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舞笔论健(华健专题) |
对我喜欢的人,我总期盼倾听他内心的声音。
================

序言
我觉得自己是一个最最平凡的人,
身边有一些朋友,他们支持我,让我不孤单;
心里面有一些音乐,唱起来让我觉得愉快而踏实;
有我挚爱的家人,他们带给我永恒的温暖和快乐;
在我害怕担心的时候,想到已经拥有的,
就会回复平静而觉得满足。
感激世上仍有这么多美好的事物,
在短暂的人生中,我都能一一经历。
感谢所有爱我、支持我的朋友,
在这么大的世界里,我竟然能与他们结缘;
感谢我所站立的这个舞台,
它让我能唱出我所有最真切的愿望;
感谢在这些年来陪我度过音乐人生的你,
我的快乐大都来自于你们的鼓励。
我祈祷,
我能永远为你们唱下去。
------华健

华健祈祷书:life-1-游子(1) 童年主题歌”四牛炼乳”
我猜想:童年那些不懂的事情,可能永远都无从问起;
即使是一个糊涂的结果,背后也会有一些庄严的理由。
我猜想:这可能还是跟神圣的中国香火背景是有点关系;
自古以来,神圣的中国祖先就没有为神圣的中国孩子解答的义务。
我相信:到今天为止,中国还是这么一个充满疑惑的社会,
是大多数的疑惑,都还没能够走到“解答之门”,
就注定要先自行了断的社会。
我不知道:这样一个满脑子问号的小孩,算不算是一个“问题孩子”?
但我童年疑惑,曾经是我家人的困扰:
这点我倒经常可以从我父母的表情中确知。
老实说:我疑惑的表情和我父母生气、难过的表情是一样的多,
我挨过的骂也和我心里的问题,一样的多。
我出生于一个米店掌柜的家庭,各位必然可以相信,
这一笔总是顽皮过头的“皮肉账”,我记得可清楚了。
对于我的家人,愧疚也有,感激也有,
只是我相信:这两种心情是永远都难以“收支相抵”的。
一切的问题,都是从那一天开始:
一九六零年,圣诞节前的十二月二十二日。
香港的弥敦道上,一如往年,灯火辉煌,圣诞的气氛迫不及待。
在靠码头的“四营盘”周家米店,则打破了七年的沉寂,
传来一阵婴儿的啼哭。(哭声显得急促,孩子的手脚也有些慌张。)
周华健诞生了。(如同我那三个哥哥,名字都是以“健”字收尾。)
我的妈妈其实已经七年不曾怀孕。(所以,我也算是她心血来潮的第一胎。)
周家又多了一头牛。(除了妈妈以外,最高兴的就是我的三哥“三牛”,
这是他生平第一次看到初生的婴儿:他的弟弟“四牛”,
而且他也在往后的日子,证明了有个幺弟的诸多之便。)
说起这“牛”,原来是有典故的:
那是我的外婆在我大哥出生的时候,树立的典范。
当时,她一手接过长孙,不由得惊喜:“哇,好壮硕的小子,就叫大牛吧!”
就这样一声惊呼,注定了我们家兄弟降生便是一头牛。
(所以,我便庆幸自己不是大哥,我总觉得“大牛”听起来总是有点笨。)
后来,四牛渐渐长大了。
就我自己而言,我是先知道有“四牛”,然后才知道有“周华健”的。
说也真巧:就在当时,香港市面上出了一种炼乳,取名为“四牛”,
而且还有一支被唱得挺响的广告主题曲。
“四牛炼乳”变成了我的绰号,不久之后,它也变成了我童年的主题曲。
童年对自己的名字,并无所谓的好恶,一切不过是习惯开始,
但我的确逐渐的爱上了我的小名:“四牛”,
不只因为它有一支红遍当年香港的主题歌,
更因为它给我一种短小精悍的感觉。
除了爸爸的眉头,妈妈的泪水,
我的童年也的确像极了一头不怕忧的初生之犊。
而命运多么奇妙:当年以一支广告主题歌开始童年岁月的四牛,
将近三十年以后,成了以另一些广告主题歌开始歌手生涯的周华健。
命运多么奇妙,歌多么奇妙。
华健祈祷书:life-1-游子(2) 米虫岁月
“加油!加油!”在我出生的两年后,
我也尝到了三哥当年迎接我降生的新鲜和那种莫名所以的喜悦:
我们家添了一个小妹。
当然,我也在往后的日子里,尝到了做哥哥的那种仗义气概和许多的方便滋味。
那两、三年在我的记忆里,其实是很懵懂的:
我总是被我那三个经常结伙出游的哥哥,委托照顾小妹,
我不懂小妹为什么动不动就哭,
我更不懂的是,为什么只要妹妹一哭,哥哥就免不了挨一顿打;
然后,妹妹哭、哥哥哭、我也哭,几个小孩毫无章法的哭作一团。
有时候,我也会躲在一个角落,置身事外的看着这样混乱的场面,
看不太懂,却看得有些担心。
而我自己也是一个爱哭的小孩,
而且不哭则已,以哭必定放声一搏、赖皮到底。
哪家的孩子不哭?这原本就是人生当中最早学会的一门哲学,
要哭得巧也是一门学问。
(不过,这一点大人永远输给孩子,男人永远输给女人。)
据说,我的哭在西营盘也是有名的。
说起哭,我倒想起一位美国女艺人的一段话:人死,你为什么哭?
