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主评:
挚友的这篇文章是未发表过的难得一见的好游记,今天把它翻出来在网上晒晒,以供网友欣赏。他对汉文化深厚积淀的功力,令人扼腕惊叹。他那种怡然自乐超逸洒脱恬静的心境,令人兴叹。他对游记构思和处理恰到好处,栩栩如生的艺术表现如品尝擂茶回味无穷,领悟到他那抱真守朴的人生哲理,仿佛觉得自己如同桃花源中人一般。到过这里的朋友值得细细品读!
大田
那是桃红柳绿草长莺飞的江南三月,湖南常德更显得分外地出落水灵。常德市古为武陵郡,“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探究桃花源可算正逢其时其地。应常德温州商会会长W君相邀,打算同赴桃源县一年一度举办的桃花节,后来又仔细地想了想,由于节日喧哗嘈杂,不宜把玩胜境,便约定推延数日,节后成行。http://s14/bmiddle/4b1af6e6x8d70e962cced&690
相依沅水江畔的桃源县,在常德境内,近约四十公里,行车片刻工夫就到。桃源地处湘西,自古以来民风纯朴,文风蔚然。当地文人骚客们倾慕于陶渊明先生的高风亮节,又因以地名相袭,于是,择风景绝胜处,按照《桃花源记》里所记载的,修建了“桃花源”以寄托情怀。此风绵绵,始于五代,兴于唐宋,盛于明清,到如今已经名闻遐迩,更是举办了桃花节以宣传和张扬。
不出所料,作为旅游胜地的桃花源,节后游客反而寥寥无几,与往常相比,果然显得清幽寂静。景区大门的入口处,矗立着硕大的石牌坊,牌坊正额上“桃花源”三个金字熠熠生辉,背面的“桃源佳致”匾额,是唐代著名文学家刘禹锡,贬官任郎州(常德旧地名)司马时题写的。还有一对“楚国山川周甲子,秦人鸡犬汉桑麻”的集句楹联,特别令人深省。其寓意大约是,在故国楚地上的桃花源人,避秦时乱至绝境后,遗世而独立,依然按周朝的习惯过日子,平平静静的生活了数百年,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且黄发垂髫,怡然自乐。这看来平平淡淡的十四个字,只不过运用了时空交错的表现手法,就完整地交代了桃源故事的历史背景,展示了故事深刻的思想内涵,留下了非常广阔的想象空间。正是这种“洞中方数日,世上已千年”的感悟境界,不得不使人对汉文化积淀之深厚,功力之精湛而扼腕惊叹。
进了大门,是一大片大片的桃花林,纷纷繁繁,花事正盛,迎面如同红霞漫天。林畔有清流一脉,潺潺流过,名之曰桃花溪。一阵清风起处,落红点点随风飞舞,洒落在桃花溪中,逐水波缓缓飘流而去。似乎正因为桃花的娇艳和风流,便与中国文学结下了不解之缘。二千五百年之前,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里头,就留下了“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国风·周南》)的迷人诗句。可是,桃花娇艳的美,灿烂却又短暂。因此,常常引发了诗人们对韶华易逝、人生苦短的感慨和无奈。“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崔护《题都城南庄》)。真所谓是“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啊。进而,刘禹锡又用自己贬官郎州前后十四年间,两度赴长安玄都观看桃花,通过花事盛衰的亲身经历,作宦海沉浮、人事翻覆的引喻。
戏赠看花诸君子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再游玄都观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从道士手植仙桃满观如红霞,到荡然无复一树,惟兔葵燕麦动摇于春风,树犹如此,人何以堪!
后来世人不知为何缘由,视红颜为祸水,从而轻薄桃花曲解风流。红颜祸水姑且不论,桃花却没有什么可浅薄的,风流也并没有什么不好,风流只是一种洒脱,一种超逸。李白在《赠孟浩然》中写道,“我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表达了对孟浩然儒雅倜傥的钦敬爱慕之情。苏东坡则以关西大汉铜琵琶铁棹板,唱“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令人一时绝倒。更有毛泽东的“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气派之洒脱豪迈,大吕黄钟,成为千古绝响。然而,人籁不如地籁,地籁不如天籁,陶渊明先生的《桃花源记》如同天籁,超凡脱俗,大音希声。
过向路桥,经菊圃,就到了集贤祠。祠内天井里有一方池塘,一桥飞驾其上。池虽不大,因活水源源注入,水色纯净透澈得像一块玻璃,水草油油,尺许长的锦鲤成群结队,悠闲地从容在石玲珑间,坐在桥的栏杆上,气清神闲地观鱼,鱼儿的优游之乐,渐渐得之于心而发之于情,使人无怪乎庄子在濠梁上的一番兴叹。天井中间,陶渊明先生的雕像由一块汉白玉凿成,浑然无瑕,先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神态,经过艺术构想和处理,表现得毕真毕现,栩栩如生,雕像的基座上则刻有《桃花源诗并记》全文。集贤祠建筑古朴,里面陈列着陶渊明先生生平和著作的史料。
