拟之物原来的特点,而且还要照顾到物与人,以及其他物之间原有的关系,和支配它们的自然和生活规律。假如无缘无故地叫小鸟去访问鱼儿,鱼儿飞到天上去找月亮,这样的写法就很难认为是成功的。
拟人化童话中的人格化的角色,并不等于生活中真实的人。他们具备了人的某些特点,但仍然保留物的许多属性,既是人又是物。如《风筝找朋友》中的风和风筝,既有人的特点,又有风和风筝的特点,风对风筝说:“你要是哭了,你的身上吸了泪水,就会变湿了,变得很重很重,我就推不动你,你也就飞不起来啦!”风要是换成雨就不能推风筝,风筝换成汽车,也不会这么怕水弄湿,也不可能飞到天上去。太阳有很强的光和热,强光刺得风筝睁不开眼;热气又像火一样烫得风筝受不了。假如写月亮和星星也有这样的光和热,就不符合月亮和星星的属性了。文中的月亮,身子是弯弯的,两头尖尖的,就像个弯钩;星星闪亮着眼睛……
因此,拟人不仅不能违反所拟之物原来的特点,而且还要照顾到物与人,以及其他物之间原有的关系,和支配它们的自然和生活规律。如《丑小鸭》里,安徒生通过拟人化的形象,把社会的真实面貌用孩子们容易接受的方式揭示出来,把人生的哲理寓于其中。安徒生告诉孩子们一个真理:“只要你是天鹅蛋,就是生在养鸭场里也没有什么关系。”拟人手法不光起到了形象化的作用,同时也起到了化深奥复杂为浅显易懂的教育作用。
1拟人是表现童话幻想的主要手段。童话借助拟人手法,使山川草木、飞禽走兽,甚至一些无形体、无生命的抽象概念,都可成为童话的主人公,使其有人类的语言行为、思想感情。如严文井的《四季的风》,借助拟人手法,展开奇妙的幻想,看到了真诚善良的风对一个失去双亲病卧茅屋的苦孩子体贴入微。为了让孩子享受到春天的愉快,他“带来了各种花的香味,青草的气味,以及各种小鸟歌唱的声音”;为了给苦孩子弄到渴盼中的水果,他“一连跑了好几个果园”弄来了野杏子;为了让病情严重的苦孩子得到一点快乐,他吃力地跳着“回旋舞”;苦孩子被冻死了,风狂暴地、愤怒地吹啊吹啊,“要把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罪恶都扫荡得干干净净”。作者通过拟人手法塑造了一个鲜明生动、充满人情的风的形象,使这篇童话具有极大的艺术感染力。拟人之所以广泛用于童话创作之中,是因为这种手法十分适合儿童的心理,也符合儿童的思维要求。因为在儿童的心目中,一切鸟兽虫鱼、山川草木、日月星辰,无一不是有生命的。富于想象和幻想的孩子们喜欢拟人,也善于拟人。
2运用拟人手法也不能违背事物固有的属性。鸟兽们做“人物”时,说的话也要符合它们原来的身份特点。如在安徒生的童话里,天鹅、鸭子都可以讲话,植物也可以讲话,但基本上是按照它们原来的生活来写的,如果违背了这些就不可信了。如鸽子本来是在天空中飞翔的动物,你却把鸽子放在水中,让它做游泳健将;羊是食草动物,你却偏把它写成专门喝血吃肉的恶魔,违反了它们原来的特性,那样写出的童话就不真实了。
3童话的拟人应注意人性与物性的自然结合。拟人童话形象具有独特的风格,既具备人的某些特点,又保留某些物的属性。首先,人性的塑造是第一位的,否则拟人化形象的存在便没有意义。如《快乐王子》中直面人生、舍己为人的快乐王子,代表着生活中对劳苦大众寄予同情并勇于为之献身的人。正是因为具有了这样动人的人的思想品格,快乐王子的形象才如此光彩照人。其次,忽视了物性和无缘无故地违反物性,都会破坏童话应有的情调。如《木偶奇遇记》中的小木偶是一个真实可爱的儿童的典型形象,由于他贪玩、任性、逃学、说谎,结果使自己吃了不少的苦头。经过许多波折和磨难,他终于吸取了教训,最后成为一个真正的孩子。
四、神化