答案是:因为不是你死。
哭是孩子的伎俩,但还不至于成为游戏。
我记得:奶嘴曾经是我的游戏,洗澡水曾经是我的游戏,
妹妹的头发也曾经是我的游戏,但这些都是我自己独自的玩。
等我稍微懂事以后,才终于和三个哥哥有了共同的乐趣:
抓米虫,那是米店孩子的专利,而我乐此不疲。
我们经常赖在米堆里,收集米虫。那真是环肥燕瘦。
等到比赛的时候,就各自推出自己最得意的“手下”,
互别苗头,看哪一只跑得最快。
小时候,我只有这一点赢过三个哥哥,
而我的小妹,总是在一旁加油。
如果我记得没错,应该是希特勒说过的:赛马努力的赢得了冠军,
但赢得欢呼、奖金和冠冕的,却是那骑在它背上的骑师。
我在抓米虫的那个年纪,就已经隐约感觉到了这种道理。
我们每天都在收集米虫,然而,每天也要损失几只的米虫。
而我那个总在一旁加油的妹妹,最后也总是把她尊敬的眼神,
投给其中胜利的一个哥哥。
每一场只有一个哥哥打赢,每一场打赢的哥哥未必一样,
而每一天要比赛好多场。
我猜想:当年那许多哭闹不休的输赢,
可能都和赢得妹妹的尊敬,有很大的关系。
许多年后,当我们兄弟姐妹各奔东西,
我才重新感触那些米虫的可爱和那些米虫游戏的可贵。
米虫岁月陪着我们的孩提,走过了好些年,
直到我们家的米店停业,父亲到别的米店当掌柜,
然后,我们搬出了西营盘。
所有的输赢,很快就被忘记,而游戏却不会停,
只是三岁的被换成五岁、十岁,游戏的对手不断在变,
而妹妹的加油声,也越来越不在身边。
如果重来一遍……
我相信:你我都曾经无数次,宁愿重来一遍。
华健祈祷书:life-1-游子(3) 窗台前的射手座
米虫换成了弹弓,心中的李小龙,手上的双节棍,
家,搬到了郊区的一栋国民住宅,
疑惑和游戏都伴随着时光长大,
我不再是哭着向妈妈要东西的孩子……
甚至有同学说我跟李小龙有几分神似。
李小龙变成了我心中的偶像,霸占着我爱做梦的那好些年,
我也就带着他的嘶吼、他的身子和他的双节棍,
从家里打到学校、从学校打回家里,打上餐桌、再打进梦里,
当然,也带着他去闯祸。
我被妈妈罚过无数次,但最不能忘记的,还是李小龙的那一次:
全家正准备吃饭,我带着李小龙来到餐桌。
妈妈一直嘀咕着我,手里端着面汤过来。
就像武侠小说里写的那样——
说时迟、那时快,我一个转身,脚起面落……
往下的情景,我不说,你大概也想得到:
李小龙打翻了一顿晚餐的气氛,
他烫红了妈妈的手和我的脸,
我的兄妹,依照惯例,保持沉默,
满地的落面和碎片,
宣判了“阳台罚跪”的判决。
那一顿晚餐特别的安静,阳台罚跪的李小龙,特别的悔悟。
然而,他并没有从此洗手不干,往后他照样的翻腾,
(只是到了妈妈面前才稍微收敛一点。)
“阳台罚跪”也持续的执行,
(其实,那是我们家一贯的家法,妈妈很少自己动手行邢。)
但在那个“一米一饭,当思来处不易”的年头,
打翻饭碗是何等的大事,现在的孩子,可能永远无从体会:
而我那一场判刑,硬是违犯了“伦理”和“俭朴”的大忌,
是错上加错,罪上加罪。
到如今,我每当想起那一场表演,心里还是怀着对我母亲的愧疚和不安。
(她那一双手,是我今生最爱的一双。)
是的,我们家其实是很传统的家庭。
就像很多潮州人一样,我那传统的潮州父亲,
来到了香港,经营着传统潮州的米店行业,
母亲则传统的相夫教子,赢得了一家人的信任,也赢得了我们永远的尊敬。
我想,我是深受影响的。
当我有了自己的家庭,用心的爱着我的妻、我的子,
认真的去做丈夫、做父亲以后,
我更深信这个传统潮州家庭对我影响的巨大。
只是当年看来不难的事,如今做来竟是多么的不易。
就这一点感受,证明我自己其实也是一个很传统的男人,
有传统的固执和传统的不服输;此外,还有一点传统的不安份。
大概从很小的年纪,我就感觉到了自己的不安份,
就这一点跃跃欲试,却给我们那个传统的家庭和传统的亲子关系,
带来了许多不安:
曾经是留级的孩子,曾经想自杀;
曾经是不安于室的牛,
曾经想翘家;
每一次自以为很有主张,
每一次都会引来一阵小小的惊慌……
我的成长,如同我的手表,来得很晚。
(不过,也还算是时候。)
小学四年级的时候,班上不少同学都带起了手表,
于是,也成了我的梦想。
没有余裕的家庭,没有私房的孩子,
我自己折了一只纸手表,画上了时间,以幻想满足了梦想。
那一阵子,我三、二天便换一只新表,
后来,索性多折好几只,每天轮番上阵。
两年后,小学六年级毕业,我才终于有了第一只真表。
那一天,父亲把他手上带的表送给了我,我也送了他一只我自己折的表。
他似乎总是知道我想要什么。这就是我的父亲。
(那只表当然不是我最后的杰作,
多年后,在我二十八岁的生日夜里,我把它送给了我的妻:康子。)
不只是手表,
我的发明,还有毒箭。
站在窗台前,我有自己做的竹箭,
昨夜我把他们都喷上了杀虫剂,
今天如同昨天,我静待老鹰的出现。
我已经是个猎鹰的老手,
拉满了弓,箭头向着窗前飞过的猎物,
但今天一如昨天,它总是不愿在我们家的餐桌上出现。
窗口有我的猎物,也有我的梦幻。
十二岁的我,经常也站在窗台前,看飞机飞过:
“飞机上坐着谁?你们可知道一个小男生正站在窗口看着你们?”
