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南方张载后裔的迁衍和十大族谱的考证
(2022-03-31 20:34:48)
标签:
转载 |
十年前笔者在网上撰写发布了《横渠族谱》和五大族系的迁衍考证,随着电脑的普及,网民的速度发展,出现了【横渠堂】、【两铭堂】和张氏家谱(张载后裔)的不断来信和电话联系,而且不断有张载后裔来陕西眉县横渠故里寻根问祖。2010年11月27日至28日陕西、河南、江苏、江西等省的张载后裔代表首次在湖北嘉鱼县召开武汉族系族谱发放仪式和横渠族谱研讨会,对张载后裔在全国各地的繁衍和世系进行了讨论。现就我这里近十年来掌握的资料和与各地族人的联系情况,特将新发现的张载后裔和族谱考证如下:
南方张载后裔及族谱的形成
2002年笔者接到上海青浦县张载二十八代孙张强华的来信,言称他是张载三十一代孙,七十年代曾在陕西兴平408厂工作过,后调回上海,他们是从苏州迁衍到上海青浦的,现有后裔500人左右。2003年10月我和县政协主席卢文远先生从韩国访问回国时转机上海,在上海停留了两天,张强华兄弟俩和他外甥朱振宇(时任青浦区委书记秘书)接待了我们,并带我们去青浦区政协查阅了资料,没想到朱振宇先生对张载后裔从苏州迁衍青浦以及其它文史资料非常精通。如此多的资料都是由他负责给我们解说。此族谱(复印件)属清河世系,为张氏支谱,其先祖是唐宰相张九龄之弟张九皋。一世祖是五代南唐宰相张元,二世祖是张载之祖父张复,三世祖是张载之父张迪,四世祖是张载、张戬。难怪初次在上海见面张强华说他是张载31代孙,实际是28代孙,其他族谱均称张载为一世祖。晚上我们住在区招待所,我详细阅览了族谱,其记载内容非常详细。连张载的母亲张载的夫人生殁年月,朝廷以后给的追封,张载的儿子、孙子、一直记录到十三世,明朝洪武年间。特别对张日中抗元记录非常详细。这是我看到《横渠族谱》除了没按五世一钻天外,记录最详细、最完整的一个支谱。
到了2004年,江苏无锡张载28代孙张永初时年72岁,来西安陕师大开会,会议结束后经陕师大历史系著名教授赵吉会牵线和我认识,来张载祠与我一起祭祖扫墓,并带来新修的无锡《张氏家谱》。此谱虽是一个家谱,但是严格按照五世一钻天的记法,无序而有传记和赞像,第一赞像是皇帝第五子发明弓箭,赐为张姓的张挥公,第二赞像是张载公,第三赞像是张载公的孙子张楷,第四赞像是张载的第九世孙名张景,字德庆,太仆寺卿,元季自安歙县迁居无锡,筑城修墙,修路架桥,这是无锡后裔的迁衍始祖,但晚年回原籍安徽,在无锡张明公(张载)祠堂中配东享堂主位,第五赞像张君锡,字道南,由明季徒居无锡南之新安乡,诚勤勇俭,创造一家基业,为前后张氏之祖,殁后崇享明公祠西享堂。
此谱载张载公为一世祖,现已传至三十一世孙,世系清晰,支派明确,约两千人。
2006年初夏,河南洛阳伊川县七八人来横渠张载祠找我,言说找我续谱和祭祖,我和他们见面在祠堂内,负责人张继安拿出族谱,言说他是张载公32代后裔,我大略看了族谱,便陪他们祭祖扫墓,晚饭后来我家详细查看族谱,原来他们这支人是张载五世孙张晋之弟张智之后裔,眉县谱记有张智因兵乱不知去向,他们的几本族谱记有张智和祖父隐居太原,太原兵乱张智便隐姓逃到山西洪洞县大槐树镇东营村隐居,一百余年递传五世,都以口传叮嘱子孙,我们是关中大儒张载公的后裔,不作任何笔记续谱。故而形成中间三代断代,以致无法考证。