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大慧宗杲简历张浚居士简介 [转载]大慧宗杲简历张浚居士简介](//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宗杲(1089-1163),南宋浙江临安径山僧。字昙晦,号妙喜,俗姓奚。宣州宁国(安徽省宁国县)人。十二岁入东山慧云禅院出家,十七岁受戒。初参曹洞宗诸名僧,遵江西宝峰禅寺住持湛堂文准禅师之命,往汴京天宁寺参临济宗高僧克勤,深受克勤器重。精研佛典,博学雄辩,成为临济宗杨岐派代表人物。
宋临济宗杨岐派高僧宗杲禅师简历
宗杲(1089-1163),宋临济宗杨岐派高僧,宗杲俗姓奚,字昙晦,宣州宁国(今属安徽)人。十二岁出家,投东山慧云院,十七岁落发,至景德寺受戒,初参曹洞宗诸名僧。
北宋政和(1111-1117)初,于宝峰谒湛堂文准,甚受器重。
政和五年(1115),湛堂圆寂,宗杲求宰相张商英为师作塔铭,张名宝峰为妙喜,宗杲以妙喜为号。张商英称其为“真佛子”。
北宋宜和七年(1125),宗杲至汴京(今开封)天宁寺参谒临济宗杨岐派圆悟克勤,克勤以所著《临济正宗记》付之,并命分座据竹篾以验学者,不久名震京师,誉满丛林。
北宋靖康元年(1126),丞相吕舜徒奏赐紫衣,并得‘佛日大师’之赐号。
南宋绍兴元年(1131),宗杲赴仰山拜会竹庵土圭禅师,进一步坚定临济宗旨,然后至云居山古云门庵创立“新庵说法”,受到四方称颂。
绍兴三年(1133)四月,知枢密院事张浚遣统制王浚收复兴元府洋州。克勤禅师在四川传法的时,与张浚相友善。曾嘱咐张浚道:“(宗)杲首座真得法髓,苟不出,则无支临济宗者!”五月,诏令张浚回朝。
绍兴四年(1134),道谦随宗杲入闽,途经崇安,曾入住开善寺,宗杲还在开善寺升座说法。期间道谦结识五夫刘子羽、刘子翚、刘勉之等。三月,访福建雪峰山真歇清了,对曹洞宗的默照宗旨提出异议。随后出主长乐洋屿庵,倡导“看话禅”。
绍兴七年(1137),丞相张浚受克勤生前之托推荐宗杲主径山。奉诏往临安(今杭州)住持径山能仁寺,其在此弘扬临济宗风,接引后学,诸方缁素云集,宗风大振。
绍兴八年(1138),宗杲令其往长沙通书,他因参禅20年无所得力处,又畏路途奔波,而欲荒废。师兄宗元劝他说:只要“著衣、吃饭,屙屎、送尿,驼个死尸路上行”就行了。道谦顿悟,往长沙见张浚,把张浚母秦国夫人引入宗杲的法门,自己也从而脱胎换骨。
绍兴十一年(1141),侍郎张九成至能仁寺从师习禅,偶论议朝政。宗杲生活在政局混乱、民族危亡的时代,宗杲出世而不忘世,出家而不忘家,爱国之心常存于怀,常与力主抗金的张九成结交,常来常往,交谊笃厚。其时秦桧当道,力谋与金人议和,张九成则为朝中之主战派。五月,秦桧大权在握,竭力斩除异己,秦桧将张九成、宗杲论罪,张被贬官流放邵州,宗杲被褫夺衣牒,先充军到衡州(今湖南衡阳)。
绍兴十七年(1147)春,宗杲、张九成以滂讪朝政遭远贬,刘子羽、曾开、吕本中等罢废,而道谦均与之交好,故也遭滂离开善寺,往衡阳随宗杲。这期间,朱熹寄书道谦之师宗杲问禅,宗杲有答书。
绍兴二十年(1150),秦桧闻讯跟随宗杲者甚多,又将宗杲流放梅州(今广东梅县),其地瘴疠物瘠,师徒百余人毙命者过半,然师犹以常道自处,怡然化度当地居民。在此期间,宗杲集先师语录公案为《正法眼藏》六卷。
绍兴二十五年(1155),秦桧死后被赦,先起用张九成知温州。
绍兴二十六年(1156),恢复宗杲僧服,令住杭州灵隐寺。
绍兴二十七年(1157),由张浚举荐宗杲再主径山。
绍兴二十八年(1158),诏使再住径山。整修殿堂,表塑佛像,重振临济宗风。宗杲以流放中所集先德机语,加以提练概括,再创“看话禅法”,众多禅僧都以此为入门,其说法纵横踔励,又简单易行,径山进入全盛,时“径山宗杲”名传遐迩,开创临济宗径山派。
绍兴二十九年(1129),宗杲表奏乞退,并离山去四明育王寺,临安府尹张偶和普安郡王赵昚(后来之宋孝宗)先后遣使至四明招宗杲返山。
绍兴三十一年(1130),宗杲在径山建明月堂后退居,但求法者仍日无虚席。
南宋孝宗隆兴元年(1163),宋孝宗即位,立即召见年已七十四高龄的宗杲,赐号“大慧禅师”。是年八月初十,宗杲书偈,然后圆寂,寿七十四,卒谥“普觉禅师”,并题塔名为“宝光”,改明月堂为妙喜庵(宗杲法号),由宋孝宗亲书庵名。
张浚邀宗杲禅师住持径山能仁禅院
克勤禅师在四川传法的时候,与右丞相张浚相友善。他曾经嘱咐张浚道:“杲首座真得法髓。苟不出,则无支临济宗者!”张浚后回朝中,遂与高宗绍兴七年(1137),邀请宗杲禅师住持径山能仁禅院。宗杲禅师到后,特创千僧大阁以安众,座下弟子近二千人。一时法席大盛,冠绝天下。
