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游作《送王景文》缅怀张浚哀思无限、送别王质热泪盈眶
送王景文
陆游
张公遂如此,海内共悲辛。
逆虏犹遗种,皇天夺老臣。
深知万言策,不愧九原人。
风雨津亭暮,辞君泪满巾。
1、王景文即王质。
王质(1135-1189),字景文,号雪山,兴国军阳辛里(今湖北阳新龙港镇阳辛村)人,南宋高宗、孝宗时期著名经学家、诗人、文学家。《宋史》称王质
“奉祠去国”“负其有为之才”,深深为他叹惜。王质是一个著名的《诗经》学家,与郑樵、朱熹齐名,且自成一家之言。
王质绍兴二十九年(1159)进入宋朝最高学府——太学学习。深受中书舍人张孝祥父子器重。绍兴三十年(1160)考取一甲进士,高宗召试馆职,未到任。绍兴三十一年(1161),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御史中丞汪澈出任荆襄宣谕使,次年枢密使张浚出任江淮都督,两人皆爱王质之才,先后聘为幕僚,不久被推荐为太学正(太学中协助博士教学、训导的学官)。当时,孝宗因军机大政举棋不定,多次更换宰相,在“战、和、守”之间摇摆,最后起用秦桧党徒主和派汤思退。年仅28岁的王质不顾个人安危,毅然上疏,极言“战、和、守”三者的内在联系和相互作用,毫无忌讳地指出,当外御其侮之际,君主应该当机立断,主张不可动摇;同时旗帜鲜明地反对当时宰相汤思退的议和主张。孝宗心知王质忠诚,却未表态。于是,平素忌惮王质的中贵人就乘机诽谤,指责王质“年少好异论”。其太学正之职被免去。绍兴三十二年(1162),主战派虞允文任川陕宣谕使,征聘王质为幕友。一日,虞允文令王质起草讨伐契母檄文,王质挥毫立就,辞气激壮,虞允文离席执其手说:“景文,天才也!”遂保荐其为敕令所删定官,负责修改审定皇帝命令、法令或立法。不久改任其为枢密院编修官,负责编修国家军事文献。
隆兴元年(1163),张浚以枢密使都督江淮东西路军马,主持抗金军事,陆游表示庆贺。
隆兴二年(1164),陆游任镇江通判,张浚以右丞相、江淮东西路宣抚使,仍都督江淮军马,视师驻节,颇受知遇;张浚旋卒,年底宋金和议告成。是年秋以后,陆游政治上受到打击,思想相当苦闷。陆游是王质的好友,陆游在《剑南诗稿·五律·送王景文》中说:“张公遂如此,海内共悲辛。逆虏犹遗种,皇天夺老臣。深知万言策,不愧九原人。风雨津亭(在镇江)暮,辞君泪满巾。”
乾道元年(1165)夏,陆游调任隆兴(治所在今江西省南昌市)通判。
乾道元年(1165),虞允文执掌枢密院。孝宗命其选拔谏官,虞允文盛赞王质耿直不阿,且文采出众,便荐其为右正言(负责规谏)之职。因当时朝中权贵对耿直的王质又恨又怕,便暗中进行诋毁、阻止,最后此事不了了之。王质仅被任命为荆南府通判(在知府下掌管粮运、家田、水利、诉讼等事项的官员),不久改为吉州通判,王质均未到任,于是绝意仕途,“奉祠(只领官俸而无职事,相当于提前退休)山居”,从此隐居家乡,从事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
乾道二年(1166)春,陆游以“交结台谏,鼓唱是非,力说用兵”的罪名,被免职归家。
乾道三年(1167),四川名将吴璘死,虞允文接替他出任四川宣抚使兼知枢密院事。
2、陆游作《送王景文》在津亭,即镇江,时间在隆兴二年(1164)八月张浚卒后,乾道元年(1165)夏陆游调任隆兴(治所在今江西省南昌市)通判前的镇江通判任上。
隆兴二年(1164),陆游任镇江通判,张浚以右丞相、江淮东西路宣抚使,仍都督江淮军马,视师驻节,颇受知遇。八月张浚被贬途中卒于余干,也就是年秋以后,陆游政治上受到打击,思想相当苦闷。陆游是王质的好友,陆游在《剑南诗稿·五律·送王景文》中说:“张公遂如此,海内共悲辛。逆虏犹遗种,皇天夺老臣。深知万言策,不愧九原人。风雨津亭(在镇江)暮,辞君泪满巾。”到乾道元年(1165)夏,陆游调任隆兴(治所在今江西省南昌市)通判。
次陆务观韵寄王景文(时张丞相薨)
王阮
朔风摇楚水,国步益艰辛。
往事忽成梦,逆胡何日臣。
凡今天下士,皆属座中人。
尚被中原发,烦君与正巾。(四库本作“北望中原地,纵横泪洒巾”)
题中“张丞相”指抗战派将领张浚。王景文即与王阮齐名且志同道合的王质。王阮作为主战派,对张浚十分崇敬,张浚薨意味着主战派力量大为减弱,王阮必是为国心忧。诗中慨叹国步益艰辛,北伐恢复中原的理想“成梦”。“凡今天下士,皆属座中人”不正是“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疾呼吗?诗人为国而忧的痛苦心情尽显字里行间。
王阮(1140-1208),字南卿,一名元隆,号义丰,江州德安(今江西九江德安县)人,南宋文学家。王阮系将门之后,曾祖韶,神宗时,开熙河,擒木征;祖厚,继辟湟、鄯;父彦傅,靖康勤王:皆有功。孝宗隆兴元年(1163)登进士第,王阮累官南康都昌主簿、永州(今湖南零陵)教授、新昌(今江西宜丰)令、昌国(今浙江定海)令、濠州(今安徽凤阳)守、抚州(今江西临川)守,晚年归隐庐山。
阮少好学,尚气节。常自称将种,辞辩奋发,四坐莫能屈。尝谒袁州太守张栻,栻谓曰:“当今道在武夷,子盍往求之。”阮见朱熹于考亭,熹与语,大说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