可是他们错记了四代人,到明朝洪武初年,有兄弟三人为张载九世孙,兄长张福居家守业,老二张禄,老三张寿迁于黄河南岸的陕州和渑池。洪武二十五年(1392)老大张福受官府之命携家眷及三子出洪洞,迁至河南怀庆府河内县,张福将长子张应天安置河内县大为村,二子张应地安置在三里之外的蟒河对岸,属孟州(今孟县)管辖的坡掌村,三子张应高安置在二里之外的属济源县管辖的裴城村,三兄弟鼎立三县,隔河相望,一呼俱应。并相继在三县三村修建了一模一样的三座宗祠,订立了家规家训,刻石碑立于祠内,每个宗祠门口刻有对联,上联是:横渠之本本固而叶茂,下联是:昌福之源源而流长,横批是:祖居关中。到了康熙四十一年(1702)大房十八世孙张起乾有四子,最小的儿子张金昌因饥荒一担两框挑着两个幼子外出逃荒,落脚于洛阳伊川县城关水寨村,伊川水寨从19世孙到现在已传至32代,约500余人,其他孟县二房,济源三房已传至31代,三千余人。
近,7月10号,又有山西孝义市张氏宗亲会张英富电话,言说他们正在重修祠堂和修谱工作,在网上看到我发表各族系的文章和考证,请我查阅他的后裔应是张载多少代后裔,并通过网山寄来他们的家谱和墓地碑文。此家谱已破烂不堪,根本无法辩认,倒是碑文内容很清楚,是光绪二十六年(1900)儒学生员,后裔张由治撰写,五十年代初手抄而成。根据碑文记载:
张完字伯全,宋末时人,系关中大儒横渠之后,因金人之乱隐居汾郡孝邑县之西七十里下堡村居焉,长子文秀,字儒雅,无后,次子文俊,字儒英生六子,亨、利、贞,温、恭、让,张利入河南,张贞入汾阳,张恭无后,张亨,张温,张让子孙现有八百余丁。传至今日,张完二十五代孙,张英富告知已有两三千人。
2006年4月份,江西抚州市的张芦清从横渠祠堂打来电话,言说他是张载28代孙,我们见面后在横渠祠堂后一起祭祖。张芦清一行5人一起又去张载墓,扫墓完毕,所带族谱20余册。我先看了序言部分,听了芦清介绍抚州这支后裔的迁衍过程。后细看族谱,他们这支后裔原是南宋著名理学家张拭的后裔,张拭之父又是南宋抗金宰相张浚,张浚的祖父又是张载的长子张因。此族记载发源于陕西眉县横渠,湖广蕲州衍派,从前几次修谱的序言来看,属唐代【百忍堂】号;但从光绪以后改为抚州《张氏族谱》,谱序却撰有远祖皇帝第五子张辉,近祖宋代张载,以理学创办关中,至元代,张载九世孙张从善登进士,出任广东揭阳知县,升任抚州推官,在抚州发现抚州羊角洞天,金台玉台,三角景色优美无比,遂择地安居,并在居住屏墙上书《横渠一源》四个大字,生三子:杰、恭、本。遂渐家资富有,后来因家资累受牵扯,被贬陕西军役,后提升为抚州漕运,即管理造船水运和军粮的官员。到明天启辛酉年(1621),不幸司背绕宅失火,祠堂仅存一栋,到康熙甲寅(1674)草贼入境,抚州城遭兵变,仅有祠堂化为灰烬,后裔子孙四处逃窜,匿居乡村,从此家道衰落,大部以农为生。
抚州族系,有序有传,族规族戒和字派,但没有赞像,虽然严格按照五世一钻天记载,但却没有世系。他们先从横渠张载起源,然后到第五世孙张拭,再到张拭曾孙张从善迁至抚州,世系非常清晰,记载非常明确,但是大部分《张氏族谱》记载张拭是张载曾祖父张元之弟的后代。有待今后讨论。
2009年1月武汉南嘉张载后裔张声保(企业家),
携妻儿开车前往横渠和我见面,然后一起祭祖扫墓,5月7日又和修谱族人再来横渠故里谒拜先祖,口读祭文,并来我家查阅各地谱牒,2010年4月14日又独身一人再来我家,商谈成立研究会和召开全国张载后裔族谱研讨会以及族谱发放大会事宜,夜间住宿我家,为武汉和嘉鱼族系修谱、修祠三进三出横渠故里,实乃感人。
