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张浚生平大事年表

(2022-04-02 09:56:57)
标签:

转载

张浚生平大事年表

    张浚 (1097.4.19-1164.8.28),字德远,号紫岩,汉州绵竹(今属四川)人,高宗、孝宗二朝右相、抗金名将。

 

北宋绍圣四年(1097年)                        张浚诞生

[事迹]  张浚丁亥四月十九日子时出生。

[时事]  大文豪苏东坡被贬为琼州别驾。

 

北宋元符三年(1100年)                        张浚四岁

[事迹]  父张咸【元丰二年(1079)进士,历任州县属官;元祐三年(1088),张咸举贤良方正、能言直极谏特科,哲宗亲擢篇奏第一(张咸、秦观、方坰等参加秘阁考试,张咸等继取魁选),比合试乃报罢。绍圣元年(1094)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授宣德郎、签书剑南西川节度判官】卒,母亲计氏含辛茹苦把张浚兄弟抚养成人,张浚从小就立志报效国家。

[时事]  宋哲宗病卒,宋徽宗继位后实行大赦,苏轼得以量移廉州。

 

北宋政和六年(1116年)                         张浚二十岁

[事迹]  从绵竹到京城开封入太学就读。

[时事]  为了进一步崇奉道教,宋徽宗听从方士林灵素的意见,于政和六年(1116)四月,下诏设立道学。规定,道士自元士至志士,共分为十三品,每年举行考试。又根据蔡京的建议,将古今有关道教之事按纪、志的修史体例编纂成书,徽宗赐名为《道史》。

 

北宋政和八年(1118年)                        张浚二十二岁

[事迹]  进士及第,调山南府(兴元府)士曹参军兼城固县事。

[时事]  张邦昌由知洪州改为礼部侍郎。朱熹父朱松亦考上进士。

 

北宋宣和年间(1119-1125)                       

[事迹]  秩满调任褒城令、熙河路察访司干办公事。后先后任成都士曹司士参军事、恭州(今重庆)司录参军事。宣和七年(1125)十二月,张浚初娶乐氏。

[时事]  宣和二年方腊起义。宣和五年七月,前辽国将领、金平州留守张觉以平州降宋。十一月,张觉事败逃奔刚成为北宋燕山府的原辽燕京,金人以私纳叛金降将为由问罪,北宋燕山府不得已斩了张觉。

                     

北宋靖康元年(1126年)                        张浚三十岁

[事迹]  正月,官至太常寺主簿。

[时事]  九月金国左副元帅完颜宗翰在围城二百五十余日后攻陷太原,守将王禀死节。

 

南宋建炎元年(1127年)                        张浚三十一岁

[事迹]  靖康末(1127年初),张邦昌称帝,太常寺主簿张浚与秘书省校书郎胡寅、开封府司仪曹事赵鼎三人作为北宋遗臣,不甘受辱,为亡国守节而一齐逃至太学中,拒绝为大楚政权所用。五月宋高宗即位前夕,张浚自京师投奔南京(今商丘南),参与登基仪式,任枢密院编修官。七月,受到新任右相黄潜善的赏识,改虞部郎,升任殿中侍御史。八月,张浚附和黄潜善,攻击左相李纲独擅朝政。

[时事]  五月初一宋高宗于南京(今商丘南)重建南宋政权,是年十月又逃至扬州。


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                        张浚三十二岁

[事迹]  六月,张浚奏论:“无谓金不能来,当汲汲修备治军,常若敌至”。时宋高宗在扬州,张浚进言:“中原天下之根本,愿下诏葺东京、关陕、襄邓以待巡幸。”咈宰相意【与一味求和的黄潜善意见相左,受到排挤】,除集英殿修撰、知兴元府。未行,擢礼部侍郎。高宗召谕曰:“卿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朕将有为,正如欲一飞冲天而无羽翼,卿勉留辅朕。”除御营使司参赞军事。

[时事]  七月,宗泽忧愤死,杜充任东京留守,属下义军散去。十二月,金军得东平、济南。

 

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                           张浚三十三岁