南宋绍兴七年(1137),丞相张浚上奏章于高宗,推举大慧宗杲禅师主持径山法席,高宗准张浚之奏,诏宗杲主席径山。宗杲在福建云门庵时就已有名望,加上宋孝宗赵昚(当时还是郡王)对其十分赏识,又是御诏主径山,名声更大。宗杲主径山的第二年,坐夏(指坐在殿宇僧舍听法者)之僧俗竟多达1700余人,山寺无处容纳。为此,营建“千僧阁”,以安置僧众,史称径山中兴。
宗杲(1107~1163)
字县晦,号妙喜,原姓溪。南宋高僧。13岁入惠云寺,次年为衲 于郡中景德寺。宋宣和六年
(1124),在汴州参谒禅师园悟克勤。得园悟许可,与之分座讲法,以雄辨闻名。绍兴七年(1137),居径山能仁寺。十一年,因不满秦桧投降金人和议政策,被诬与张九成“谤讪朝政”,夺去衣牒,充军衡州、梅州、福建洋屿等地。二十六年赦免,恢复僧服,往明州阿育王山。三十二年,孝宗闻其名召对,赐名
“大慧禅师”,并御书“妙喜庵”三字赐之。后在云居山唱看话禅,开禅宗参话头之先。圆寂后谥“普觉”,塔曰“宝光”。
![[转载]大慧宗杲简历张浚居士简介 [转载]大慧宗杲简历张浚居士简介](//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转载]大慧宗杲简历张浚居士简介 [转载]大慧宗杲简历张浚居士简介](//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张浚(1097年8月11日—1164年4月20日),字德远,世称紫岩先生。汉州绵竹(今属四川)人。南宋名相、抗金名将、民族英雄、学者,西汉留侯张良之后。
张浚居士(1097~1164年)
张浚,字德远,四川绵竹人,少有大志,宋徽宗政和八年(一一一八年)登进士第,历仕南宋高宗、孝宗两朝,出将入相,一生以恢复中原为己任,虽屡遭谗被贬,然志不少挫。金兵进犯南宋,他慷慨请行,带领岳飞、韩世忠等部将驰骋抗金前线,屡战皆捷。金将粘罕,金兀术等皆闻之色变。然而由于以高宗和秦桧为代表的投降派意在求和,最后功亏一篑。临死前,张浚告诫其子曰:“吾尝相国,不能恢复中原,雪祖宗之耻,即死,不当葬于先人墓左,葬我衡山下足矣。”觉得无颜面对祖先。(见《宋史》卷三百六十一)
张浚一生好佛,即使在政务繁忙中,也不忘修习佛法,参禅学道。他和当时的许多高僧都有结交,据《居士传》(传三十)记载,初入京师时,他曾问法于圆悟克勤禅师,禅师教导他说:“严头云:却物为上,逐物为下。若能于物上转得疾,一切立在下风。”意思是劝张浚要审时度势,顺物而动,不可锋芒太锐。(张浚在朝时,因上疏极论时事,触怒了秦桧,差点被杀)张浚闻后省悟,将心得作成一偈呈与禅师:“教外单传佛祖机,本来无悟亦无迷。浮云散尽青天在,日出东方夜落西。”圆悟看到此偈,知其已得佛法大意,日后定有作为,遂嘱咐说:“公他日无忘护教。”张浚与大慧宗杲禅师也有交往,大慧居泉州时,张浚请他于径山住持,自己则时时从其问法,并有偈颂相呈。死前还遗愿供事大慧一年,以报答激扬提携之恩。(同上)
孝宗即位后,召张浚赐坐降问。张浚从容地说:“人主之学,以心为本,一心合天,何事不齐;所谓天者,天下之公理也。”以心为本,是儒佛两家的共同主张,孟子曾说“万物皆备于我”,要人们“反身”。佛教更是主张一切惟心所造,善用其心,则获一切胜妙功德。所谓“善用其心”,就是要除去一切私欲,使心地虚静,如此则尽是公理,万事自成。
张浚尝作有《虎丘转轮大藏记》,文曰:“夫世变之兴其来有自,因欲生爱,因爱生贪,因贪生忿。欲爱贪忿,是谓无明。辗转交攻,激为斗乱;怨深祸结,殆不偶然。我佛以清静立教,使人回心归善,……孝悌和睦之心油然而起。宜勤守护,用永其传。”说明了人心的爱欲是引起斗乱祸害的根源,要求人们归向佛教的清静之心,同时也说明了世道的盛衰和佛教的行废是一致的,肯定了佛教维护世道人心的作用。
张浚对儒学也很有造谐,他给“五经”皆作了注解,尤精于《易》,晚年研读《易经》不辍。孝宗隆兴二年去世,朝廷追谥“忠献”。
![[转载]大慧宗杲简历张浚居士简介 [转载]大慧宗杲简历张浚居士简介](//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本文出处: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fa8a8bf0102vcvr.html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fa8a8bf0100p1n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