香港多得是看着飞机长大的孩子,
但我不知道,有没有人像我一样,总是站在窗口,对着天空发痴呆的疑问。
我有着许多飞的梦想。飞,飞得天马行空。
可能也就是因为这样,我的父母一直都对我很紧张。
而我,想飞,
我看着天空,只盼着早点长大。
华健祈祷书:life-1-游子(4) 少年的约翰丹佛
“都要考中学的人了,还这么野!”
这是我在那一阵子最常听到妈妈说的话。
经常着句话一落,也是我准备去阳台“受刑”的时候。
“站在外面做什么?喂蚊子啊?面都凉啦!”
这是我在那一阵子最常听到妈妈说的话。
经常着句话一起,也就是我正在阳台“受刑”的时候。
我们家的阳台,好像原本就是为我准备似的,
做我的刑场,我早已记不清在那里迎来送往多少次的夕阳和晚餐。
夕阳底下的香港,多少冷暖,小小的餐桌,又反应着多少人间事。
家搬到郊区的国民住宅以后,
小小的餐桌上,菜色已大不如前;
而我的母亲也在多少夕阳底下,在餐桌旁边,低头不语的做着手工。
多少夕阳送走她的青春,多少顿晚餐,在她的额头添了皱纹。
在多年的手工副业之后,她的眼睛不行了,她的腰背也开始懂得对她怠工了。
我曾经立志要当医生,也就因为那许多夕阳底下、餐桌旁边的情景:
不知多少次,看过母亲直不起的腰。
每当我在阳台罚跪的时候,我知道,她总是在我身后,她的手没有停过。
但我这当医生的志向,终究还是夭折在我的不安份里
——也就是我初三的那一年,把这志向变得从此遥不可及。
那一年,我留级了。
接到学校通知的那一天,我忽然有了自杀的念头。
我想了很多自杀的方法:
喝杀虫剂,(这是我当时所知最毒的东西,曾经用它设计毒箭射老鹰。
从此则准备以它来了断自己。)
或许调一杯好喝的毒药果汁:(后来,我从很多例子中发现:
凡自杀而还能够顾虑到“口味”、“仪态”、“气味”,
或是“用量”、“品牌”的人,保证不会成功。)
我想到即将离开我的家人,将去奔赴死亡的约会,
而不禁悲从中来,趴在桌上自怜的哭了大半天:
以为中学校园是玩乐的天堂,也终于是这样玩过了头;
以为自己总不会是那么噩运的人,而终于是现世报上了头。
手上拿着学校的通知,想到餐桌边母亲编织的背影,
想到总是早出晚归,摸黑出门,摸黑进门的父亲。
想到自己竟然这样玩掉了一年的学费。
平生第一回,强烈的感受到对不起父母的滋味,
不知道再怎么面对他们,一种只有一死以谢罪的难过滋味。
阳台的刑场,已弥补不了我贪玩的后果,
在懊悔之余,自杀闪进了脑子:
浮现着古代那种“孤臣孽子”的就义心境,
还有“精武门”里,李小龙饮弹的最后一跃……
但我想,死得必然没有他们那么美丽,
除了一点十五岁孩子的悲壮心情之外,毕竟只是一则“留级”的家庭丑闻。
厌世的念头,当然没有实现,
杀虫剂当然没有得逞。(一直没尝过,但我相信一定不会太好喝)
那晚,爸妈的对话,驱散了我心中的杀虫剂味道,
我听到他们认命的声音:
“既然留级了,想必他心里很难过,让他多想想也好,我再多加点班……”
爸爸的腰杆,始终还是计算着孩子的学费,勉力的挺直起来。
在他一贯的严厉里面,却总是腾不出一点抱怨的余地。
“好了,菜都凉了,快吃饭吧!”母亲就还是照管温饱的,
虽然唏嘘。我以为必将有一场难以收拾的暴风雨,
但没有,那一晚家里什么事也没发生,
除了十五岁孩子自己的泪水,一切都异于寻常的宁静,
连妹妹的玩具也不敢出声。
我巧妙的控制着自己啜泣的音量,不记得自己曾经这样安静过,
收拾了书架上的飞镖、模型,收拾了双节棍,
没有喝杀虫剂,也没有调一杯好喝的毒药果汁,
拿起了那把去年三哥从台湾带回来的吉他,
弹了一首约翰丹佛的歌,
然后把它锁进了箱里,结束了如临深渊的那一夜。
我的三哥——一直都是我成长的代言人,
他给了我第一把吉他,(此后便形影不离,我猜想,也许这一生都将是)
而至今三哥依然是我精神上、心灵上,最可以依靠的“后台”。
三哥当然也会记得:那一夜,和那一首约翰丹佛的歌,
一个因为留级而厌世未遂的少年……
华健祈祷书:life-1-游子(5) 香港一九七九
有什么事情会让自己觉得多彩多姿,而让自己周围的人多灾多难?