细读和考证武汉和南嘉族谱,从张载之祖父张复到张载的儿子张因与其他谱完全吻合。但从张载之子张因到绳武公事迹不详,再到万三公因宋末避乱,自关中迁至汉阳香庐山(今武汉市汉南区张家岭)到兴四公为元人,有四子、事迹不详。再查甲子年宗谱,即明朝宣德年应天府判奉直大夫、
原德公孙以善公的谱序写到兴四公四子详情:明朝洪武二年(1369)祖一公投奔武昌左卫军,祖八赘汉阳龚俊五家,子学博,惟祖二生原正、原高、原德、祖六生原才,
群徙嘉鱼牌州镇。共有五房详细记载。其他祖三、祖四、祖五、祖七族谱没有其名,未记述。
其它族系清楚,历历在目。现武汉汉阳香庐山、嘉鱼、洪湖三地已繁衍男丁六千余人。我在谱序中还看到清代嘉庆和道光年时,武汉嘉鱼族人两次来陕西关中横渠祭祖扫墓,并详细记载有当时张载祠和墓地的情形,
弥足珍贵。走时带上祖墓的墓土回武汉和嘉鱼分给族人,路过西安时专程到关中书院拜访任教的张家后裔,而且还写了《请修复横渠书院札》的折子。武汉谱共分金、木、水、火、土二十卷,族规族训,墓图传记和谱序都很完整,其堂号为【两铭堂】。清代祠堂有很大规模,两铭书院也在其中,两铭书院在四九年后被政府改为牌洲镇中心小学,目前嘉鱼牌洲族人正在筹划修建新的祠堂和书院。
2008年9月份江苏武进,张琪祥一行七人前来撗渠祠约我见面,并带有修葺好张载、张戬【二铭堂】和【百忍堂】族谱,我没有看族谱内容,而是先陪他们在祠堂进行祭祀,然后一起到墓地扫墓,完毕来我家进行了族谱交流。张琪祥是张载的弟弟张戬的三十代后裔,也是我第一次发现的张戬后裔,根据族谱查看,原来张戬的后裔南宋流落到苏州,元末明初,张戬后裔张逸盘由苏州避乱来到常州,最后迁居到武进横林镇梅里村。此谱创修于明嘉靖年间,迁常州后七世孙张龙皋记其原委撰《谱略》,万历间九世孙张惺斋重修,崇祯甲申年(1644)刊刻,总共三十三卷,清初又专章刊载《张氏家训》,嘉庆时刊载《祖训十条》、《嘉庆十戒》。到民国乙卯(1915)、丁亥(1947)两次续修。内容十分丰富,有当年上海市长吴铁成的题词:【张氏续修宗谱】六个大字,还有辛亥**元老参议院参议长陈立夫和当时的国学大师唐文浩先生亲笔作序。其资料实为可贵。
此谱严格按照五世一钻天修法续修,有赞像、题词、序言、墓图、记略、祠堂记、传记、家训族规一应俱全,这是我看到世系没有断代,最完整,内容最丰富的族谱。
看完这套族谱,张琪祥又给我看【二铭堂】张载后裔在武进城湾的族谱,武进张载九世孙张守章,是洪武三年(1370)由风翔奉召携带三个儿子迁徒来苏州武进,卜居成湾,原因是元末大战,更形凋敝,人烟稀少。洪武初,大将汤和驻常州屯田,请旨移民,张载九世孙张守章携三个儿子来武进,分居在城湾,范家庄、满徐沟,人丁兴旺。后又分迁到西湾、月城桥、横山桥、琪头村、西家跳、顾家巷、湖上吁、张家村等地。从此谱内容看,尊唐代张九龄为曲江之祖,张九皋为长安之祖,张载为凤翔眉县之祖,张守章为武进之祖。此谱由明嘉靖二年(1523)城弯六世孙张春令倡修,只存有世系一册续其支裔。到二零零八年第十次续修,基本上是三十年修谱一次。特别是发现了张载亲自撰写《横渠里著谱序》,从黄帝第五子张挥发明弓箭赐为张姓。他还上逆到清河系张良为远祖,再到南北朝范阳张华,再到唐初张公艺,再到唐中期张九龄、张九皋是近祖等。应该确认这是张载的亲笔大作。还有赞像、世系图、序言传记、墓图、祠堂记、字派、纪年对照表、当代张氏人物简介、续修族谱人员合影和重修祠堂风貌及照片。此谱系宣纸印刷,为我们研究张载后裔迁衍江南一代提供了历史依据。
