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在太精彩,必须把这两个夜晚收藏进记忆。
2014.02.20-2014.02.21。
这是缘分。
2010年世博的日子,艺术人文频道连续三天直播科隆歌剧院上演的瓦格纳《尼伯龙根的指环》四部歌剧。看着看着就被吸引了。
上周去上海大剧院购买话剧公益票排着队,翻看科隆爱乐的演出宣传,不仅只有上海场有《女武神》第一幕的演唱。而且,两天演出的节目单截然不同。
第一天从各种热闹中回归宁静,第二天把听众high到疯癫。连着两天早起排队的公益票价值着飞机到科隆了。
不是乐迷,也没有听懂交响乐的本事,所以没法对演奏进行评论,只能纪录下自己的感受。
忘记自己多少年没到剧院倾听交响乐了。坐在大剧院三楼最后一排高高的山岗上,当莫扎特的A大调单簧管协奏曲响起,糟糕的位置没有让双耳有不平衡感,音色还是很饱满,
不再担心自己会游离在音乐之外。
个人偏好室内乐,弦乐四重奏这种形式。喜欢弦乐的舒缓轻柔,加入一两把长笛,单簧双簧,还能接受。加入铜管大部队,耳朵时常觉得过于刺耳,杂乱,或者吵闹。
科隆爱乐《莫扎特A大调单簧管协奏曲》配上单簧管女皇“萨宾·梅耶”的演绎,作为一个整体,悦耳舒服,听着听着惦记起老爸来,这段表演适合他老人家缓和的性情和听觉。后悔没给他带张票了。萨宾的好,让你即听到单簧管的独吟,却没有脱离整部乐曲的孤芳自赏。
下半场理查·斯特劳斯的《阿尔卑斯交响曲》。真是不熟悉。还好是一部有情节的交响乐,讲述了一个夜晚登阿尔卑斯山,看日出,过冰川,遭遇美好和危险,最后安全下山的故事。让我想起自己夜爬华山的经历。乐章中还配了铃铛,让人分辨出牧场,鼓风机,让人感受到山风的凛冽。还有日出时的开阔与光辉。于是在听的过程中充满画面。茜茜公主电影里的阿尔卑斯山,以前在新天鹅堡旅行时的点点滴滴都出现在倾听的过程中。
当音乐在安静中结束,掌声太热闹,打破了山脚小镇的宁静。
指挥:马库斯·斯坦茲(Markus Stenz)
男低音 洪丁:埃里克·哈夫维森
(Eric Halfvarson)
男高音 齐格琳德:安雅·康培
(Anja Kampe)
女高音
齐格蒙德:兰斯·雷恩(Lance Ryan)
第二天的演出,坐到了东包厢。后面铜管部分视线被遮了,但能清楚看到指挥,以及歌唱家的表演。
第一首舒曼的《春天》,主题明确。没听出好坏。
下半场,激动人心啊。《女武神》第一幕,三位去年在“瓦格纳年”登上拜罗伊特艺术节的塔尖歌唱家的演绎。只能形容,好听,太好听了,太过瘾了。三位歌唱家声音干净,咬字清楚,情绪到位。
虽然,英雄的齐格蒙德是我最先的关注,但后来的注意点转到了女高音表演的齐格琳德。
观看时,对女高音着窄裙,以及她“拘谨”的表演有些好奇和疑惑。后来看到采访,才恍然大悟。
东方早报:你觉得在歌剧现场和音乐会现场演唱歌剧有何不同,比如这次在上海的演出?
安雅·康培:音乐会版的舞台上因没有舞台布景、道具和服饰调动气氛,演唱者通常会很难进入角色。当然,我必须找到恰当的方式诠释这个角色,比如在紧身晚礼服里规规矩矩地呆着,在舞台上尽量不要有太大的移动等。但至少在音乐会上,我可以更专注于音乐细节。
乐队的演绎,气势压人滚滚而来,锣鼓时轻缓时激昂,调动着我的情绪,音乐结束,对最后一排的锣鼓也产生了好感。
两场加演曲目也截然不同,第一场以中国的茉莉花收尾,一首简单的茉莉花听得千回百折,听完讶异了很久。
第二场的加演都是指环的曲目,当最后女武神的骑行响起,这沸点真是控制不住了。
留恋啊,乖乖排队等签名。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