是什么东西能让自己同时是快乐的种子,又是患难的祸根?
什么时候总让人又爱又恨?
什么时候让人咬着牙,又舍不得?
答案就是——童年,
一个曾经闯祸而又不必负责任的小东西。
哭着、笑着(无妨中笑中有哭,亦无碍于连哭带笑)
打打闹闹、闯祸赖皮、打鸭子上架,
无所不用其极,穷寇照追,
无时不留灾害,逼着癞狗跳墙,
童年大致就是这样过来。
那真是人生当中,人格最为粗糙,而韵味最为久违的年岁。
(如果你对自己的童年记忆不多,此时不妨提早对自己的人生喊冤,
因为这正意味着你在人格最为粗糙的那段时期,
一不小心,也把它的韵味过得过于简陋。)
一九六零年的西营盘,
一九六六年的鲁班小学,
一九七三年的新法书院(New Method College,香港一所六年制的中学),
童年似乎也就是随着制服、学号的更替,匆匆而过。
当然,对我而言,它是匆匆而过,
但对我的家人而言,尤其是我的父母而言,也许并不。
看得出来,他们总是对我提心吊胆,
生怕我出个门,又带着伤,带着血迹回家。
老实说,我前科累累。
你一定得相信:直到我们完全长大成人之前,
你的父母最害怕的,就是听到你的消息。
“四牛跟人家打架啰!”
“我刚看到四牛跟几个小朋友在马路上踢皮球!”
“四牛怎么晕倒在水沟旁边?”
“四牛在学校被老师罚站!”
“周嫂,你们家四牛在不在?”
(说这样的话,通常手里都会牵着一个哭得天崩地裂的小孩。)
“四牛又跟人家打架啰!”
……
回想一下自己吧,有关小孩在外的消息,十之八九都不是好消息。
而我的童年,消息特别多。
实不相瞒,我到今天都还怀疑自己根本不是个读书的料。
而我的母亲,却是一个只要小孩读书向学,
自己多苦都没关系的家庭主妇——最好全部都是博士。
(这点必定也和你的母亲很相像。)
在他们对我提心吊胆的年纪,我则是经常对自己的功课提心吊胆。
就在我升中学考试放棒分发的当时,我正好人在台北,参加二哥的订婚。
这是我有生之年第一次离开香港,也是我第一次与台北的接触,
然而,五味杂陈。
全家欢欢喜喜的来到台北,我的心却是挂着远远的香港,
生怕假期栽在自己的成绩单上,变成了恐怖之旅。
香港的报纸,照例晚一天才寄到台北:
(换句话说:我的折磨至少比其他同期考生多了一天,
多这一天便已足够水深火热。)
那天,还是三哥,骑着脚踏车载我到台大图书馆,去翻看迟来的香港报纸。
我头一次来到台大的校园,也头一次领教台北的夏天,真是非同小可:
等找到自己的名字在榜单上,松了这一口水深火热的大气时,
连裤腰都湿去了一大圈。
而两星期的台北仲夏之旅,我所有的好奇,几乎都被触目惊心的事情冲淡。
我刚卸下放榜的心中大石,便又传来了李小龙暴毙的新闻。
几乎可以确定,看报的习惯,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的。
留级终于结束了我玩耍的岁月,
在我最贪玩的时候,它帮我及时的踩了刹车,
不再贪图寻乐,不再呼朋引伴的到处跑,
(其实未必不想,而是不敢。)
一切都收敛了,所以,也不再赶赴阳台的刑场。
只是,父亲他更早出,也更晚归了,
我的母亲,她夕阳下的编织背影显得更长了。
我得感谢留级这样的经历,否则我还不知会懵懂到什么时候;
而且,这种人生挫败的经验,及早的来到,
总算也是一次“苦其心志”的历练。
(肯定它在我后来人生的遭遇,增加了我不少在韧性上的功力。)
中学的往后四年,我像是脱胎换骨似的,
从里到外变了一个人:从“放牛班”变成了“天才班”,
四牛变成了懂得上进的学生、彬彬有礼的孩子,
阳台不再是我黄昏的归宿,母亲也不再为我锁着眉头。
当时,那当医生的小小心愿,还真的在自己种种的转变中,变得似乎不远。
学校的选科,我选择了理科。
只可惜,一九七八年大学考试的铩羽而归,又给了我一次小小的磨练。
那一年,说也奇怪,同班同学无一幸免,全都在大学考场上败阵下来。
第二年,纯粹偶然,妹妹帮我报名了台湾的联考,
在毫无心理准备之下,抱着姑且一试赶赴考场,
幸亏数学拿了高分,取得“侨大先修班”的入学资格,
而燃起我渡重洋、到台湾求学的希望。
那一年,一九七九年,
步着哥哥的后尘,当年在窗台看飞机的小孩,
终于从嘈杂的香港启德机场,启程飞向我另一个大半生的命运,
十九岁的周华健,仿佛是在实现童年的向往,
但除了梦与希望,父母的牵挂于自己的不安之外,
一路尽是白云于大海,在小小的飞机窗口外,急速的抛过……
================

序言
我觉得自己是一个最最平凡的人,
身边有一些朋友,他们支持我,让我不孤单;
心里面有一些音乐,唱起来让我觉得愉快而踏实;
有我挚爱的家人,他们带给我永恒的温暖和快乐;
在我害怕担心的时候,想到已经拥有的,
就会回复平静而觉得满足。
感激世上仍有这么多美好的事物,
在短暂的人生中,我都能一一经历。
感谢所有爱我、支持我的朋友,
在这么大的世界里,我竟然能与他们结缘;
感谢我所站立的这个舞台,
它让我能唱出我所有最真切的愿望;
感谢在这些年来陪我度过音乐人生的你,
我的快乐大都来自于你们的鼓励。
我祈祷,
我能永远为你们唱下去。
------华健

华健祈祷书:life-1-游子(1) 童年主题歌”四牛炼乳”
我猜想:童年那些不懂的事情,可能永远都无从问起;
即使是一个糊涂的结果,背后也会有一些庄严的理由。
我猜想:这可能还是跟神圣的中国香火背景是有点关系;
自古以来,神圣的中国祖先就没有为神圣的中国孩子解答的义务。
我相信:到今天为止,中国还是这么一个充满疑惑的社会,
是大多数的疑惑,都还没能够走到“解答之门”,
就注定要先自行了断的社会。
我不知道:这样一个满脑子问号的小孩,算不算是一个“问题孩子”?