看完此谱,接着又看常州武进上湾、石莲圩【百忍堂】族谱,这时张载28世孙张建忠(企业家)将谱呈给我看,看完之后我们一起讨论,原来此谱以唐初张公艺给唐高宗李治写了一百个忍字,才能治理好他这个九世同堂近千人之家的【百忍堂】,但一世祖却是张九龄、张九皋之曾祖父君政公。张载、张戬是关中眉县之祖。是张载九世孙张东欧从定海县迁居乌程县灵芝乡后圻,到张东欧九世孙张在本又从后圻卜宅迁居武进上湾和石莲圩,由于当时元末明初大战,人烟稀少,张氏先祖奉旨移民由浙江乌程县后圻迁来,老大仍留后圻,此谱一共创修和续修十次,也是三十年修一次,其谱严格按照五世一钻天,有题词、赞像、世系图、墓图、序言、撰记、祠堂记、族规家训,文字简练流畅,世系完整。
这个谱发现了张载亲笔写的行书书法,是张载当年登成都白兔楼的一首诗:“芳茶冠六清,溢味播九区,人生苟安东,兹土聊可娱”这首诗肯定是张载所作,但是用行书的书法有待继续考证。
2011年4月2日我和妻子应张戬三十代后裔张琪祥老先生之邀请,前往浙江宜兴参加张载之弟后裔修建的祠堂落成典礼,第二天便专程奔赴武进梅里参加张戬祠堂祭祀活动,在这里我遇见了扬州泰兴张载后裔张定夫妇,中午吃饭时我向他询问了扬州泰兴族系的发展,为何不叫【横渠堂】,【二铭堂】而叫【三凤堂】张定答道:那是明朝中期,从弘治到正德年间,我们张家出了三兄弟进士,即张羽,张翀,张羽惠,人称张氏三凤,张羽官至河南布政史,张翀官至广信府知府,张羽惠官至兵部侍郎,为此朝廷速建三风牌坊,以示表扬,张氏家族遂将家族堂号改为【三凤堂】。武进宜兴访问回来不久,我在电子信箱又收到了张定发给我的兴泰张氏族系的部分资料。
其中弘治十六年(1503)张氏家谱序记述到,张本真处士本河南人,横渠先生后裔,遭逢乱世随宋南渡,寓居扬州泰兴,子孙世为泰兴人,乡人称之曰“隆兴桥张氏”
。万历四十一年癸丑(1613)仲夏,本真公十一世裔孙张京元重修家谱序写到:今谱仅自建炎南渡始,始其居泰兴者,故以泰兴张称焉。泰兴谱创修于弘治癸亥年(1503)叔高祖张元素(医学家)稿而未刻,再修于万历甲申(1584)。道光五年(1825)本真公十七世孙张福谦在重修家谱序中写到:吾家自本真公于宋南渡时由开封徒泰,单传至五世后而为四大派、六世时为九大支,其源远流长,继继绳绳,迄今已二十余世,全族现男丁四五千,可谓泰兴之大族也。道光二十年(1840)解元郑经再修普序结束写道:‘夫不独亲且亲,不独子其子,此横渠西铭之说,今张氏系本横渠先生之后者,其必深体乾父坤母之意,以无愧乎西铭之说’从这些序言中,可以肯定他们是张载之后裔无疑,由于其他资料没有传给我,有待以后继续考证。
2011年5月的一天,一位声称他是张载后裔张日中二十七代孙,名叫张锦中的先生给我打来电话,说他家在湖北武穴市,过去为广济县,他在广东东莞工作,喜欢研究族谱,他手里有张日中族谱,并和我在电话里进行了约半小时交流,当晚便将族谱电子档发到我电子信箱,我随即又将整理好的资料用特快专递寄给他。此谱有赞像,历届修谱序、历届修谱人名单,传记、对联、诗词诗序、世系表、宗谱辩疑考,族规、祖训,家额,字辈,寿序,一应俱全。其纵谱分为源流列派世系,刊水张氏始迁世系,刊水张氏才户世系三部分。此谱是从皇帝第五子张挥是第一世,张载为一百一十三世,张日中为一百二十六世,世系表严格按五世一钻天记载。