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我怎解红楼:“石头”的悲剧
(2012-12-18 18:27:37)
标签:
文化红学 |
分类: 红楼梦大揭秘 |
“石头”的悲剧
二仙师听毕,齐憨笑道:“善哉,善哉!那红尘中,有却有些乐事,但不能永远依恃。况又有‘美中不足,好事多魔’八个字紧相连属,瞬息间则又乐极悲生,人非物换,究竟是到头一梦,万境归空,倒不如不去的好。”触目惊心之语,一僧一道告诉石头也告诉读者,石头向往的去处,不是好去处。“不如不去的好”,说明结局一定不是好结局。这石凡心已炽,那里听得进这话去,乃复苦求再四。二仙知不可强制,乃叹道:“此亦静极思动,无中生有之数也。凡心已炽,难免不守本分,故而“静极思动”。历史上谁“静极思动”了?又是谁“无中生有”了?既如此,我们便携你去受享受享,只是到不得意时,切莫后悔。”石道:“自然,自然。”那僧又道:“若说你性灵,却又如此质蠢,并更无奇贵之处,如此也只好踮脚而已。“踮脚”不是“垫脚”,不知“踮脚”二字还可如此妙用。也罢,我如今大施佛法助你助,待劫终之日,复还本质,以了此案。二仙已知石头之结局。你道好否?”石头听了,感谢不尽。那僧便念咒书符,大展幻【甲戌侧批:明点“幻”字。好!】术,将一块大石登时变成一块鲜明莹洁的美玉,批书人看重“幻”字,读书人更应该看重“幻”字。我们今天看到的大型魔术,又叫幻术,都是糊弄人的把戏。且又缩成扇坠大小的可佩可拿。那僧托于掌上,笑道:“形体倒也是个宝物了!还只没有实在的好处,“那僧”之潜台词:还真不是宝物。须得再镌上数字,使人一见便知是奇物方妙。这不是宝物的石头刻上几个字就成了“宝物”了?“那僧”造宝与世人造神异曲同工,这就是这个世俗的世界。这段“石头志”恰是对“皇太子宝”的白描,读《石头记》者切不可脱离石头志的基础。然后携你到那昌明隆盛之邦,诗礼簪缨之族,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去安身乐业。”【甲戌眉批:昔子房后谒黄石公,惟见一石。子房当时恨不能随此石去。余亦恨不能随此石去也。脂砚斋提示他与石头的特殊关系,不可因此断定石头就是作者,也不可认定脂砚斋就是作者的妻子。聊供阅者一笑。】石头听了,喜不能禁,乃问:“不知赐了弟子那几件奇处,【甲戌侧批:可知若果有奇贵之处,自己亦不知者。若自以奇贵而居,究竟是无真奇贵之人。】又不知携了弟子到何地方?望乞明示,使弟子不惑。”那僧笑道:“你且莫问,日后自然明白的。”说着,便袖了这石,同那道人飘然而去,竟不知投奔何方何舍。作者卖一个小小的关子,却害苦了读者。有人认为投到了荣国府,有人认为荣国府就是织造府,因此有人认为石头投胎投到了曹家,进而认为曹雪芹就是石头,就是书中的贾宝玉。作者的含混不清或曰故弄玄虚,让包括曹雪芹同时代的人、以及后来的袁枚、鲁迅、胡适、周汝昌等一大批“先入为主”的人,把《石头记》看成了“自叙小说”,不知是红学的悲哀还是曹雪芹的悲哀。
解惑释疑:
人性的弱点,就是趋炎附势。“人往高处走”,因此成为某些人追逐名利的遮羞布。权力地位,名利金钱,儿女情长,既是人们追求的目标,又是吞噬人们的黑洞。一如吸引飞蛾的火光,当飞蛾获得了光明获得了温暖,同时也失去了生命。老子在两千五百多年以前提出“上善若水”和“夫唯不争,故无忧”,其针对的或许就是人性中的这一弱点。“石头”向往红尘中的“富贵场”、“温柔乡”看似人之常情,但一如飞蛾扑火,二仙师提醒:“倒不如不去的好”,不可谓不明白,不可谓不透彻。但是石头执意要去,则难免悲从中来。
石头“凡心已炽”,难免“静极思动”,最后落得“只好踮脚”的下场,这是石头悲剧的三部曲。虽然石头的悲剧是三部曲,但是造成石头悲剧的主要因素却是“无中生有”。因为“凡心已炽”,“静极思动”,只能是悲剧产生的内因,如果没有“无中生有”的催化,是酿造不成悲剧的。那么历史上究竟是谁“静极思动”了,又是谁“无中生有”了?