但我童年疑惑,曾经是我家人的困扰:
这点我倒经常可以从我父母的表情中确知。
老实说:我疑惑的表情和我父母生气、难过的表情是一样的多,
我挨过的骂也和我心里的问题,一样的多。
我出生于一个米店掌柜的家庭,各位必然可以相信,
这一笔总是顽皮过头的“皮肉账”,我记得可清楚了。
对于我的家人,愧疚也有,感激也有,
只是我相信:这两种心情是永远都难以“收支相抵”的。
一切的问题,都是从那一天开始:
一九六零年,圣诞节前的十二月二十二日。
香港的弥敦道上,一如往年,灯火辉煌,圣诞的气氛迫不及待。
在靠码头的“四营盘”周家米店,则打破了七年的沉寂,
传来一阵婴儿的啼哭。(哭声显得急促,孩子的手脚也有些慌张。)
周华健诞生了。(如同我那三个哥哥,名字都是以“健”字收尾。)
我的妈妈其实已经七年不曾怀孕。(所以,我也算是她心血来潮的第一胎。)
周家又多了一头牛。(除了妈妈以外,最高兴的就是我的三哥“三牛”,
这是他生平第一次看到初生的婴儿:他的弟弟“四牛”,
而且他也在往后的日子,证明了有个幺弟的诸多之便。)
说起这“牛”,原来是有典故的:
那是我的外婆在我大哥出生的时候,树立的典范。
当时,她一手接过长孙,不由得惊喜:“哇,好壮硕的小子,就叫大牛吧!”
就这样一声惊呼,注定了我们家兄弟降生便是一头牛。
(所以,我便庆幸自己不是大哥,我总觉得“大牛”听起来总是有点笨。)
后来,四牛渐渐长大了。
就我自己而言,我是先知道有“四牛”,然后才知道有“周华健”的。
说也真巧:就在当时,香港市面上出了一种炼乳,取名为“四牛”,
而且还有一支被唱得挺响的广告主题曲。
“四牛炼乳”变成了我的绰号,不久之后,它也变成了我童年的主题曲。
童年对自己的名字,并无所谓的好恶,一切不过是习惯开始,
但我的确逐渐的爱上了我的小名:“四牛”,
不只因为它有一支红遍当年香港的主题歌,
更因为它给我一种短小精悍的感觉。
除了爸爸的眉头,妈妈的泪水,
我的童年也的确像极了一头不怕忧的初生之犊。
而命运多么奇妙:当年以一支广告主题歌开始童年岁月的四牛,
将近三十年以后,成了以另一些广告主题歌开始歌手生涯的周华健。
命运多么奇妙,歌多么奇妙。
华健祈祷书:life-1-游子(2) 米虫岁月
“加油!加油!”在我出生的两年后,
我也尝到了三哥当年迎接我降生的新鲜和那种莫名所以的喜悦:
我们家添了一个小妹。
当然,我也在往后的日子里,尝到了做哥哥的那种仗义气概和许多的方便滋味。
那两、三年在我的记忆里,其实是很懵懂的:
我总是被我那三个经常结伙出游的哥哥,委托照顾小妹,
我不懂小妹为什么动不动就哭,
我更不懂的是,为什么只要妹妹一哭,哥哥就免不了挨一顿打;
然后,妹妹哭、哥哥哭、我也哭,几个小孩毫无章法的哭作一团。
有时候,我也会躲在一个角落,置身事外的看着这样混乱的场面,
看不太懂,却看得有些担心。
而我自己也是一个爱哭的小孩,
而且不哭则已,以哭必定放声一搏、赖皮到底。
哪家的孩子不哭?这原本就是人生当中最早学会的一门哲学,
要哭得巧也是一门学问。
(不过,这一点大人永远输给孩子,男人永远输给女人。)
据说,我的哭在西营盘也是有名的。
说起哭,我倒想起一位美国女艺人的一段话:人死,你为什么哭?