在张载之弟张戬栏目中张戬有一子张浚,张浚乃南宋绍兴时著名抗元宰相,张浚之子张拭,张拭乃南宋著名理学家和朱喜、陆九继齐名被称为东南三贤。此记载确实不实。在赞像中,第一赞像张良,第二赞像唐代张公艺,第三赞像张日中,第四赞像张日中夫人颜氏,但却没有近祖张载。为何没有张载赞像我们至今不得而知。另外世谱有序十三篇,张日中战死沙场,其子张文通举家避兵乱徒迁黄州府广济县(今武穴市),张文通生七子,长子张纪,生子万四,朝奉郎,次子张綝(1264—1325),生一子名万二,三子张经(1266—1321),生子万一,四子维(1269—1342),五子绣(1272—1331),生子万三,六子约(1275—1330),七子绪(1278—1344),生子万五,卷首谱序中是正统七年(1442)由陕西布政右参议陈安(福建新建人)所作。其中写道:宋末时文通自江西南城移徒于广济县仓头埠,至四世孙万二公由仓头埠迁居盘唐,六世孙才(字志六)公由盘唐移居武穴塘东(也就是现在的住所),世有其家,户名张才,后裔建祠堂,命名【惟孝堂】。刊水张氏只是文通公后裔其中一支。
在宗谱叙辩疑中写道:我世祖子盈公初成谱碟,推日中公为始祖,而溯源于横渠先生,再源于子房公,宋南城之世派也,夫汉之子房,宋之横渠,千二百年,传三十六世……。而《纲鉴》载之浙西干帅张日明,横渠先生七世孙,兴化军通判张日中横渠先生十三世孙。经再三考证,张日明,张日中为亲兄弟,都应是横渠七世孙。其次还有好多朝廷的册封,和宋节义臣二十一人的转录;“张日中为救文天祥受创阵亡,成仁取义,实源于横渠志道精忠,故仿春秋之义,特笔书之国史家乘,用意深远”。
2011年6月2日我接到海南张家锭电话,言说他是张载三十代孙,现已从海南机场飞到西安咸阳机场,估计两小时后可到祖祠横渠镇见面。因我们提前有过电话联系,我便提前到横渠祠堂等候,约一小时后,他们四人乘出租车到达,下车后我们做了互相介绍,张家定便拿出他们的族谱说到:我们今天来是寻根问祖,请我笑纳,我接过族谱大概浏览了几分钟,把他交给门房窦老师说,你现在先看吧,我陪族人先去祭祖,他们四人便立即穿上寻根问祖的衣服和帽子,由我陪同他们四人进了大殿,向横渠张载公像做了简单介绍,然后说,现在海南族人张家锭是您三十代后孙,代表海南两千余族人给您说话。谁知教师出身,现已70岁的张家锭却哭了出来,一句话也说不出来,我见此状便说道,那就给先祖先行礼吧!我话一落地,他们四人便齐跪于地,又叩头又哭泣,礼毕后,我陪他们参观了院内碑廊、陈列室以及院内建筑后又一起合影,并打算去墓地扫墓,他们便拿出200元交给司机让去大街买点祭品和花篮,在墓地我们又是点蜡烛,又是上香上贡品、然后口述祭文照相留念。扫墓结束后我陪他们和我们张家四个人一起去吃饭。吃饭时我们才讨论查看谱序、照片、世系图等。海南谱非常简单,有旧谱引、琼之派目、两个赞像。一个是黄帝第五子张姓始祖张挥,第二个像便是宋代哲学家近祖张载,可是没有传记、族规家训,只有陵水县张氏支谱须知。旧谱引是明嘉靖四十年(1561)孟春张载十八世孙张允弼撰,内容比较真实。旧谱引写到:张讳载公则余十八世孙,后家于闽之莆田县谭头村,后有居于粤东之合浦县白沙场,至国朝洪武十二年(1379),我七世祖张讳绕全公谐族咬全公以千户戌琼,济沧桑之变,随天宁寺度居焉,继而置迁之陵村因之就家焉。