[事迹]  二月,金军数百骑突袭“行在”扬州,宋高宗仓惶撤退,张浚与吕颐浩追随渡江,中书侍郎朱胜非任节制平江府(今苏州)、秀州(今浙江嘉兴)军马,张浚任同节制军马,驻守平江抗金。不久,朱胜非召赴行在杭州,留张浚驻守平江。三月,杭州发生苗傅、刘正彦兵变,宋高宗被迫退位,3岁皇子赵旉被立为帝,孟太后垂帘听政,张浚在平江组织张俊、刘光世、韩世忠等所部勤王。四月,“苗、刘兵变”平定,宋高宗复位,高宗欲相张浚,“浚以晚进,不敢当”,张浚推辞,升任知枢密院事。张浚认为:“中兴当自关陕始,虑金人或先入陕取蜀,则东南不可保,遂慷慨请行。”、“汉中实形势之地,前控六路之师,后据两川之粟,左通荆襄之财,右出秦陇之马,号令中原,必基于此。谨积粟理财,以待巡幸。”五月,被任为川陕宣抚处置使。张浚在招抚西北散兵领袖薛庆、与刘子羽诛杀军阀范琼成功。宣抚处置使张浚自高邮还至建康,复知枢密院事,高宗作《中和堂诗》赐浚,以勾践与文种、范蠡相喻。张浚于七月赴任,十月下旬到达兴元府,设司于此,随后调整西北各路军事长官。同年十月,金将兀术统大兵渡过长江,进攻南宋。十一月间,张浚到达秦州,经参议军事刘子羽介绍,张浚接见吴玠、吴璘兄弟,并提升吴玠为统制。曲端在陕西进行抗金活动,但专横跋扈,曾想杀死节制陕西六路军马王庶,南宋朝廷即以御营使司提举一行事务召曲端,但曲端不奉诏。同年十二月,张浚任命曲端为处置使司都统制、威武大将军,并进行隆重的登坛拜将的仪式,张浚企图利用曲端的抗金声威,树起西北的抗金大旗。

[时事]  统制苗傅与威州刺史刘彦正拥三岁之太赵旉即位,逼高宗赵构退位。史称苗刘兵变,后旋被张浚平定。

 

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                           张浚三十四岁