运用神化或魔法的艺术手法进行创作,赋予童话形象以超自然的力量。运用神化手法时,常常借助于魔法宝物,如《七色花》中的小珍妮,获得了有七片不同颜色透明花瓣的花朵,就能随心所欲地实现自己的愿望;《神笔马良》中的神笔就是赋予马良超人力量的宝物;《哈利·波特》中的魔扫帚能带着小主人飞翔。新时期童话作家的魔法道具往往选用现代色彩的科学技术,《皮皮鲁外传》中的皮皮鲁乘坐“二踢脚”,像火箭那样离开地球直奔太阳,《魔术老虎》的神奇魔法,总是不断在童话世界创造奇迹,等等。
五、变形
变形即形象的异变。童话创作中,常常运用幻想、夸张等手段把人形变成其他各种事物,或者使人体的某部分变形。前者称为全部变形,后者称为部分变形。如《格林童话》中“青蛙王子”是因为中了魔法而由王子变成了青蛙,“六只天鹅”是六个中了魔法的王子的变形,二者都属于全部变形。《木偶奇遇记》中的皮诺乔匹诺曹说了谎话鼻子就变长,用的是部分变形。运用变形可以使故事情节发生奇异的转变,也可形成浓郁的幻想气氛。
六、怪诞
是运用尖锐的形象夸张,使现实中的实际现象具有离奇古怪、玄妙幻想的形式。童话创作中有人物形象的怪诞、环境的怪诞和情节的怪诞之分。例如英田特来维丝的《随风而来的玛丽波平丝阿姨》中的玛丽阿姨,当“东风在樱桃树光秃的树枝间呼呼吹过”,她就随风飘进了院子;西风骤起,她就飞过树梢,飞上屋顶,最后飘过山头不见了。贾透法叔叔因为过生日非常高兴,肚子里充满了笑气,就像气球一样飞起来,悬在半空看报纸,最后想到不愉快的事才回到了地面。还如把坏脾气装上开关,把地球的时钟根据需要拔动……这一切从人物情节到环境的怪诞,使童话意境更神秘而富有诗意。
七、童话的表现手法
童话的表现手法是多种多样的,常见的大致有:反复法、对比法、误会法、巧合法、悬念法、烘托法、循环法、推进法、拟境法、自叙法等等。俗话说:“戏法人人会变,各有巧妙不同。”那些常用的手法只能作为创作时借鉴,不要去套用。我们创作时尽可不管什么手法,就按生活去构思,该怎么表达就怎么表达,只有这样才能写出新鲜的、独特的好作品来。下面,就这些常用的表现手法作些介绍。
1反复法(又称三段法)。这是民间童话和现代童话中常常采用的一个手法。因为,这样反复几次,可以加深儿童的印象。如黄衣青的《小公鸡学吹喇叭》,写一只小公鸡去学吹喇叭,第一次去学不成,第二次去又学不成,第三次学成了。这种反复法,往往是用三次,一件事重复三次,一句话重复三次,所以又叫三段法。叶永烈的科学童话《找不到的伙伴》《特殊鞋店》等,都采用了反复法。小说、电影也常用这种手法,如《西游记》中的“三打白骨精”,《水浒》中的“三打祝家庄”,《三国演义》中的“三顾茅庐”、“三气周瑜”、“三让徐州”,《征西平传》中的“三请樊梨花”及电影《三进山城》等。
2对比法。这也是童话很好的表现手法。作者在塑造童话形象和编织故事时,把真与假、美与丑、善与恶、正义与邪恶、忠厚与狡猾等进行对比,从而使对立面形象突出,同时也能使情节跌宕起伏,有波有澜,耐人寻味。张天翼的《大林和小林》,阿拉伯童话《阿里巴巴和四十个强盗的故事》,叶永烈的科学童话《圆圆和方方》中,就是运用了对比法。
3误会法。这是童话中常用的手法。作者在编织情节时,有意设下一些误会,解释误会的一系列连续过程不断推动童话情节的发展,不断展示童话形象。科学童话《小蝌蚪找妈妈》就运用了误会法,通过几次找错妈妈而展开故事,具有喜剧色彩。用“误会法”展开故事,故意混淆真真假假,显得十分风趣。
