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裙子的“男人”
2008年10月11日,北京林业大学人文学院心理学系的课堂,一位身高近1米8的“男人”,身穿白衣白裙,围着一条醒目的红丝巾,在讲台的黑板上写下了“酷儿”两字,开始向讲台下一百多名学生讲述他的生活历程和感受......
他就是一名酷儿,叫曹靖,出身在高知家庭,会5门外语。此次是受该系方刚博士邀请,专门在新开设的“性与性别心理学”课程上让学生近距离接触的一位“性少数人群”。方刚博士把曹靖归为易装恋者,而他更喜欢“酷儿”这个名称。
(按:“酷儿”(queer)由英文音译而来,原是西方主流文化对同性恋的贬称,有“怪异”之意。酷儿理论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在西方火起来的一种关于质疑和颠覆性与性别的两分模式的理论。酷儿理论告诉我们:人的性倾向是流动的,不存在同性恋者或异性恋者,只存在此一时的同性间的性行为,以及彼一时的异性间的性行为;甚至,不存在绝对的传统意义上的男人或女人,只存在着一个个具体的,活生生的人……酷儿理论认为人在性行为与性倾向上均是具有多元的可能的。酷儿理论反对二元划分的方法,反对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
除去那一身白衣白裙的打扮,戴着深度近视眼镜、双颊满是胡子青渣的曹靖,整个就是一男子汉,怎么也不会让人觉得有任何不同于平常人的地方。2000年,曹靖第一次接触到李银河翻译的《酷儿理论》,被其中的理论深深的吸引,从此开始涉猎有关性的书籍和知识。在北京某中学教外语的曹靖在2004年被学校以“不适合教学”为由退聘,保留公职,于是他去了照相馆,第一次试穿裙子拍照,感觉不错。2005年在电视里看到纽约前市长穿裙子示威,听到“男人只穿裤子的工业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的话语时,受到极大的震动,下定决心穿裙子。06年5月,曹靖真正开始尝试穿裙子,他买的第一条裙子是无袖黑丝绒长裙。不过以后所有的长短裙、上衣还有外套几乎都是白色的,一是因为纯洁,二是不张扬。
自从曹靖开始实践他内心的召唤,他和母亲之间就发生了激烈的争执,街坊的闲言闲语让相依为命的母亲为之崩溃,但曹靖没有妥协,如今,70多岁的老母亲也无力与之抗争,只能听之任之,随他去了。周围的大部分邻居也见怪不怪不再“叽叽喳喳”。当然社会上的阻力也是无处不在的,06年穿裙子的曹靖学西班牙语的时候被授课的外籍女教师歧视,故意刁难,他在据理力争后不得不选择了退学。
曹靖的心态是平和的,他不在乎走在路上遭遇到别人异样的眼光,“除非别人开口诋毁我,要不我就当没看见”。曹靖是国内第一位公开自己身份的“酷儿”,不过他至今还未遇到一位和自己趣味相投的同志。
闲职在家的曹靖如今靠着老单位600元的补助和老母亲的退休工资在艰苦的生活着,但他一直没有放弃学习,书柜里都是有关性学方面的书籍和外语资料。这些年他还写了两部小说——20万字的《雪莲》和30万字的《非父权化美性之维》,现在正在创作他的第三部小说,60万字的《基布兹之魂》。曹靖还开了博客《小白熊玫瑰红平等美性园地》,在网上推广他的观点和主张。“虽然现在还没有出版社接纳我,但我相信总有一天会有人接受我的观点的......”

林大课堂,曹靖正在介绍一部法语影片

曹靖一直坚持每天锻炼身体,以跑步为主,“夏天我都是穿短裙的”

白色和红色是曹靖的最爱


曹靖不是一般的酷儿,有很强的理论研究,“在人类最初的时候,男人都是穿裙子的......”

曹靖把最喜欢的一副广告画贴在镜子旁

曹靖在不到10平米的卧室里“幸福”而艰苦的生活着

第一次“酷儿”照
买书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