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对贬低张浚的文人之言的逐条评说
(2022-04-25 08:07:44)
标签:
转载 |
对贬低张浚的文人之言的逐条评说
一、南宋朱胜非、朱熹、王明清、周密
1、南宋人朱胜非(1082-1144):“(吕)颐浩练事而暴,(张)浚喜事而疏。”
言论背景:对朱胜非之言的反驳:朱胜非上述言论发生在:建炎三年(1129)四月初,节制平江府(今苏州)、秀州(今嘉兴)控扼军马的张浚联络吕颐浩组织张俊、韩世忠、刘光世勤王平定苗刘兵变,右相朱胜非即将被刚复位的宋高宗罢官的时候,宋高宗问话朱胜非,朱胜非而有对吕颐浩、张浚作很大怨言之说。是年,张浚方三十三岁。尽管朱胜非在宋高宗面前说坏话,宋高宗还是任张浚为知枢密院事。国朝执政,自寇淮以后,未有如浚之年少者。不日,宋高宗还欲相浚,“浚以晚进,不敢当”,张浚推辞。
评说:朱胜非在宋高宗面前说张浚的气话,并不客观。
2、南宋人朱熹(1130-1200):“张魏公才极短,虽大义极分明,而全不晓事。扶得东边,倒了西边;知得这里,忘了那里。”
言论出处:朱熹《朱子语类》(卷一百三十一):朱熹在评价李纲时,引用了朱熹学生林子蒙问中兴诸相之言。(林子蒙)曰:“张魏公(张浚)才极短,虽大义极分明,而全不晓事。扶得东边,倒了西边;知得这里,忘了那里。赵忠简(赵鼎)却晓事,有才,好贤乐善,处置得好,而大义不甚分明。李丞相(李纲)大义分明,极有才,做事有终始,本末昭然可晓。只是中间粗,不甚谨密,此是他病。然他纲领大,规模宏阔,照管得始终本末,才极大,诸公皆不及,只可惜太粗耳。朱丞相(朱胜非)《秀水闲居录》自夸其功太过,以复辟之事皆由他做,不公道。魏公(张浚)有《镇江录》。”(林子蒙)又问吕颐浩,曰:“这人粗,胡乱一时间得他用,不足道。”
评说:朱熹引用学生林子蒙的问话,载于《朱子语类》中,可见,朱熹并没有说张浚才极短,而是用张浚《镇江录》中的记载,否定朱胜非在复辟之事中的功绩和朱胜非攻击张浚的言论。林子蒙,南宋绍熙五年(1194)师事朱熹于长沙,《经义考》以为朱熹授《诗》、《礼》弟子。
3、南宋人王明清(约1127-约1202)《挥麈录》:淮西军叛后,冯楫(?-1153)启上曰:“如张浚者,当再以戎机付之,庶收后效。”宋高宗正色曰:“朕至覆国,不用此人矣。”遂终高宗朝,不复再用。
言论不当:一是宋高宗说:“朕至覆国,不用此人矣。”的时间错误,淮西军叛在绍兴七年(1137)八月。二是“遂终高宗朝,不复再用。”明显错误。
评说:一是宋高宗此话是说给金人听的决心和议的话。绍兴十年(1140)六月,宋高宗谓冯楫曰:“金人背盟,我之去就未可卜。前此大臣皆不足虑,独君乡衮,未测上意,君其为我探之。”明日,冯楫入见,曰:“金人长驱犯顺,势须兴师。如张浚者,且须以戎机付之。”宋高宗正色曰:“宁至覆国,不用此人!”秦桧闻之喜。冯楫云:“适观天意,楫必被逐。”即引疾求去,乃有是命。其时,张浚仍在福建路安抚大使兼知福州任上,宋高宗“宁至覆国,不用此人!”之语仅为向金表示下一步与金继续和议的诚意(此说成为不学之学者引用而否定张浚)。
二是南宋高宗末年,金兵南侵,宋高宗就马上复用老将张浚。“遂终高宗朝,不复再用。”王明清的话毫无根据。