4巧合法。俗话说“无巧不成书”,这话是很有道理的。巧合法,是指在童话情节的发展中,设置一些偶然巧合的东西。当然,这些偶然性的东西,也有其必然因素,不可能是不合情理的胡编乱造。运用这种巧合法,会增加情节的生动性和趣味性。如包蕾写的《猪八戒吃西瓜》,就运用了巧合法。猪八戒吃西瓜,吃完西瓜就把西瓜皮随便扔掉。猪八戒吃饱了趔趔趄趄往前走去,不料一块西瓜皮却让他滑倒在地,摔了个仰面朝天。猪八戒很生气,大骂乱扔西瓜皮的人。谁知巧极了,这西瓜皮正是他自己扔的呢。真是自作自受。故事幽默滑稽,逗人发笑。
5悬念法。所谓悬念,是指作者在编造童话情节时,自然而然设下许多悬而未决的疑难问题,诱发读者极想知道问题的答案,从而产生较强的艺术魅力。如叶永烈的科学童话《谁的脚印》,文章开头便设下了悬念:花生地丢了花生,这是谁偷的呢?紧接着童话小主人公小狗查看现场,发现一种脚印,后来经过反复专访调查,确定了盗贼是田鼠。又如刘斌写的《山的回声》,科学童话《一块怪石头》,也是应用了悬念法。
6烘托法。这种手法,就是用一件件最极端的事来烘托,使被烘托的这件事更为突出。如朱家栋写的《珍珍的童话》,写一个女孩因为挑食而瘦弱,作者用了蚂蚁可以抬起她,来表现她的身体之轻;用了蚊子和她比赛唱歌,来表现她的声音之弱;用了钓鱼被鱼钓走,来表现她的力气之小。这样,这个女孩的瘦弱就很形象了。
7循环法。这也是民间童话的传统手法。甲帮助了乙,乙帮助了丙,丙帮助了丁,而丁又帮助了甲,这样循环了一圈。如方轶群写的《萝卜回来了》,写小白兔挖到了一个大萝卜,送去给小猴,小猴又送去给小鹿,小鹿又去送给小熊,小熊又送去给小白兔,萝卜绕了一圈,仍回到小白兔家里。这就运用了循环法。
8推进法。这种手法指写一个人某一特征,把这特征,更推进一步。如民间童话《懒媳妇》里,写一个女人的懒,她丈夫出门了,给她做了一个很大很大的饼,圈在脖子上,但丈夫回来,这女人却饿死了。原来她只咬了嘴边的饼吃,懒得连转过头去吃饼也不肯。郑渊洁写的《哭鼻子比赛》也是用了推进法,童话里集中了哭鼻子大全,把所有爱哭的表现都汇聚起来,索性来举行一次哭鼻子比赛。
9拟境法。这种手法,是把某一类事,凑合在一个虚构的地方。什么幸福城,什么说谎岛,什么慢吞吞国。如罗大里的长篇童话《假话国历险记》,就是虚构了一个全讲假话的国家,在这个国家里,把墨水说成面包,把早上说成晚上,把花说成草,一切都是颠三倒四的。又如葛翠琳的《半边城》,就是虚构一个只注意半边的地方。
10自叙法。这也是一种常用的手法。用童话人物的耳闻目睹、亲身经历来介绍自己或环境。如叶圣陶的《稻草人》、科学童话《小豆瓣旅行记》等就应用了这一类手法。
一、夸张
夸张即夸大,言过其词。作为修辞手法,夸张就是用夸大的词句来形容事物的特点。作为艺术手段,夸张要借助丰富的想象,扩大和强调描写对象的某些特点,突出其本质特征,达到增强艺术效果的目的。任何艺术都会用一定程度的夸张来集中、概括地反映生活。童话是用幻想来反映生活的,而那些奇异的幻想往往是通过夸张来表达的。童话的夸张,不是一般的夸张,而是极度的夸张。夸张是幻想的一种表现,夸张能强化作品的艺术效果,夸张能更好地适应少年儿童的性格特征,使作品更具吸引力。运用夸张可以突出童话形象的特征,给读者以鲜明而深刻的印象,还能增强作品的幽默感和趣味性,使读者获得美的享受。童话的夸张有其独具的特点。夸张是为了表现幻想,同时,它又是幻想的产物。
1童话的夸张是强烈、极度的夸张。对人物的刻画和环境的描绘,小说即便用最夸张的笔调,也还有一定的分寸和限度,如《三国演义》中的关云长“身长九尺,髯长二尺;面如重枣,唇若涂脂,”突出强调了英雄的与众不同,但仍离生活很近。而童话则不然,它出奇、大胆的夸张正是为了表现那种虚构的幻想境界。如《木偶奇遇记》中的戏院经理则是“长胡须像墨水瓶那么黑,从下巴一直拖到地板上,走起路来老要给自己踏着。嘴大得跟炉灶差不多,两只眼睛好像里边点着两盏玻璃灯”,生活中再怪异奇特的人也不会如此。