这段迁居过程是真实的,但明朝末期十八世共分六支世系,即大房振兴,二房振弼,三房振卿,四方振德,五房振彪,六房振昌。所以我看到的只是文昌、定安、陵水三县族人的其中一个支谱。其它两族支谱未有看到,我想以后会看到的!我期盼着全国还没来眉县的载公之后裔有一天会来横渠故里祭祖扫墓,我会圆全国各地【横渠堂】、【两铭堂】、【二铭堂】、【百忍堂】、【三凤堂】、【惟孝堂】的载公后裔们的梦。
一、
十大族谱之比较
从2001年开始至今,在这十年中我陆续收到【横渠堂】、
【两铭堂】、《张横渠家谱》等十大谱牒,大多是为修谱或续谱来横渠故里祭祖扫墓找我联系,有的是修完谱在网上看到横渠祠堂和墓地主动和我联系的。还有的是在网上看到我的电话和我的电子信箱。这十大族谱其中九大族谱都在南方,只有洛阳谱在北方,故称南方十大族谱。
在这十大族谱中,如江苏武进梅里张戬后裔的【二铭堂】和江西抚州张氏族谱,武汉香炉山和嘉鱼【两铭堂】;扬州泰兴【三凤堂】;湖北武穴【惟孝堂】都属谱系庞大,都在二三十卷以上,而且族人众多,男女丁都在万人以上。象江西抚州张氏族谱,清代以前是一个总谱,但到了现在,因族人太多(约有两万人)分布在一市三县,已出现其他几房分派修谱,而我看到的仅仅是一个分谱,我在序言中看到:2008年为了统一修谱,多次做各房工作,始终没有达成协议,最后还是各房分修,这种如实的记录修谱过程,本身是给族谱增加了真实的价值。另外从抚州这支分谱看,内容丰富、族人众多,这族人北宋先祖是张载公,而到了南宋他们是张拭的后代,而张拭的堂号是【新儒堂】,其他族谱从未记录张拭是张载的后裔,为我们研究张拭和张载之间的关系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武汉南嘉族谱。也有男女丁一万余人,二十余卷,主要分布在两市两县,自宋末万三公到现在700余年一谱相承, 族人
虽四处迁徙但没有哪一房提出分支修谱, 至始以牌洲镇为
家族核心,
可见历朝历代的族长德高望众。在明朝洪武二年(1369),以前的世系不清,由于战乱未修族谱,这是一直由口传而造成。这次修谱进行了大量的考证,将世系梳理清楚。但在清朝道光和光绪时的两次修谱记录中,均有来陕西关中横渠祭祖扫墓的记录,并在墓地走时带上祖土回家,到西安还专门去关中书院拜访张家后裔某某交谈,走时还呈上《请修复横渠书院札》帖子,一是说明当时武汉南嘉和横渠还有联系。二是说武汉南嘉的两铭书院规模肯定大于横渠书院。另外武汉南嘉【两铭堂】族谱中『万三公』在其它支系族谱里多次出现,但我看到湖北武穴(广济县)张日中【惟孝堂】的族谱经常出现万一,万二公的名字,便马上和武汉南嘉【两铭堂】的万三公对照考证,一是元代都以数字代替名字,二是推断年代是否都在元代,经再三对照年代推断,他们很有可能是兄弟关系。而张日中【惟孝堂】族谱中也出现过一个万三公,却是明末时期。有待我们以后继续考证。可是张日中【惟孝堂】中却出现错记张日中和张载公的世系关系。刊水张氏宗谱将张日中载至张戬世系,书张浚为张戬之子。原谱书“据史浚系戬子”其实是错误的,因宋末元初战乱,谱碟损毁,加之古代信息闭塞,交通不便,造成错误。现本年(2011)修谱中已对世系进行修正。但是,他们在1990年最后一次修谱中真实记录了1938年日本军对他们下港湾七百多户村民进行屠杀,其中杀害张氏后裔三百余人,他们是这样记载的:1938年吾族承受了一次空前未有的灾难,惨遭日寇侵华战争的铁蹄践踏,日寇无恶不作,烧杀略抢,血洗全湾七百多户,庐舍烧成一片废墟,我族三百余人惨遭杀害,其状况目不忍睹,天地心寒,成为三八年“九•一五下港血案”,闻名鄂省,此深仇大恨,将世代铭刻我才户子孙心中。这样的记载即真实又愤慨,又让人难以忘记,应该推广。