答案是:因为不是你死。
哭是孩子的伎俩,但还不至于成为游戏。
我记得:奶嘴曾经是我的游戏,洗澡水曾经是我的游戏,
妹妹的头发也曾经是我的游戏,但这些都是我自己独自的玩。
等我稍微懂事以后,才终于和三个哥哥有了共同的乐趣:
抓米虫,那是米店孩子的专利,而我乐此不疲。
我们经常赖在米堆里,收集米虫。那真是环肥燕瘦。
等到比赛的时候,就各自推出自己最得意的“手下”,
互别苗头,看哪一只跑得最快。
小时候,我只有这一点赢过三个哥哥,
而我的小妹,总是在一旁加油。
如果我记得没错,应该是希特勒说过的:赛马努力的赢得了冠军,
但赢得欢呼、奖金和冠冕的,却是那骑在它背上的骑师。
我在抓米虫的那个年纪,就已经隐约感觉到了这种道理。
我们每天都在收集米虫,然而,每天也要损失几只的米虫。
而我那个总在一旁加油的妹妹,最后也总是把她尊敬的眼神,
投给其中胜利的一个哥哥。
每一场只有一个哥哥打赢,每一场打赢的哥哥未必一样,
而每一天要比赛好多场。
我猜想:当年那许多哭闹不休的输赢,
可能都和赢得妹妹的尊敬,有很大的关系。
许多年后,当我们兄弟姐妹各奔东西,
我才重新感触那些米虫的可爱和那些米虫游戏的可贵。
米虫岁月陪着我们的孩提,走过了好些年,
直到我们家的米店停业,父亲到别的米店当掌柜,
然后,我们搬出了西营盘。
所有的输赢,很快就被忘记,而游戏却不会停,
只是三岁的被换成五岁、十岁,游戏的对手不断在变,
而妹妹的加油声,也越来越不在身边。
如果重来一遍……
我相信:你我都曾经无数次,宁愿重来一遍。
华健祈祷书:life-1-游子(3) 窗台前的射手座
米虫换成了弹弓,心中的李小龙,手上的双节棍,
家,搬到了郊区的一栋国民住宅,
疑惑和游戏都伴随着时光长大,
我不再是哭着向妈妈要东西的孩子……
甚至有同学说我跟李小龙有几分神似。
李小龙变成了我心中的偶像,霸占着我爱做梦的那好些年,
我也就带着他的嘶吼、他的身子和他的双节棍,
从家里打到学校、从学校打回家里,打上餐桌、再打进梦里,
当然,也带着他去闯祸。
我被妈妈罚过无数次,但最不能忘记的,还是李小龙的那一次:
全家正准备吃饭,我带着李小龙来到餐桌。
妈妈一直嘀咕着我,手里端着面汤过来。
就像武侠小说里写的那样——
说时迟、那时快,我一个转身,脚起面落……
往下的情景,我不说,你大概也想得到:
李小龙打翻了一顿晚餐的气氛,
他烫红了妈妈的手和我的脸,
我的兄妹,依照惯例,保持沉默,
满地的落面和碎片,
宣判了“阳台罚跪”的判决。
那一顿晚餐特别的安静,阳台罚跪的李小龙,特别的悔悟。
然而,他并没有从此洗手不干,往后他照样的翻腾,
(只是到了妈妈面前才稍微收敛一点。)
“阳台罚跪”也持续的执行,
(其实,那是我们家一贯的家法,妈妈很少自己动手行邢。)
但在那个“一米一饭,当思来处不易”的年头,
打翻饭碗是何等的大事,现在的孩子,可能永远无从体会:
而我那一场判刑,硬是违犯了“伦理”和“俭朴”的大忌,
是错上加错,罪上加罪。
到如今,我每当想起那一场表演,心里还是怀着对我母亲的愧疚和不安。
(她那一双手,是我今生最爱的一双。)
是的,我们家其实是很传统的家庭。
就像很多潮州人一样,我那传统的潮州父亲,
来到了香港,经营着传统潮州的米店行业,
母亲则传统的相夫教子,赢得了一家人的信任,也赢得了我们永远的尊敬。
我想,我是深受影响的。
当我有了自己的家庭,用心的爱着我的妻、我的子,
认真的去做丈夫、做父亲以后,
我更深信这个传统潮州家庭对我影响的巨大。
只是当年看来不难的事,如今做来竟是多么的不易。
就这一点感受,证明我自己其实也是一个很传统的男人,
有传统的固执和传统的不服输;此外,还有一点传统的不安份。
大概从很小的年纪,我就感觉到了自己的不安份,
就这一点跃跃欲试,却给我们那个传统的家庭和传统的亲子关系,
带来了许多不安:
曾经是留级的孩子,曾经想自杀;
曾经是不安于室的牛,
曾经想翘家;
每一次自以为很有主张,
每一次都会引来一阵小小的惊慌……
我的成长,如同我的手表,来得很晚。
(不过,也还算是时候。)
小学四年级的时候,班上不少同学都带起了手表,
于是,也成了我的梦想。
没有余裕的家庭,没有私房的孩子,
我自己折了一只纸手表,画上了时间,以幻想满足了梦想。
那一阵子,我三、二天便换一只新表,
后来,索性多折好几只,每天轮番上阵。
两年后,小学六年级毕业,我才终于有了第一只真表。
那一天,父亲把他手上带的表送给了我,我也送了他一只我自己折的表。
他似乎总是知道我想要什么。这就是我的父亲。
(那只表当然不是我最后的杰作,
多年后,在我二十八岁的生日夜里,我把它送给了我的妻:康子。)
不只是手表,
我的发明,还有毒箭。
站在窗台前,我有自己做的竹箭,
昨夜我把他们都喷上了杀虫剂,
今天如同昨天,我静待老鹰的出现。
我已经是个猎鹰的老手,
拉满了弓,箭头向着窗前飞过的猎物,
但今天一如昨天,它总是不愿在我们家的餐桌上出现。
窗口有我的猎物,也有我的梦幻。
十二岁的我,经常也站在窗台前,看飞机飞过:
“飞机上坐着谁?你们可知道一个小男生正站在窗口看着你们?”