又如《胖子学校》对小胖子的肥胖作了强烈的夸张描写,团团如果跌一跤,几个举重运动员都扶不动他,只能用起重机吊起来;球球跌跤,会像皮球一样,从房间这一头滚到那一头;圆圆的床和椅子是用三寸厚的大钢板制成的……使读者对肥胖的危害有更鲜明的印象,并产生更强烈的震撼。在任溶溶的《“没头脑”和“不高兴”》中,作家用奇特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让孩子们带着自己的缺点一下成了大人,去做大事,并为他们安排了一些出奇、惊险的际遇。这样,让孩子们看到了他们自以为无关紧要的小毛病的严重危害。
2童话的夸张是从内容到形式的全面的夸张。在其他形式的文学作品中,在某一方面或某个环节上有时也采用夸张的手法,但童话的夸张却是普遍、大量的,无论是人物的刻画,还是环境气氛的描绘,故事情节的发展等等,无一不是极端的夸张,童话里的人物也是稀奇古怪的。自然界的各种现象和社会生活中的一些观念都可以充当童话的角色,并在童话展开的幻想世界中自由活动。即便是人类,只要在童话中出现,也变得异乎寻常。如《枪炮国去打糖果国》中,用橡皮糖做城墙,敌人被跳跳糖吓跑,吃了酒心巧克力醉倒,小朋友乘棉花糖气球飞来……这一切都构成了夸张的景象。
3强烈的夸张造就了浓烈的童话氛围。儿童的思维方式中带有夸张的特点,有限的知识使他们难以准确地反映出面前世界的新奇,他们对事物的把握与想象跟客观现实间存在着很大的距离,而超越自己本领驾驭的愿望又使他们的表达中经常出现言过其词的现象。强烈的夸张使平淡无奇的生活故事变得生动有趣,易于儿童接受。如张天翼的《不动脑筋的故事》中的赵大化,既不是拟人化的物,也不是神仙和妖怪,没有一点魔力,更没有居住在一个奇异地方,他是一个14岁的普通的孩子。作者靠把他不动脑筋的毛病夸张千百倍的变异色彩,营造一个多彩的童话世界,从而深深吸引住小读者。
二、象征
象征就是用具体的事物表现某种特殊意义,作为一种艺术手段是借助某具体事物的形象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情感。特点是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种类似或联系,使被象征的内容得到强烈、集中而又含蓄、形象的表现。作为曲折地反映现实生活的童话,常常采用象征手法。通过象征性的形象,确切地概括了人的特征和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象征是童话把幻想和现实结合起来的一种重要方式,也是童话创造典型的一种常用的方法。童话中的人物形象常常是象征性的。为了表现某种性格或说明某个事理,作者从生活中找出某些人、物、现象,甚至某种社会观念的性格、性质和特征,集中到童话人物的身上,然后又赋予他们以个性,并使之依照这一个性去说话、行动,从而达到象征的目的。如《风筝找朋友》中的风筝,象征着现实社会中孤独而迷茫、不断寻找真正朋友的人,太阳和月亮对风筝的态度,也象征了某些人对友谊和爱情的态度,而小星星们对待朋友的友好、热情、一视同仁,也反映了作者博爱的理想。安徒生笔下的“丑小鸭”象征了现实生活中备受歧视而又善良、忍耐、追求光明的美好小人物;张天翼笔下的“宝葫芦”象征“不劳而获”思想。比利时的莱勃伦克的童话《青鸟》中狄狄和米狄对青鸟的艰难寻觅的情节,象征了生活中幸福既存在于每个人的身边,但又很难把握的人生哲理。贴切的象征会使童话创作获得更高的审美价值,象征形象以它们鲜明的寓意、独特的形象和格调表现着种种更为深远的意蕴,使童话蕴蓄的内涵更丰富,使童话和现实的关系更密切。