陶渊明(公元365——427),又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征士,浔阳柴桑(江西九江)人。一生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洁身而自好。他曾三次出仕,任过江州祭酒和镇军参军,第三次出任彭泽令才八十多天,因督邮检核县务,“应束带见之”以示敬意,先生叹曰“吾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遂挂冠而去。其归隐田园,躬耕垄亩时,年仅四十一岁。弃官时,他写了《归去来辞》以明己志,“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归隐后的生活,尽管“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簟瓢屡空”,先生还是感到“晏如也”的平静和安逸,觉得“但愿长如此,躬耕非所叹”。后来追述往事,他说“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田园……久在樊笼中,复得返自然”(《归田园居》),在大自然中,他获得了恬静的心境,感悟出抱真守朴的人生哲理。进而,又对田园生活做进一步探求,创造出“桃花源”这样一个让人神往的理想社会境界,传为千秋佳话美谈。先生传世作品有诗一百二十多首,文十一篇,以自己高尚的品格、睿智的思想和恬淡的文风开一代之先河,使后来者仰慕不已。“云山苍苍,江水茫茫,先生之风,山高水长”!http://s16/bmiddle/4b1af6e6x8d70f0ee7daf&690
走出集贤祠,沿小道上山,一路上风景美不胜收,实在令人目不暇接。每个景点各具特色,取名都来自桃花源的典故,有水源亭、桃花观之属,且匾联碑刻,古风盎然,任人肆意把玩。穿过秦人洞,便是豁然台。下望秦人村,土地平旷,屋舍俨然,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农人牵牛耕作,桃花疏枝横斜,满山遍野的竹影倒映在层层水田里,浑然一幅天然画卷,让人释怀而久久不肯离去。围坐在豁然轩前,就茶点喝着村人奉上的擂茶,逸兴遄飞,思绪昂然。擂茶是湘西土家族流行的独特茶艺。相传三国时,张飞曾奉命立军令状带兵去取武陵,所部将士因水土不服致使疫病流行,进退两难之际,当地的一位高士有感于将军部属纪律严明,对邑民秋毫无犯,便献出秘方治愈瘟疫,助张飞攻下了武陵,这方药就是擂茶。擂茶是将茶叶加生姜、生米和花生等佐料,用擂钵擂成糊状茶汁,以开水冲泡而成,香甜可口,解渴充饥,驱寒和胃,至今仍是土家人待客的礼仪。
品尝擂茶回味无穷,咀嚼着擂茶的故事,更是无穷回味。人们有力量能够帮助自己拥戴的军队去战胜敌人,那么,从故事中领悟“水能载舟”的道理,就觉得很浅显了。在这里,又想起了另一则叫做“苛政猛于虎”的故事:孔子从泰山旁边经过,有个妇人在墓地里哭得很悲哀。夫子听到她的哭声,凭轼肃立,便派子路去问她,说“听您的哭声里,好像有双重的哀痛。”妇人回答说,“是啊。从前我公公死于虎口,后来我丈夫也死于虎口,现在我的儿子又死于虎口。”夫子问,“那你为什么不离开这里呢?”妇人说,“这里没有繁重的徭役和赋税。”夫子说,“弟子们,好好记住,繁重的徭役和赋税比老虎还厉害啊!。”(《礼记·檀弓下》)两害之间就其轻,在老虎和苛政之间,这个妇人还是选择了老虎的利爪和血口,可见苛政之害于民,甚于猛虎。由此,每当看到城市乃至城镇边缘麇集的棚户人家,真是环堵萧然、不蔽风日,心里总感到有一种说不出的辛酸和苦涩。这些棚户人家以及与他们同命运的弱势群体,如果能有一线生计,难道他们还会抛弃故土、拖儿携女、离乡背井,去过这种以拾荒为生,被驱无异犬与鸡的流浪生活吗?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水能载舟,又能覆舟,为民之道,当以慎始而善终啊。
想到这里,使人更羡慕古桃源人“相命肆农耕,日入有所憩。桑竹垂余荫,菽稷随时艺。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桃花源诗》)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生活了。虽然,世外桃源在从前由于历史局限,只是一种社会理想。到如今经济、社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实现这个理想,条件并不是高不可攀了。只不过多一份关爱和呵护,少一点折腾和索取,让庄稼人安安宁宁地休养生息而已。“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魏征《谏唐太宗十思疏》),可为什么偏偏还是陷进“黄宗羲定律”的怪圈呢?俗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相反,当局者已经比旁观的更为清楚,只要“吏曲循之以法,政宽纠之以猛”,做到上下同心,人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那么,千古以来所期许的理想社会,也许就近在眼前了。
离开桃花源,登上水府阁,青山依旧,夕阳正红。遥望沅江,一江春水,从天际浩浩汤汤东流而去,逝者如斯。隔岸黄澄澄的油菜花,无边无涯,轻风送来沁心的花香,似乎传递着古来农家不会亏待自己土地的讯息。蓦然,波光闪耀,天上一轮红日和江面上的两轮日影交相辉映,水府阁江口“三日同辉”的奇异景观出现在眼前。晚间,抱膝促坐在一间叫做“桃源人家”酒肆的竹篱下,鸡黍并具,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撩拨着炉中的炭火,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仿佛觉得自己已经是桃花源中人了。http://s14/bmiddle/4b1af6e6x8d70f55c3b7d&690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