[事迹]  正月,张浚命曲端率军救援在陕州围城中的李彦仙时,曲端却拒不出兵。曲端命吴玠、张中孚等抗击金军于彭原店(今陕西彬县南),自拥重兵远处后方的宜禄(今长武)。当吴玠血战时,前军稍有退却,曲端不仅不出兵救援,反而立即率军逃向泾州(今属甘肃),吴玠等遂战败。此战被称为建炎三大战之一。“白原之败,其(曲端)气已沮”,主要是依靠部将血战,取得虚名的曲端,已被金军的气势所压倒,当张浚提出进攻以分金的军势时,曲端竟然提出:“俟十年乃可议战。”张浚知道依靠曲端为主将,领导抗击金军是不可能的,于是曲端以彭原之战坐视不救,被夺军权并被贬。以致陕州终于被金军攻陷。二月,张浚得知金军早已渡江南下,立即将处置使司事务交由刘子羽负责,自己率步骑数万人自秦州东进救援。当三月间到达房州时,得知金军主帅宗弼已自临安退兵北归,张浚遂率军重回西北。当年秋初,张浚得知金左监军完颜昌(挞懒)仍在淮东,而前此渡江南犯的主将完颜宗弼(兀术)也滞留在江北,张浚推测金军企图深秋时将再次渡江,因而考虑出兵进攻金军,以分金军并力南下势。自张浚经营川陕以来,陕西军民受到很大鼓舞,使得金军主将完颜娄室“所下陕西城邑,辄叛”,不得不请求增兵。完颜宗翰(粘罕)等也认为宋“陕西五路兵力雄劲,当并力攻取”。七月,金派位望隆重的皇子、左副元帅完颜宗辅前往陕西任主帅,并命江淮战场的主将完颜宗弼(兀术),“以精兵二万先往洛阳”,准备“以八月往陕西”,与张浚争夺陕西。宋高宗“以敌萃兵淮上,命(张)浚出兵,分道由同州(今陕西大荔)、鄜(今富县)延(今延安)以捣其虚”,企图以之消除金军再次渡江南犯的可能性。八月,张浚移檄金左副元帅宗维(即宗辅),问兴师犯宋之罪。同时,派权永兴军路经略使吴玠攻取永兴军(今陕西西安),环庆经略使赵哲也收复鄜延诸郡。于是,张浚调集熙河经略使刘锡、秦凤经略使孙渥、泾原经略使刘锜、永兴军经略使吴玠、环庆经略使赵哲,各率所部东进,金左副元帅完颜宗辅也立即将在京西的完颜宗弼所部2万人马,调入关中。九月下旬,张浚集合五路宋军,骑兵6万、步军12万,号称40万,以刘锡任都统制,进抵富平(今富平北),金主帅宗辅以宗弼与娄室所部分为左、右两翼,与宋军决战(参见富平之战)。“泾原帅刘锜率将士先薄虏阵,自辰至未,杀获颇众”,金军左翼主帅宗弼“陷重围中,韩常流矢中目,怒拔去其矢,血淋漓,以土塞创,跃马奋呼搏战,遂解围,与宗弼俱出”重围。“宗弼左翼军已却,娄室以右翼军力战”,“自日中至于日暮,凡六合战”,两军相遇勇者胜,在此决定胜负的关键时刻,环庆经略使赵“哲擅离所部”,率先逃跑,宋军相继溃退,金军虽胜但伤亡亦重,因而“得胜不追”。“富平之战”是宋金两军以大兵团决战,宋军虽然战败,但仍然达到了宋高宗要求张浚将金军主力调离江淮战场的目的。所以,当张浚在斩赵哲、贬刘锡、上疏待罪时,宋高宗就说:“‘浚放罪诏,宜早降’。因言浚用曲端、赵哲、刘锡,后见其过即重谴之,浚未有失,安可罢也。……有才而能办事者固不少,若孜孜为国,无如浚。”有的史书亦称:“富平一战,偶为赵哲离部以取败,……(张浚)痛念向者(高宗)海道之幸,(自己)已出襄汉。今也敌驻淮旬,有再入吴越之谋,万一犯属车之清尘,纵欲提兵问罪,亦何及矣。此公所以不顾利害,不计胜负,而决于一战也。”去冬渡江南犯的主将宗弼及所部精兵,此后数年一直滞留在川陕战场,确实相对减轻了金军在江淮地区的压力。富平之战失败后,张浚退向兴州(今陕西略阳),命刘子羽去秦州,召集败散的宋军达10万人。在金军进攻下,张浚又退往阆州(今四川苍溪东南)。张浚任命王庶为兴元知府,王庶也汇聚溃军、义军2万人。

[时事]  九月,金大军打算攻破南宋川陕防线,顺长江而下灭亡南宋。张浚连忙调兵遣将,分五路大军进行抵抗。宋金双方激战于陕西富平。激战中,宋将赵哲擅离职守,使指挥失灵,导致宋军全线溃败。富平之战虽然宋军失利,但却打破了金军的企图。完颜挞攋攻楚州,秦桧随军南下。韩世忠与金兀术战于黄天荡,打败金兵。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朱熹诞生。

 

南宋绍兴元年(1131年)                   张浚三十五岁

[事迹]  绍兴元年(1131)三月,张浚以富平之败上疏待罪,诏免。同月,金人迫兴州,张浚退保阆州,移川陕宣抚处置司于此。吴玠收兵保和尚原,并于五月大败来犯的金军宗弼所部。那个曾洗劫北宋东京,押走徽钦二帝的金军老帅宗翰在临死前对金军统兵官说,宋人有了张枢密,你们要绝了南下的念头,能够自保就可以了。但兀术自恃其能,不以为然,发兵强攻和尚原。张浚命吴阶选强弓硬驽,轮番凭险射敌,激战三日。金兵伤数万,被俘万余,兀术也身中两箭,几乎丧命,危急中他刮了胡子改了装束,才狼狈逃走。和尚原一战,使整个军事政治形势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金军北逃,南宋政权初步稳定了下来。十二月,张浚妻乐氏卒,宋高宗遣驾部员外郎李愿抚谕川、陕。