另外,武进梅里【二铭堂】是张戬的后代,其族系约五六千人,这是十年来发现的第一个张戬后裔,其谱赞像、提词、序言、世系、祠堂记一应俱全,文字简练,笔法流畅,宣纸印刷,属于当地名门望族的修谱,要不然,当年上海市长吴铁成为何提词,参议院院长著名学者陈立夫亲笔写序,还有当年张载的《横渠里著谱序》确是难能可贵的资料。但在他们的世系中,没有记载张元的儿子张复,即张载的祖父,是何原因,不得而知,凭几次修谱人的文化素质在其它谱中均属一流水平。
武进成湾【二铭堂】是张载的九世孙张守章,是明朝初年奉召从陕西凤翔眉县迁到武进成湾。为何原因迁来没有详解,只说奉旨迁徒,但谱序上多次写到元末大战、常州武进一带已是人烟稀少,但明朝的移民政策是把南方人往北方迁居,而他们是从西北的眉县迁到常州武进一带肯定是有原因的。是不是当时苏州无锡一带都有张载、张戬的后裔,是否趁这次移民互有联系,然后正当迁来,但这只是推测,没有资料考证。但可以研究这次迁徒的内容。还有在这个族谱中有张载年青时在成都白兔楼书写的品茶诗,此书法是我第一次看到,其诗属真实,其书法是别人摹写,此诗用行书而写“芳茶冠六清,溢味播九区”这个区字繁写是“区”而书写者用这个简体“区”字。另外宋代行书没有这样流畅,况且张载又不擅长书法,故我认为这是摹写本。但他必定为研究张载诗词书法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还有扬州泰兴族系,其族系庞大,族人众多,但在明清时期朝廷有很多人为官,其中明朝中期20年内连中三人为进士,朝廷速建【三凤堂】牌楼,随即族谱堂号改为【三凤堂】,这和湖北武穴张日中的【惟孝堂】同属一类。但泰兴【三凤堂】至今没搞清楚宋末张本真到横渠张载为几代后裔,由于泰兴张定传给我资料较少,至今没有看到赞像、祠堂记、传记、世系图、墓图。但我估计泰兴族系属名门望族,绝对不比其它族系差,有待今后继续考证。以上论证的是比较庞大的六大族系族谱。
那么还有洛阳伊川、无锡家谱,上海青浦和海南文昌的支谱,这四个家谱支谱属上海青浦和无锡家谱内容丰富,资料详细。象青浦支谱中,没有按五世一钻天记载,但资料非常详细,张载公的夫人郭氏,封寿昌县君,追封华阴郡太君,生于宋天圣二年(1024),殁于元符六年(1103),七十有九。张载的儿子张因与范仲淹的儿子范纯仁友好,出任古城令,以儿子时俭殉金难,赠中书舍人,绍兴年有以曾孙德成殁于王室加赠司徒,张因生宋治平四年(1067)丁未月,卒于大观四年(1100),四十有四。这种非常详细的记载,其它较大的族谱也是非常少见的。特别在记录张日中,张日明兄弟中更加详细,日中公景炎丙子年(实际是德佑二年1276年)会文信国勤王,丁丑年(1277)空坑战死,奉召赠建昌军节度使,议忠节崇祀专祠,并写有平江论行世,生嘉定二年已巳月(1209)卒景炎二年丁丑年(1277)六十有九。兄讳日明字启东,官至刑部尚书,权同知枢秘院,晋封永嘉郡开国公,卒后赠太史中书令,进爵魏国公,享年六十有二,溢忠靖崇祀专祠,按启东公(张日明)裔在陕西凤翔府眉县裘翰林院五经博士,其余支系散处山西、苏州等处,这样的记载从未见过,还有张日中之子张洛度宗癸酉年(1273)册为福王附马,理宗皇帝侄女,度宗皇帝的亲妹妹,张洛见其父亲,为救勤王文天祥空坑兴国县,随即将衣寇整理,葬父于吴县之华山便弃官削发,终身不仕,著敬忠录一卷,隐华别集八卷,生保佑二年(1255)卒于元统元年(1333)七十有九,夫人度宗皇帝之妹妹,见其丈夫出家,国破家亡便跳井身亡,年二十五。确实是难得之资料,连湖北武穴张日中【惟孝堂】也没有这么详细的记载。