香港多得是看着飞机长大的孩子,
但我不知道,有没有人像我一样,总是站在窗口,对着天空发痴呆的疑问。
我有着许多飞的梦想。飞,飞得天马行空。
可能也就是因为这样,我的父母一直都对我很紧张。
而我,想飞,
我看着天空,只盼着早点长大。
华健祈祷书:life-1-游子(4) 少年的约翰丹佛
“都要考中学的人了,还这么野!”
这是我在那一阵子最常听到妈妈说的话。
经常着句话一落,也是我准备去阳台“受刑”的时候。
“站在外面做什么?喂蚊子啊?面都凉啦!”
这是我在那一阵子最常听到妈妈说的话。
经常着句话一起,也就是我正在阳台“受刑”的时候。
我们家的阳台,好像原本就是为我准备似的,
做我的刑场,我早已记不清在那里迎来送往多少次的夕阳和晚餐。
夕阳底下的香港,多少冷暖,小小的餐桌,又反应着多少人间事。
家搬到郊区的国民住宅以后,
小小的餐桌上,菜色已大不如前;
而我的母亲也在多少夕阳底下,在餐桌旁边,低头不语的做着手工。
多少夕阳送走她的青春,多少顿晚餐,在她的额头添了皱纹。
在多年的手工副业之后,她的眼睛不行了,她的腰背也开始懂得对她怠工了。
我曾经立志要当医生,也就因为那许多夕阳底下、餐桌旁边的情景:
不知多少次,看过母亲直不起的腰。
每当我在阳台罚跪的时候,我知道,她总是在我身后,她的手没有停过。
但我这当医生的志向,终究还是夭折在我的不安份里
——也就是我初三的那一年,把这志向变得从此遥不可及。
那一年,我留级了。
接到学校通知的那一天,我忽然有了自杀的念头。
我想了很多自杀的方法:
喝杀虫剂,(这是我当时所知最毒的东西,曾经用它设计毒箭射老鹰。
从此则准备以它来了断自己。)
或许调一杯好喝的毒药果汁:(后来,我从很多例子中发现:
凡自杀而还能够顾虑到“口味”、“仪态”、“气味”,
或是“用量”、“品牌”的人,保证不会成功。)
我想到即将离开我的家人,将去奔赴死亡的约会,
而不禁悲从中来,趴在桌上自怜的哭了大半天:
以为中学校园是玩乐的天堂,也终于是这样玩过了头;
以为自己总不会是那么噩运的人,而终于是现世报上了头。
手上拿着学校的通知,想到餐桌边母亲编织的背影,
想到总是早出晚归,摸黑出门,摸黑进门的父亲。
想到自己竟然这样玩掉了一年的学费。
平生第一回,强烈的感受到对不起父母的滋味,
不知道再怎么面对他们,一种只有一死以谢罪的难过滋味。
阳台的刑场,已弥补不了我贪玩的后果,
在懊悔之余,自杀闪进了脑子:
浮现着古代那种“孤臣孽子”的就义心境,
还有“精武门”里,李小龙饮弹的最后一跃……
但我想,死得必然没有他们那么美丽,
除了一点十五岁孩子的悲壮心情之外,毕竟只是一则“留级”的家庭丑闻。
厌世的念头,当然没有实现,
杀虫剂当然没有得逞。(一直没尝过,但我相信一定不会太好喝)
那晚,爸妈的对话,驱散了我心中的杀虫剂味道,
我听到他们认命的声音:
“既然留级了,想必他心里很难过,让他多想想也好,我再多加点班……”
爸爸的腰杆,始终还是计算着孩子的学费,勉力的挺直起来。
在他一贯的严厉里面,却总是腾不出一点抱怨的余地。
“好了,菜都凉了,快吃饭吧!”母亲就还是照管温饱的,
虽然唏嘘。我以为必将有一场难以收拾的暴风雨,
但没有,那一晚家里什么事也没发生,
除了十五岁孩子自己的泪水,一切都异于寻常的宁静,
连妹妹的玩具也不敢出声。
我巧妙的控制着自己啜泣的音量,不记得自己曾经这样安静过,
收拾了书架上的飞镖、模型,收拾了双节棍,
没有喝杀虫剂,也没有调一杯好喝的毒药果汁,
拿起了那把去年三哥从台湾带回来的吉他,
弹了一首约翰丹佛的歌,
然后把它锁进了箱里,结束了如临深渊的那一夜。
我的三哥——一直都是我成长的代言人,
他给了我第一把吉他,(此后便形影不离,我猜想,也许这一生都将是)
而至今三哥依然是我精神上、心灵上,最可以依靠的“后台”。
三哥当然也会记得:那一夜,和那一首约翰丹佛的歌,
一个因为留级而厌世未遂的少年……
华健祈祷书:life-1-游子(5) 香港一九七九
有什么事情会让自己觉得多彩多姿,而让自己周围的人多灾多难?