[时事]  八月任秦桧为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知枢密院事。

 

南宋绍兴二年(1132年)                   张浚三十六岁

[事迹]  正月,张浚被授检校少保、定国军节度使。八月,张浚娶妻胡氏。九月,南宋任命王似为川陕宣抚处置副使;十二月,又加任命卢法原为宣抚处置副使,引起张浚的不满,同月,张浚被罢宣抚处置使,仍任知枢密事。

[时事]  正月宋高宗移宫临安。析两浙路为浙东、浙西路。

   

南宋绍兴三年(1133年)                   张浚三十七岁

[事迹]  张浚长子张栻(字敬夫、号南轩,南宋理学名儒)正月十五日诞生于汉州绵竹。五月,诏令张浚回朝。

[时事]  正月,金将完颜杲率军由旬阳攻入金州(治今安康市内),欲进兵洋州。四月,川陕宣抚使张浚遣统制王浚收复洋州。

 

南宋绍兴四年(1134年)                  张浚三十八岁

[事迹]  三月,在台谏的攻击下,张浚罢知枢密院事,以提举洞霄宫、福州居住。张浚调离川陕后,六月,金军主将宗弼才自川陕回燕山府(今北京)。九月,伪齐与金军渡淮南犯。十一月,张浚再次被起用为知枢密院事。

[时事]  抗金名将张浚、刘子羽被谪贬。吴玠仙人关大捷。九月,金与伪齐大举渡淮南侵。岳飞收复襄阳六郡,岳飞部将牛臬在庐州(今合肥)击退金军,兀术会同刘豫渡淮南侵遭惨败。

 

南宋绍兴五年(1135年)                  张浚三十九岁

[事迹]  二月,张浚升任右相兼枢密院事、都督诸路军马,随后即诏张浚“暂往江上措置边防”,“西连陇蜀,北洎江淮,既加督护之权,悉在指挥之域”,负起了全面的抗金重任,但主要是领导江淮前线的抗金斗争。同年六月,在张浚亲往湖湘督战下,岳飞镇压了杨幺起义。

[时事]  赵鼎、张浚为宰相;宋徽宗病死在五国城(今黑龙江依兰)。

 

南宋绍兴六年(1136年)                   张浚四十岁

[事迹]  正月,张浚视师荆襄;后又被召回朝奏事,张浚即命韩世忠自承(今江苏高邮)、楚以图淮阳(今邳县西南),刘光世进屯合肥,张俊进驻盱眙,以杨沂中作为张俊部的后翼;岳飞进驻襄阳,准备北伐中原,摆出对金进攻的态势,军心振奋。韩世忠首先自楚州攻淮阳,张俊于五月间进驻盱眙,五月张浚次子张杓(字范夫)出生,张浚于六月渡江至淮南视师。刘光世于七月收复寿春府(今安徽凤台),岳飞于八月攻占蔡州(今河南汝南)、卢氏(今属河南)等地。宋高宗在张浚的力请下,也于九月初出发前往建康以鼓舞斗志,张浚又赶往镇江督师,伪齐闻讯后发兵分道南犯。十月,刘光世慌忙南逃,张浚乘马奔到采石,并下命有一人渡江者斩,刘光世被迫停止南逃。数日后,杨存中等大败伪齐军于藕塘(今安徽定远东南),伪齐其他南犯军队也纷纷退回淮北。

[时事]  七月至八月,岳飞再次率军北伐。

   


南宋绍兴七年(1137年)                     张浚四十一岁

[事迹]  三月,刘光世因骄惰怯敌被罢军职,宋高宗原已答应将刘光世所部划归岳飞,扩充其兵力以恢复中原。但首先遭到枢密使秦桧的反对,张浚也不同意将刘光世所部并入岳飞军,遂收归自己兼任的都督府直接管辖,以刘光世部将王德任左护军都统制、郦琼任副都统制,以兵部尚书、都督府参谋军事吕祉节制,郦琼不服王德居其上,多次申述不被重视。八月,郦琼杀吕祉等,裹胁4万人叛变投向伪齐。九月,张浚以处置不当而罢相,提举宫观,后贬居永州(今属湖南)。但伪齐也因无存在价值,于同年十一月为金所废。抗金大好形势因而受挫,降金求和势力抬头。