童话的象征,是通过童话形象或是由人物的全部活动甚至整个故事内容来表现的。反映在童话中的生活并非人们实际生活本身。童话中象征性的人物、事物,虽与被象征的人物、事物在某一特征上有互相类似之处,但彼此之间决不是在任何意义上都是贴切、一致的。不能简单地把童话形象的特征、行动、语言或某个细节拿到社会生活中去加以臆测或类推,以为必有所本,从而去判定某一形象代表什么人,某个情节影射什么,甚至和某些政治概念、阶级关系联系起来。这是一种形而上学的方法,它曾给我国童话创作带来极大的危害。其实,童话中的象征性形象只能概括某一特征,并不包括被象征者的全部。我们应从童话作品所塑造的形象、性格,所叙述的故事情节的全部含义去看这个童话要说明的主旨,看它歌颂什么,讽刺什么,暗示什么,揭露什么,要看作者是否抓住了所要象征的某些人和事物的重要特征或性质,看他所采取的象征手法有无积极意义,这样才能正确理解童话的象征。
三、拟人
拟人是指把非人类的东西加以人格化,赋予它们以人类的思想感情、行动和语言能力。童话中拟人化的范围十分广泛,包括对动物、植物以及其他非生物、各种具体和抽象事物、概念、观念、品质的拟人化。因此,拟人不仅不能违反所拟之物原来的特点,而且还要照顾到物与人,以及其他物之间原有的关系,和支配它们的自然和生活规律。假如无缘无故地叫小鸟去访问鱼儿,鱼儿飞到天上去找月亮,这样的写法就很难认为是成功的。
拟人化童话中的人格化的角色,并不等于生活中真实的人。他们具备了人的某些特点,但仍然保留物的许多属性,既是人又是物。如《风筝找朋友》中的风和风筝,既有人的特点,又有风和风筝的特点,风对风筝说:“你要是哭了,你的身上吸了泪水,就会变湿了,变得很重很重,我就推不动你,你也就飞不起来啦!”风要是换成雨就不能推风筝,风筝换成汽车,也不会这么怕水弄湿,也不可能飞到天上去。太阳有很强的光和热,强光刺得风筝睁不开眼;热气又像火一样烫得风筝受不了。假如写月亮和星星也有这样的光和热,就不符合月亮和星星的属性了。文中的月亮,身子是弯弯的,两头尖尖的,就像个弯钩;星星闪亮着眼睛……
因此,拟人不仅不能违反所拟之物原来的特点,而且还要照顾到物与人,以及其他物之间原有的关系,和支配它们的自然和生活规律。如《丑小鸭》里,安徒生通过拟人化的形象,把社会的真实面貌用孩子们容易接受的方式揭示出来,把人生的哲理寓于其中。安徒生告诉孩子们一个真理:“只要你是天鹅蛋,就是生在养鸭场里也没有什么关系。”拟人手法不光起到了形象化的作用,同时也起到了化深奥复杂为浅显易懂的教育作用。
1拟人是表现童话幻想的主要手段。童话借助拟人手法,使山川草木、飞禽走兽,甚至一些无形体、无生命的抽象概念,都可成为童话的主人公,使其有人类的语言行为、思想感情。如严文井的《四季的风》,借助拟人手法,展开奇妙的幻想,看到了真诚善良的风对一个失去双亲病卧茅屋的苦孩子体贴入微。为了让孩子享受到春天的愉快,他“带来了各种花的香味,青草的气味,以及各种小鸟歌唱的声音”;为了给苦孩子弄到渴盼中的水果,他“一连跑了好几个果园”弄来了野杏子;为了让病情严重的苦孩子得到一点快乐,他吃力地跳着“回旋舞”;苦孩子被冻死了,风狂暴地、愤怒地吹啊吹啊,“要把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罪恶都扫荡得干干净净”。作者通过拟人手法塑造了一个鲜明生动、充满人情的风的形象,使这篇童话具有极大的艺术感染力。拟人之所以广泛用于童话创作之中,是因为这种手法十分适合儿童的心理,也符合儿童的思维要求。因为在儿童的心目中,一切鸟兽虫鱼、山川草木、日月星辰,无一不是有生命的。富于想象和幻想的孩子们喜欢拟人,也善于拟人。