4、南宋人周密(1232-1298)《齐东野语》:孝宗复用张浚,德寿(太上皇宋高宗)谓寿皇曰:“毋信张浚虚名,将来必误大计。他专把国家名器财物做人情耳。”
言论不当:太上皇宋高宗说此话无出处,野史而已。
评说:张浚忠心耿耿为国,宋孝宗肯定重用张浚。张浚得罪了周密先人周秘,张浚被周秘多次弹劾。
二、元朝揭徯斯
元人揭徯斯(1274-1344):“宋之不能中兴,由张浚之逐李纲,杀曲端,引秦桧,杀岳飞也。”
言论不当:逐李纲、引秦桧、杀岳飞都是宋高宗意见,张浚杀曲端是由于曲端不以大局为重、不服从宋高宗和张浚牵制金军的宏观决策。
评说:揭徯斯说“宋之不能中兴,由张浚之逐李纲,杀曲端,引秦桧,杀岳飞也。”根本站不住脚,宋之不能中兴主要是宋高宗因私无抗金决心,张浚以公心弹劾李纲、引秦桧,只是张浚被秦桧蒙蔽。至于杀岳飞,与张浚毫无关系,张浚只是在宋高宗让岳飞整编淮西军出尔反尔前于岳飞有争论而已。张浚杀曲端毫无问题。
三、明朝马贯、谢肇淛、王崇简、王夫之
1、明人马贯:张浚之杀曲端“此何异于秦桧之死岳飞乎!岳飞之见杀,百世之下,虽妇人亦知怜其冤。若曲端之见杀,及浚之屡败,史册事俱难掩,而中不无掩饰。故不谓其杀戮忠良,败坏国事,而反谓其能雪仇复土,谬归以中兴之功。后世儒臣不加详察,误入帝王之祠,享我祖宗俎豆,即古帝王与忠良之心必羞与之列矣!”“宋高宗之不能中兴者,岂特坏于秦桧之主和,张浚之为将,有累中兴者多矣!”(《野获编补遗》卷二)
言论不当:曲端拥兵自重,不以大局为重、不服从宋高宗和张浚牵制金军的宏观战略决策。
评说:张浚杀曲端毫无问题。
2、明人崔铣(1478-1541):“宋之君臣任人也,忽邪忽正;修事也,忽暗忽明;议制也,昨是今非;虽有一二臣,然而张浚失之罔、陈俊卿失之懦、赵汝愚失之疏,其它末乎,无足赖也。”
言论不当:张浚失之罔了吗?忠心耿耿为国抗金,是南宋立国的第一台柱。
评说:南宋因有张浚牵制金军南下、战胜伪齐南侵、平定兵变和内乱,是南宋最大功臣。
3、明人谢肇淛(1567-1624):“张浚zhi大才疏,丧shiru国,刘琨、殷浩之俦也,而盛称其恢复之功,比之诸葛武侯。”
言论不当:张浚zhi大才疏、丧shiru国了吗?张浚忠心耿耿为国抗金,是南宋立国的第一台柱。
评说:南宋因有张浚牵制金军南下、战胜伪齐南侵、平定兵变和内乱,是南宋最大功臣。
4、明人王崇简(1602-1678):“浚三命为将,三致败,且劾李纲,杀曲端,疑岳飞,荐秦桧,虽为南渡名臣,无可纪之功。”
言论不当:张浚三致败,得搞清原因。富平之战又如淞沪会战,张浚执行宋高宗命令以牵制金军南下。淮西兵变,是由于宋高宗、秦桧主导军队整编而失败,张浚主动承担责任而已。符离兵败,在于太上皇、宋孝宗没有充分授权张浚任免、处罚前方将领。张浚忠心耿耿为国抗金,是南宋立国的第一台柱。
评说:南宋因有张浚牵制金军南下、战胜伪齐南侵、平定兵变和内乱,是南宋最大功臣。
5、明人王夫之(1619-1692):“张浚、赵鼎力主战者,而首施两端,前却无定,抑不敢昌言和议之非。”
言论不当:张浚主张抗金反对和议的,何有不敢昌言和议之非。张浚忠心耿耿为国,是南宋立国的第一台柱。
评说:南宋因有张浚牵制金军南下、战胜伪齐南侵、平定兵变和内乱,是南宋最大功臣。