[时事]  金朝废刘豫。拟同南宋议和。宋高宗起用秦桧为枢密使。

 

南宋绍兴八年(1138年)                      张浚四十二岁

[事迹]  张栻随父张浚居永州,“浚爱之,自幼学,所教莫非仁义忠孝之实。” 魏公(张浚)门生蒋“尝同至天庆观读真宗御制碑文,南轩一过辄能诵。栻再读,亦不遗一字。”三月,秦桧任右相兼枢密使,主持降金求和活动。同年末,金以原伪齐辖区划归南宋,以换取南宋的臣属。

[时事]  秦桧任宰相兼枢密使。金归宋河南、陕西地,宋对金称臣。

 

南宋绍兴九年(1139年)                     张浚四十三岁

[事迹]  正月,宋高宗以宋金和议大赦,张浚恢复提举宫观。二月,出任福州知州,福建路安抚使。

[时事]  金朝内讧,主持对宋和议的挞懒被杀。

 

南宋绍兴十年(1140年)                     张浚四十四岁

[事迹]  郑樵与复职为资政殿学士、知福州的张浚相会于福州,得张浚器重。

[时事]  金还淮北于宋,五月金攻宋,兀术分道南侵,夺回河南、陕西地。七月岳飞破金兵于郾城、颖昌;刘锜率“八字军”在顺昌获捷。宋高宗、秦桧十二道金牌强令岳飞撤兵,岳飞被迫奉诏还武昌,所收复失地又被金兵占领。

 

南宋绍兴十一年(1141年)                    张浚四十五岁

[事迹]  绍兴十一年(1141八月,岳飞被弹劾罢官。宋金和议已展开,双方使者往还不绝。十月,召岳飞回临安。殿前都指挥使杨沂中受秦桧指使,将岳飞骗到大理寺监狱。高宗为了与金人言和,在秦桧的怂恿下,决定杀害岳飞。十一月,宋金订立绍兴和议;同月,授张浚检校太傅、崇信军节度使、万寿观使闲差,次年封和国公。同月,授张浚检校太傅、崇信军节度使、万寿观使闲差,次年封和国公御史中丞万俟卨指责李光阴怀怨恨,贬职为建宁军节度副使,安置在藤州。十二月二十九日,岳飞被处死于狱中。1141年-1146年,张浚在潭州。张栻随父母出川,居长沙城南。父母常讲些忠孝仁爱,礼义廉耻的孔孟之道,教读圣贤经史。张栻天资聪慧,自幼好学,勤学好问,通宵达旦。苦读诗文,颇受父母喜爱。

[时事]  宋高宗罢岳飞等大将兵权。兀术南侵,大败于柘皋。高宗及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陷害岳飞。宋、金订立“绍兴和议”。

 

南宋绍兴十六年(1146年)                      张浚五十岁

[事迹]  七月,张浚上奏备战抗金,奸相秦桧大怒,张浚被罢去检校少傅、节度使、国公官爵,只保留文阶官特进,以提举宫观,贬往连州居住。张栻随父居贬所连州,从王大宝学。宋高宗绍兴十六年(1146)秋张浚回绵竹探母时作《登道观》。是年,“高宗尝问魏公(张浚)‘卿儿想渐长成。’魏公对曰:‘臣子栻,年十四,脱然可语圣人之道’。”

[时事]  陆游之妻唐琬因婆媳不和,被迫离开陆家,投靠其闺中好友赵心兰。《扁鹊心书》成书。

 

南宋绍兴十九年(1149年)                      张浚五十三岁

[事迹]  宋再次严禁私史,并许人告发;金完颜亮杀金熙宗自立为帝。

[时事]  九月,完颜亮篡夺了金朝帝位,第二年即着手部署和准备伐宋。

 

南宋绍兴二十年(1150年)至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     张浚五十四岁至五十五岁