2运用拟人手法也不能违背事物固有的属性。鸟兽们做“人物”时,说的话也要符合它们原来的身份特点。如在安徒生的童话里,天鹅、鸭子都可以讲话,植物也可以讲话,但基本上是按照它们原来的生活来写的,如果违背了这些就不可信了。如鸽子本来是在天空中飞翔的动物,你却把鸽子放在水中,让它做游泳健将;羊是食草动物,你却偏把它写成专门喝血吃肉的恶魔,违反了它们原来的特性,那样写出的童话就不真实了。
3童话的拟人应注意人性与物性的自然结合。拟人童话形象具有独特的风格,既具备人的某些特点,又保留某些物的属性。首先,人性的塑造是第一位的,否则拟人化形象的存在便没有意义。如《快乐王子》中直面人生、舍己为人的快乐王子,代表着生活中对劳苦大众寄予同情并勇于为之献身的人。正是因为具有了这样动人的人的思想品格,快乐王子的形象才如此光彩照人。其次,忽视了物性和无缘无故地违反物性,都会破坏童话应有的情调。如《木偶奇遇记》中的小木偶是一个真实可爱的儿童的典型形象,由于他贪玩、任性、逃学、说谎,结果使自己吃了不少的苦头。经过许多波折和磨难,他终于吸取了教训,最后成为一个真正的孩子。
四、神化
运用神化或魔法的艺术手法进行创作,赋予童话形象以超自然的力量。运用神化手法时,常常借助于魔法宝物,如《七色花》中的小珍妮,获得了有七片不同颜色透明花瓣的花朵,就能随心所欲地实现自己的愿望;《神笔马良》中的神笔就是赋予马良超人力量的宝物;《哈利·波特》中的魔扫帚能带着小主人飞翔。新时期童话作家的魔法道具往往选用现代色彩的科学技术,《皮皮鲁外传》中的皮皮鲁乘坐“二踢脚”,像火箭那样离开地球直奔太阳,《魔术老虎》的神奇魔法,总是不断在童话世界创造奇迹,等等。
五、变形
变形即形象的异变。童话创作中,常常运用幻想、夸张等手段把人形变成其他各种事物,或者使人体的某部分变形。前者称为全部变形,后者称为部分变形。如《格林童话》中“青蛙王子”是因为中了魔法而由王子变成了青蛙,“六只天鹅”是六个中了魔法的王子的变形,二者都属于全部变形。《木偶奇遇记》中的皮诺乔匹诺曹说了谎话鼻子就变长,用的是部分变形。运用变形可以使故事情节发生奇异的转变,也可形成浓郁的幻想气氛。
六、怪诞
是运用尖锐的形象夸张,使现实中的实际现象具有离奇古怪、玄妙幻想的形式。童话创作中有人物形象的怪诞、环境的怪诞和情节的怪诞之分。例如英田特来维丝的《随风而来的玛丽波平丝阿姨》中的玛丽阿姨,当“东风在樱桃树光秃的树枝间呼呼吹过”,她就随风飘进了院子;西风骤起,她就飞过树梢,飞上屋顶,最后飘过山头不见了。贾透法叔叔因为过生日非常高兴,肚子里充满了笑气,就像气球一样飞起来,悬在半空看报纸,最后想到不愉快的事才回到了地面。还如把坏脾气装上开关,把地球的时钟根据需要拔动……这一切从人物情节到环境的怪诞,使童话意境更神秘而富有诗意。
七、童话的表现手法
童话的表现手法是多种多样的,常见的大致有:反复法、对比法、误会法、巧合法、悬念法、烘托法、循环法、推进法、拟境法、自叙法等等。俗话说:“戏法人人会变,各有巧妙不同。”那些常用的手法只能作为创作时借鉴,不要去套用。我们创作时尽可不管什么手法,就按生活去构思,该怎么表达就怎么表达,只有这样才能写出新鲜的、独特的好作品来。下面,就这些常用的表现手法作些介绍。
1反复法(又称三段法)。这是民间童话和现代童话中常常采用的一个手法。因为,这样反复几次,可以加深儿童的印象。如黄衣青的《小公鸡学吹喇叭》,写一只小公鸡去学吹喇叭,第一次去学不成,第二次去又学不成,第三次学成了。这种反复法,往往是用三次,一件事重复三次,一句话重复三次,所以又叫三段法。叶永烈的科学童话《找不到的伙伴》《特殊鞋店》等,都采用了反复法。小说、电影也常用这种手法,如《西游记》中的“三打白骨精”,《水浒》中的“三打祝家庄”,《三国演义》中的“三顾茅庐”、“三气周瑜”、“三让徐州”,《征西平传》中的“三请樊梨花”及电影《三进山城》等。