既然《红楼梦》的作者在开篇之时,通过“癞头和尚”和“跛足道人”早早把我们带入康雍两朝,那么我们不妨就从康雍两朝下功夫看一看有没有这样两个人物:
咱们不说“在世界上”的大话了,就说在中国,符合“凡心已炽”的人不多,因为俗人做俗事算不得“凡心已炽”,必然是那些在老百姓眼中不是“人”的人想做点俗事,才叫做“凡心已炽”。因此这个人就是康熙朝的太子——胤礽。胤礽出生刚刚一年半,在襁褓之中即被册封为太子,具备了“皇天承运”的资格,在百姓看来,就是神仙一样的人物了。曹雪芹因此将其写作“衔玉而生”,以喻“天命神授”。但是无论什么人,只要在这个世界上当官,就是做俗事。过去的太子也好,皇帝也罢;现实中美国的总统,中国的主席,都是在做世俗的事。胤礽符合“凡心已炽”的特征。
爱新觉罗·胤礽,应该收入第一版吉尼斯世界之最,因为他是世界上做太子时间最长、而且是没有登上皇位的人。三十三年太子生涯,可谓长矣,几乎是那个时代中国人的平均寿命。三十三年,离皇帝宝座仅有一步之遥,但是在胤礽眼中心中,那个金銮宝座却是可望不可即的。胤礽觊觎皇位之心态,曹雪芹形容为“踮脚”。
多数读者可能将“踮脚”意为“垫脚”,实乃大谬特谬。《道德经》中有一句话,叫做“企而不立跨而不行”,意思说提起脚后跟来站着,你暂时是看的远了,但却是站不长久的;用最大的步幅走路,你可能暂时提高了速度,但却是走不远的。那僧对石头说的“踮脚而已”,即是对“企而不立”的翻译。 “踮脚”一词,原属方言俚语,是对瘸子走路的一种形象比喻,不无几分调侃。它的潜意思是:因为比别人吃力因此看起来也远比别人努力,但是却达不到正常人的速度和持久。康熙皇帝的嫡子胤礽,乳臭未干即被册封为太子,可谓早早占据了人生道路上的制高点,长达三十三年,提起脚跟,抻直脖子,盯着皇位,算得上“踮脚”的世界纪录保持者了,但是最终还是未能坚持到底,败下阵来。如此对照,那僧“踮脚”的话,恰是预示了石头“下凡”不过是走一走过场而已,难得正果。
离皇帝宝座越近,做太子的时间越长,想早日登上皇位的心情就越紧迫。平民百姓可能一辈子也做不来一个皇帝梦,而胤礽却可能天天做。这就叫“静极思动”。这种“静极思动”如果你仅仅是“动”在心里,还好说;但是如果你“动”在外表,尤其是再付诸行动,那你让还没有过足皇帝瘾的老皇帝知道了,下场是不言自明的。因此胤礽被废了。
胤礽被废,包括胤礽第二次被废黜,是否意味着彻底终结了胤礽的皇帝梦,不是的。理论上讲,只要康熙皇帝愿意,包括康熙五十五年五月十六日出生的最小的儿子爱新觉罗·胤祕、废太子胤礽在内的二十个儿子,都有可能坐上皇帝宝座。胤礽和其他皇兄皇弟没有登上皇位,是因为接下来发生的“无中生有”的事件。
由于胤礽“静极思动”,引起了康熙皇帝对太子的厌恶,继而一废再废太子,导致储位空虚长达十年之久。自康熙五十七年以后,康熙帝才逐步把目光集中到了皇十四子胤祯身上。故而选择老十四胤祯为抚远大将军,远赴西域平叛维稳,目的是让刚好三十岁的胤祯建功立业,锻炼才干,积攒人气,准备接班。但是天不遂人愿,对自身健康十分自负的康熙皇帝竟在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夜里驾崩,身边仅有的两个人——皇四子胤禛和步军统领隆科多,共同炮制了子虚乌有的“上谕”,皇四子胤禛靠“捡了洋漏”坐上了皇帝宝座。“石头”从此不仅远离了皇帝宝座,而且堕入了万劫不复的深渊。真真是“倒不如不去的好”!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