[事迹]  张浚又移往永州(今湖南)居住。张栻至南岳从胡宏五峰先生,问河南程氏文学。“先生一见,知其大器,即从所闻孔门论仁亲切之旨告之。”公栻退而思,若有所得也,以书质焉。而先生报之曰:“圣门有人,吾道幸矣!’公以是益自奋励,以古圣贤自期”。

[时事]  绍兴二十年(1150)南宋永嘉学派的集大成者和主要代表叶适诞生。

   

南宋绍兴二十二年(1152年)至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     张浚五十六岁至五十九岁

[事迹]  张浚在福建福州。

[时事]  绍兴二十二年(1152)陆游参加进士考试,名列秦桧孙秦埙之前,遂遭秦桧嫉恨,被黜免。绍兴二十三年(1153)金正式迁都,改燕京为中都大兴府,开封府为南京。绍兴二十四年(1154)虞允文中进士。

       

南宋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                         张浚五十九岁

[事迹]  秦桧老病交加,自知活不长久,于是派人罗织罪名,把张浚投入监狱,正准备杀害张浚时,十月,奸相秦桧死,阴谋遂未能得逞。十二月,张浚被重新起用,恢复观文殿大学士职衔及和国公爵位,任判洪州(今江西南昌)。

[时事]  秦桧欲以“谋大逆”罪陷害张浚等多人,以病死而止;高宗仍赐桧谥忠献,复张浚等官。

   

南宋绍兴二十六年(1156年)                          张浚六十岁

[事迹]  母计氏法真卒;秋,张浚因母死守丧,于是奉柩归葬西川,到达江陵时,又上奏请高宗备战抗金,引起新任宰相秦桧党羽万俟卨、汤思退的不满,宋高宗“诏前特进张浚依旧令永州居住”,说:“今复论兵,极为生事”,“不如此,议论不能得定”。高宗通过处分张浚,企图杜绝一切抗金舆论,时台谏官起了其耳目的作用。张浚携子张栻奔母计氏丧回绵竹,一起护送灵柩葬于绵竹汉旺大柏林之中。十月,张浚再次被贬往永州居住,至绍兴三十年(1160)。

[时事]  宋追复赵鼎等官,高宗下诏不得妄议恢复中原事;张浚因疏议恢复,仍谪居永州;以沈该、万俟卨为相。次年冬十一月,王十朋考中进士第一名。

      

南宋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                         张浚六十五岁

[事迹]  正月,金军南犯已迫在眉睫,宋高宗在不得不作抵抗准备的同时,也放宽了对张浚居住地点的限制。张栻寓居城南,筑书院于妙高峰,以待来学者。同年十月,在宋金战争已经开始的情况下,又起用张浚任判潭州,十一月又改为判建康府,当他十二月下旬到任时,“采石之战”已结束,金帝完颜亮已被部下杀死,两淮金军也开始退兵。但宋金战争仍在进行中,宋高宗却认为终归于和,所以并不重用张浚。

[时事]  八月,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直攻至淮南;宋高宗欲从海路避敌,被宰相陈康伯劝阻;冬十一月,张浚镇守建康(今南京),枢密使叶义问在镇江因不习军旅兵法失职和“倾护诸将几败事,还以官爵私其亲”被贬到饶州;十一月,虞允文在采石矶犒师时挺身督军击退金兵;同月,残暴的金主亮被部将杀死于扬州龟山寺;十二月,金都督府派人持檄往镇江向宋朝议和。

   

南宋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                        张浚六十六岁

[事迹]  五月,才任命张浚专一措置两淮事务兼两淮及沿江军马,全面负责江淮防务。六月,高宗即退位,孝宗即位。孝宗在做太子时就积极主张抗战。他一即位就立即召见张浚,说“久闻你的大名,现在的朝廷就全靠你了。”即封张浚为江淮东西两路宣抚使。张栻以荫补官,辟宣抚司都督府书写机宜文字,除直秘阁,开府治戎,参佐皆极一时之选。

[时事]  正月,宋高宗起驾巡幸建康时,对金使的议和谓“朕料此事终归于和”、“至如以小事大,朕所不耻”,继续甘心对金称臣求和;二月,高宗还临安,以张浚留守建康;六月,高宗禅位,嗣子赵昚即位,是为孝宗。