是什么东西能让自己同时是快乐的种子,又是患难的祸根?
什么时候总让人又爱又恨?
什么时候让人咬着牙,又舍不得?
答案就是——童年,
一个曾经闯祸而又不必负责任的小东西。
哭着、笑着(无妨中笑中有哭,亦无碍于连哭带笑)
打打闹闹、闯祸赖皮、打鸭子上架,
无所不用其极,穷寇照追,
无时不留灾害,逼着癞狗跳墙,
童年大致就是这样过来。
那真是人生当中,人格最为粗糙,而韵味最为久违的年岁。
(如果你对自己的童年记忆不多,此时不妨提早对自己的人生喊冤,
因为这正意味着你在人格最为粗糙的那段时期,
一不小心,也把它的韵味过得过于简陋。)
一九六零年的西营盘,
一九六六年的鲁班小学,
一九七三年的新法书院(New Method College,香港一所六年制的中学),
童年似乎也就是随着制服、学号的更替,匆匆而过。
当然,对我而言,它是匆匆而过,
但对我的家人而言,尤其是我的父母而言,也许并不。
看得出来,他们总是对我提心吊胆,
生怕我出个门,又带着伤,带着血迹回家。
老实说,我前科累累。
你一定得相信:直到我们完全长大成人之前,
你的父母最害怕的,就是听到你的消息。
“四牛跟人家打架啰!”
“我刚看到四牛跟几个小朋友在马路上踢皮球!”
“四牛怎么晕倒在水沟旁边?”
“四牛在学校被老师罚站!”
“周嫂,你们家四牛在不在?”
(说这样的话,通常手里都会牵着一个哭得天崩地裂的小孩。)
“四牛又跟人家打架啰!”
……
回想一下自己吧,有关小孩在外的消息,十之八九都不是好消息。
而我的童年,消息特别多。
实不相瞒,我到今天都还怀疑自己根本不是个读书的料。
而我的母亲,却是一个只要小孩读书向学,
自己多苦都没关系的家庭主妇——最好全部都是博士。
(这点必定也和你的母亲很相像。)
在他们对我提心吊胆的年纪,我则是经常对自己的功课提心吊胆。
就在我升中学考试放棒分发的当时,我正好人在台北,参加二哥的订婚。
这是我有生之年第一次离开香港,也是我第一次与台北的接触,
然而,五味杂陈。
全家欢欢喜喜的来到台北,我的心却是挂着远远的香港,
生怕假期栽在自己的成绩单上,变成了恐怖之旅。
香港的报纸,照例晚一天才寄到台北:
(换句话说:我的折磨至少比其他同期考生多了一天,
多这一天便已足够水深火热。)
那天,还是三哥,骑着脚踏车载我到台大图书馆,去翻看迟来的香港报纸。
我头一次来到台大的校园,也头一次领教台北的夏天,真是非同小可:
等找到自己的名字在榜单上,松了这一口水深火热的大气时,
连裤腰都湿去了一大圈。
而两星期的台北仲夏之旅,我所有的好奇,几乎都被触目惊心的事情冲淡。
我刚卸下放榜的心中大石,便又传来了李小龙暴毙的新闻。
几乎可以确定,看报的习惯,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的。
留级终于结束了我玩耍的岁月,
在我最贪玩的时候,它帮我及时的踩了刹车,
不再贪图寻乐,不再呼朋引伴的到处跑,
(其实未必不想,而是不敢。)
一切都收敛了,所以,也不再赶赴阳台的刑场。
只是,父亲他更早出,也更晚归了,
我的母亲,她夕阳下的编织背影显得更长了。
我得感谢留级这样的经历,否则我还不知会懵懂到什么时候;
而且,这种人生挫败的经验,及早的来到,
总算也是一次“苦其心志”的历练。
(肯定它在我后来人生的遭遇,增加了我不少在韧性上的功力。)
中学的往后四年,我像是脱胎换骨似的,
从里到外变了一个人:从“放牛班”变成了“天才班”,
四牛变成了懂得上进的学生、彬彬有礼的孩子,
阳台不再是我黄昏的归宿,母亲也不再为我锁着眉头。
当时,那当医生的小小心愿,还真的在自己种种的转变中,变得似乎不远。
学校的选科,我选择了理科。
只可惜,一九七八年大学考试的铩羽而归,又给了我一次小小的磨练。
那一年,说也奇怪,同班同学无一幸免,全都在大学考场上败阵下来。
第二年,纯粹偶然,妹妹帮我报名了台湾的联考,
在毫无心理准备之下,抱着姑且一试赶赴考场,
幸亏数学拿了高分,取得“侨大先修班”的入学资格,
而燃起我渡重洋、到台湾求学的希望。
那一年,一九七九年,
步着哥哥的后尘,当年在窗台看飞机的小孩,
终于从嘈杂的香港启德机场,启程飞向我另一个大半生的命运,
十九岁的周华健,仿佛是在实现童年的向往,
但除了梦与希望,父母的牵挂于自己的不安之外,
一路尽是白云于大海,在小小的飞机窗口外,急速的抛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