2对比法。这也是童话很好的表现手法。作者在塑造童话形象和编织故事时,把真与假、美与丑、善与恶、正义与邪恶、忠厚与狡猾等进行对比,从而使对立面形象突出,同时也能使情节跌宕起伏,有波有澜,耐人寻味。张天翼的《大林和小林》,阿拉伯童话《阿里巴巴和四十个强盗的故事》,叶永烈的科学童话《圆圆和方方》中,就是运用了对比法。
3误会法。这是童话中常用的手法。作者在编织情节时,有意设下一些误会,解释误会的一系列连续过程不断推动童话情节的发展,不断展示童话形象。科学童话《小蝌蚪找妈妈》就运用了误会法,通过几次找错妈妈而展开故事,具有喜剧色彩。用“误会法”展开故事,故意混淆真真假假,显得十分风趣。
4巧合法。俗话说“无巧不成书”,这话是很有道理的。巧合法,是指在童话情节的发展中,设置一些偶然巧合的东西。当然,这些偶然性的东西,也有其必然因素,不可能是不合情理的胡编乱造。运用这种巧合法,会增加情节的生动性和趣味性。如包蕾写的《猪八戒吃西瓜》,就运用了巧合法。猪八戒吃西瓜,吃完西瓜就把西瓜皮随便扔掉。猪八戒吃饱了趔趔趄趄往前走去,不料一块西瓜皮却让他滑倒在地,摔了个仰面朝天。猪八戒很生气,大骂乱扔西瓜皮的人。谁知巧极了,这西瓜皮正是他自己扔的呢。真是自作自受。故事幽默滑稽,逗人发笑。
5悬念法。所谓悬念,是指作者在编造童话情节时,自然而然设下许多悬而未决的疑难问题,诱发读者极想知道问题的答案,从而产生较强的艺术魅力。如叶永烈的科学童话《谁的脚印》,文章开头便设下了悬念:花生地丢了花生,这是谁偷的呢?紧接着童话小主人公小狗查看现场,发现一种脚印,后来经过反复专访调查,确定了盗贼是田鼠。又如刘斌写的《山的回声》,科学童话《一块怪石头》,也是应用了悬念法。
6烘托法。这种手法,就是用一件件最极端的事来烘托,使被烘托的这件事更为突出。如朱家栋写的《珍珍的童话》,写一个女孩因为挑食而瘦弱,作者用了蚂蚁可以抬起她,来表现她的身体之轻;用了蚊子和她比赛唱歌,来表现她的声音之弱;用了钓鱼被鱼钓走,来表现她的力气之小。这样,这个女孩的瘦弱就很形象了。
7循环法。这也是民间童话的传统手法。甲帮助了乙,乙帮助了丙,丙帮助了丁,而丁又帮助了甲,这样循环了一圈。如方轶群写的《萝卜回来了》,写小白兔挖到了一个大萝卜,送去给小猴,小猴又送去给小鹿,小鹿又去送给小熊,小熊又送去给小白兔,萝卜绕了一圈,仍回到小白兔家里。这就运用了循环法。
8推进法。这种手法指写一个人某一特征,把这特征,更推进一步。如民间童话《懒媳妇》里,写一个女人的懒,她丈夫出门了,给她做了一个很大很大的饼,圈在脖子上,但丈夫回来,这女人却饿死了。原来她只咬了嘴边的饼吃,懒得连转过头去吃饼也不肯。郑渊洁写的《哭鼻子比赛》也是用了推进法,童话里集中了哭鼻子大全,把所有爱哭的表现都汇聚起来,索性来举行一次哭鼻子比赛。
9拟境法。这种手法,是把某一类事,凑合在一个虚构的地方。什么幸福城,什么说谎岛,什么慢吞吞国。如罗大里的长篇童话《假话国历险记》,就是虚构了一个全讲假话的国家,在这个国家里,把墨水说成面包,把早上说成晚上,把花说成草,一切都是颠三倒四的。又如葛翠琳的《半边城》,就是虚构一个只注意半边的地方。
10自叙法。这也是一种常用的手法。用童话人物的耳闻目睹、亲身经历来介绍自己或环境。如叶圣陶的《稻草人》、科学童话《小豆瓣旅行记》等就应用了这一类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