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读城南书院,左宗棠等于是百尺竿头,更进了一步
(2022-04-20 10:17:21)结识了贺长龄,并蒙他收入门下后,左宗棠“读书难”的问题迎刃而解了。
贺家藏书甚丰,门类齐全,而所有的书籍包括那些珍贵的孤本善本,对左宗棠都是全开放的。借了读,读了还,这么一借一还,周而复始,左宗棠如鱼得水,视野大开,学业精进,一日千里。
这个一借一还中的一个细节,让50年后的左宗棠“犹耿耿于怀,不能自释”,让180年后的我读来仍觉心头暖暖,频生感慨。
细节就是------贺长龄“必亲自梯楼取书,数数登降,不以为烦”。架梯子到高高的书架上去找这本,找那本,几上几下的,这事完全可以而且应该由19岁的学生来干啊,老先生何必每次都要亲力亲为呢?
我想,除了以示郑重,再没有其他别的理由了。如果说,作为学生,“读书当为天下计”的话,那么老师,就“当为学生计”了,除了传道授业解惑,还须与人为善,授人以诚。贺长龄洵为难得的良师呵……就在这楼梯间的一上一下、一本书的一授一受中,师道的尊严,尽显无遗哦。
左宗棠在贺长龄先生处学习了一年。这一年中,左宗棠基本处于一种“恣览”的状态。这个“恣览”,绝非囫囵吞枣地博览群书,读过就完事。每次还书时,贺长龄“必问其所得,互相考订,无稍倦厌”,学识和才干,就在这种轮番的拷问和严密的思辩中砥砺增长。
一年之后,贺长龄离开了长沙,临行前他给左宗棠作了两个交待:一是殷殷嘱咐“天下方有乏才之叹,幸无苟且小就,自限其成!”当今天下正是用人之际,而实际能顶用的人才并不多,你基础很好天赋很高,前程远大,千万不要随随便便到个小地方,干些零碎活,埋没了自己。切记!切记咯!二是推荐他到自己的弟弟贺熙龄处继续深造。
贺熙龄此时是长沙城南书院的山长,也就是院长了。
城南书院估计现在知道的人不会太多,但如果说到“湖南第一师范”,很多人都耳熟能详。是的,就是那所出了优秀教师杨昌济,出了优秀学生毛润之的学校。城南书院即是第一师范的前身,书院第一任山长张南轩,最后一任山长王先谦,顺理成章地成了改名后的第一师范的首任院长。这当然也是个人杰地灵的所在,与岳麓书院比也差不到哪里去。
接到兄长的推荐信,贺熙龄已经对左宗棠有了先入为主的良好印象,但是甫一见面,贺熙龄还是吃了一惊,这个小伙子有着“卓然自立”的轩昂气质,考查他的学问,确有独到的心得,言谈举止间落落大方而又不失礼仪,果然孺子可教!贺熙龄“余已心异之”,和乃兄一样,庆幸自己捡到了一块璞玉浑金。
入读城南书院,左宗棠等于是百尺竿头,更进了一步。一来,贺熙龄的教学思想与他兄长一脉相承,也是主张对学生“诱以义理经世之学,不专重制艺”,读书的目的最终是要解决国计民生的实际问题的,写八股文这些格式化的东西倒放在其次了。左宗棠在这里汲取到了更多的学术滋养,学问的底子打得更加扎实了。二来,他有幸遇到了一大帮象罗泽南、丁叙忠这样的同窗益友。我们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这些来自三湘四水不同地方的莘莘学子,个个都是意气风发的青年俊彦,彼此间取长补短,互为榜样,时相砥砺,共同提高,这样的好圈子好环境,比之以前僻处乡间一个人翻来覆去地老是读那几本旧书,不啻是“换了人间”!
这个时期的左宗棠,他的学问到底是个什么样的水准?他的思想又处在了一个怎样的状态呢?我们先来看看一年多以后他写的诗《燕台杂感》。
这组诗共8首,是他22岁首次进京科考失败后,在归途中经过河北易县时写的。
易县隶属保定府,历史上曾经有过2个著名的典故。一个是荆轲刺秦,是从易水过去的。“壮士发冲冠,今日水犹寒”,易水就在易县境内。另一个是战国时的燕昭王曾经在这里高筑黄金台招贤纳士,乐毅就是在这里被拜为亚卿,其后创造了接连攻取齐国70余城的古代战争史上的吉尼斯记录。
途经此地,左宗棠难免睹物生情。读书人睹物生情之后,接下来肯定就是要有感而发了,“诗言志”嘛!我从他诗的标题取“燕台”而舍“易水”这一点,断定在他的心里:建功立业才是第一渴求,金榜题名反而属于次要选择。
肯定是的!如果他一门心思认定科举非中不可的话,他一定会把“壮士一去兮不复返”与自己的考试失利相联系起来,浓墨重彩地渲染悲剧情怀,写出感人肺腑的篇章是丝毫也不为难的。历史地看,科举的失意,固然生产出了大批的落榜生,可也造就了不少的诗人,演绎了N多动人的佳话,成全了无数经典的篇章。
那个“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的千古名句,不就是考试不及格的张生给鼓捣出来的?他要是得了高分的话,多半反而写不出来了。这样的例子可多了去了呵。
左宗棠把这个易于发挥、难度系数不大的现成的题目一把推开,偏要去引古讽今推己及人地隐喻自己为成得了大器的人才,就不怕人家笑话一句“臭美兼自恋”?
他可一点也不怕!要是怕的话,他就不是左宗棠了。
因为他掂得清自己究竟有几斤几两,明明是个人才,为甚么要藏着掖着象个小媳妇似的不敢承认?
他的自信源于他特有的认识论和价值观,核心内容为两点:第一,一次考试失败是小事一桩,无足介怀,如果考场一路顺遂反而不一定是好事。他认为自古功名振世之人,大都早年备尝辛苦,至晚岁事权到手乃有建树,未闻有早达而能大有所成者。“天道非翕聚不能发舒,人事非历练不能通晓”,所以,根本不用急嘛。第二,有真学问就不怕派不上用场。他说“古人经济学问都在萧闲寂静中练习出来,积之既久,一旦事权到手,随时举而措之,有一二桩大节目事办得妥当,便足名世。”所以,更加不用怕哦!
因为有真学问,所以有自信;因为有自信,所以虽身处落榜一路,而仍然敢以燕台拜将相期许,贺熙岭说他……
六朝花月毫端扫
万里江山眼底横
开口能谈天下事
读书深抱古人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