   

南宋隆兴元年(1163年)                            张浚六十七岁

[事迹]  正月,张浚升任枢密使、都督江淮东西路军马。张浚请孝宗进驻建康,鼓舞将士北伐。“上谓浚,当先图两城(指虹县、灵璧),边患既纾,弊以次革”。张栻时以年少周旋于幕府中,内赞密谋,外参庶务,其所综画,幕府诸人皆自以为不及也。四月,张浚命李显忠、邵宏渊出兵北伐,李显忠接连攻占灵璧、虹县,张浚渡江前驻盱眙督战,李显忠又攻占宿州。捷报传来,宋孝宗亲自写信给张浚说:“近日边报,中外鼓舞,十年来没有这样的胜利。”李显忠被任为淮南、京畿、京东、河北招讨使,邵宏渊为副使,准备收复中原。但当金军反攻宿州时,因邵宏渊坐视不战,其子又率先逃窜,李显忠被迫退兵,宋军溃败,史称“符离之战”。张浚在艰难的情况下仍巡视江淮,招收山东、淮北的义军一万多,扩充镇江、建康两军,并招收江淮壮士一万多,组成“万驽营”,并且在要地修筑城堡,准备做长期斗争并打击金兵供给线。金军大为惊慌,被迫撤走。投降派官僚乘张浚出朝视师的机会,在孝宗面前大肆攻击张浚。七月间汤思退被任为右相兼枢密使,议和活动在进行中。十月十八日,张栻入都奏事,朱、张第一次会面,讨论主战用兵,朱熹称“上初召魏公,先召南轩来,某亦赴召至行在,语南轩云:汤进之不去,事不可为。”二十四日有旨引见。间以军事入奏,始得见宋孝宗。十二月,汤思退升任左相兼枢密使,张浚也升任右相兼枢密使,仍兼江淮东西路。

[时事] 南宋发动北伐失败。

   

南宋隆兴二年(1164年)                              张浚六十八岁

[事迹]  三月,张浚还奉诏视师淮上,“遍行两淮,筑治城垒”,积极部署抗金措施。但于四月间即被召回朝,随后江淮都督府也被罢,在太上皇宋高宗干预下,左相汤思退更加紧进行降金乞和活动,张浚看到抗金无望,即求致仕,遂被罢相,授少师、保信军节度使、判福州。张浚辞新命,恳求致仕,改授醴泉观使闲差。魏国公张浚贬经余干,寓赵氏养正堂。携子栻、杓游冠山乘风亭、煮茶亭。张栻作《养正堂铭》。龙图阁学士王十朋来余干探望张浚,并游干越亭,五彩山,有诗。甲申八月二十八日子时张浚忧愤成疾,病逝余干养正堂。得病时曾手书付二子栻、杓说:“吾当相国,不能恢复中原,雪祖宗之耻,即死,不当葬我先人墓左,葬我衡山下足矣。”死后张栻遵父遗言护其父灵柩到潭州(今长沙)。时张栻扶父灵柩过豫章(今天南昌),九月,朱熹从福建来二十日赶赴豫章,张栻于途中的船上同朱熹相遇,临柩致哀,得以相见,在舟中哭祭张浚,后从豫章护灵至丰城(今江西中部)。丧仪结束后,同张栻畅谈了三天,面叩湖湘学,讨论中和说。朱熹高度评价张栻“名质甚敏,学问甚正”。张栻送朱熹一本自己序定刻板的胡宏《知言》,历时二个月。十一月辛亥张栻、张杓营葬父于湖南衡山脚下(衡山县南岳之阴丰林乡龙塘之原,今宁乡县官山)毕,自己亦徙居衡阳。张浚一身反对投降,坚持抗金,虽仕途坎坷,但矢志不改,真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张栻办完丧事,秉承父志,反对和议,力主抗金,屡次上疏言事。

[时事]  隆兴和议制订。

 

南宋乾道五年(1169年)                           张浚卒后五年

[事迹]  谥忠献。

[时事]  朱熹、张栻观日于岳麓山顶,曾筑“赫曦台”。张栻好友爱国主义文学家张孝祥卒。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