6、王士禛(1634-1711)《池北偶谈·谈艺三·张浚书》:“宋张魏公(张浚)手书《谒范文正公祠》一绝:‘拜公祠庙识公颜,神气如生晚不还。守土小生偏感仰,太平功业重如山。’后书‘枢密副使绵竹张浚顿首题’,画甚拙,诗亦劣。”
言论不当:张浚“画甚拙,诗亦劣”毫无根据,张浚从来没有做过枢密副使。
评说:张浚是否作过《谒范文正公祠》并亲手书,尚待考证。
四、清朝王鸣盛、钱大昕、昭梿
1、爱新觉罗·弘历(1711-1799):“张浚富平之败,心虽可原,然失律之罚不可逭也。”
言论不当:富平之战又如淞沪会战,张浚执行宋高宗命令以牵制金军南下。曲端拥兵自重,不以大局为重、不服从宋高宗和张浚牵制金军的宏观战略决策。
评说:富平之战是南宋最伟大的战争,张浚杀曲端毫无问题。
2、清人王鸣盛(1722-1798)《蛾术篇》说张浚:“无分毫之功,有邱山之过。”“人知沮(李)纲而逐之者汪、黄也,而浚实沮抑之。史以汪入奸臣传,而曲誉浚,乌得为公论乎!”“陈东力言汪、黄不可任,李纲不可去,东竟坐诛,东之死,浚有力焉。”
言论不当:王鸣盛说张浚:“无分毫之功,有邱山之过。”根本站不住脚。逐李纲是宋高宗意见。
评说:张浚以公心弹劾李纲,后期李纲非常认可张浚、敬重张浚。
3、清人钱大昕(1728-1804)《二十二史考异》谓张浚:“平居好大言,以忠义自许,轻用大众,为侥幸之举,故苏云卿料其无成。”
言论不当:钱大昕说张浚:“平居好大言,以忠义自许,轻用大众,为侥幸之举。”根本站不住脚。张浚功绩很大。即使三战结果不好,不能否定张浚。富平之战又如淞沪会战,张浚执行宋高宗命令以牵制金军南下。淮西兵变,是由于宋高宗、秦桧主导军队整编而失败,张浚主动承担责任而已。符离兵败,在于太上皇、宋孝宗没有充分授权张浚任免、处罚前方将领。
4、清人昭梿(1776-1830)说:“今考其出师颠末,富平之败,魏公方在邠州;淮西之失,公方在行在:符离之溃,公方在泗州,皆去行间数百千里,安得使士卒奋勇而能保其不败哉?”《啸亭杂录》)
言论不当:张浚三致败,得搞清原因。富平之战又如淞沪会战,张浚执行宋高宗命令以牵制金军南下。淮西兵变,是由于宋高宗、秦桧主导军队整编而失败,张浚主动承担责任而已。符离兵败,在于太上皇、宋孝宗没有充分授权张浚任免、处罚前方将领。张浚忠心耿耿为国抗金,是南宋立国的第一台柱。
评说:南宋因有张浚牵制金军南下、战胜伪齐南侵、平定兵变和内乱,是南宋最大功臣。
5、清末民国人蔡东藩(1877-1945):“将相和则士心附,此古今不易之至言。赵鼎、张浚为左、右相,鼎居内,实握相权;浚居外,相而兼将者也。观刘豫之分道入寇,而鼎、浚二人,内外同心,因得奏绩,此非将相二人和衷之效乎?厥后以吕祉之谗间,即至成隙,鼎固失之,而浚亦未为得也……要之私心一起,无事可成,鼎与浚为宋良臣,犹蹈此失,此宋之所以终南也。”
言论不当:淮西兵变,因“吕祉之谗间,即至成隙”站不住脚。淮西兵变是由于宋高宗、秦桧为议和目的来主导军队整编而失败,张浚主动承担责任而已。
评说:张浚忠心耿耿为国抗金,是南宋立国的第一台柱。赵鼎、张浚都被秦桧出卖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