还有无锡张氏支谱,世系没有中断,从横渠载公到现在的三十一代连接清楚,一目了然。无锡张载公祠(张明公祠)建于道光无锡东城门里,从张载公的儿子张因到十一世孙张孟融和十八世孙张君锡共十二个裔孙分别配享东西两堂,东西各六位子孙。这是其它族系从未有过。有祠堂的族系值得推广。其它洛阳伊川家谱和海南文昌张氏家谱,只有谱系连接、序言、传记、世系、赞像也很简单,证明确属横渠张载之后裔无疑,有待今后在续谱中需要增加新的内容和记事中有待改进。
二、
十大族谱的历史价值
南方这十大族谱、家谱无论是历史价值还是现代价值比上次我写的《横渠五大族谱》价值大得多,深的多,全的多,远的多。比如:上海清浦张氏支谱对家族女丁的记载是前所未有,给人的感觉是处在一种男女平等的社会中,在记录族系中的事件。一个族谱的含金量:一是不可抄来抄去,二是贵在记录真实事件,不遗漏,不扩大。那么女性在当今社会中真正是男女平等。社会的每个角落都有女性的作为,所以现在修谱不记录女性是一个失败的族谱,至少是一个不完整的族谱。扬州泰兴谱的特点在族谱序中多次出现六大房、九大支,建议分修族谱的事件,这是难能可贵的。据张定口述在道光以后,六大房已逐步发生内乱,为争【三凤堂】掌门人多次发生争执,是长房还是五房迁居于镇江,在修谱中没有记录,认为这是族系内的丑事。笔者认为大部分责任是那个封建社会造成的。
武进梅里【二铭堂】是一部上乘族谱,其中有一事件至今没有弄清,这支族人是张戬的后裔,由故苏州迁往武进梅里,从苏州到武进不到二百里且均属一个地区,为何还要奉旨迁徒。另外,张载的诗词书法在其族谱和张载九世孙张守章奉旨迁居武进东湾是张日明、张霆的后裔,由浙江乌程县迁到武进东湾石莲圩,都有张载诗词书法。据我考证应该是互相在这次修谱中抄来抄去,张载《横渠里著谱序》其资料非常真实,也是抄来抄去,那么抄来抄去是正确的;但在这个抄的过程中,应注意抄于哪个谱,不然张载公亲笔写的《横渠里著谱序》会变得不真实。另有在河南信阳的新县也有张戬后裔,我是经过《宝鸡日报》社一位记者牵头和认识,在电话里我把他介绍给武进梅里张戬三十代孙张琪祥,只有这两个谱经过核实才能得出结论。
关于湖北武穴张日中后裔的【惟孝堂】族谱,记录南宋宰相张浚是张戬的儿子,确是考证不清,凭“据史浚系戬子”上谱。张日明、张日中是亲兄弟,张日明是张载公第七世孙,张日中是第十三世孙,由于这是宋史二十节义臣和《纲鉴》中所载。明明知道这是笔下之错却未有纠正,只在宗谱叙中写了《宗谱叙辨疑》一文。在赞像中有百忍堂,张公艺之赞像,却没有横渠张载公赞像,这是族谱中应该有的却没有,可有可无者却有。这样也会失去族谱的真实性。但在这个族谱中唯有“敕封令”记录非常详细而且真实。还有在1990年修谱中将1938年日寇对其族人进行大屠杀之下港湾事件,收录进去是非常有价值的。
海南张氏家谱,洛阳伊川张氏家谱虽然简单,但他给人以真实的感觉,不是抄来抄去,特别是无锡张氏家谱,即真实又有创新,值得修家谱的族人借鉴。
武汉南嘉谱人多而谱大,却没有各房提出分修。谱序中多次提到在道光,光绪年间就有来关中横渠祭祖扫墓这种真实的记载,给人以亲切感、血脉感、牵连感,确实难得。但在2009年修普中却没有将女丁记录进去,这是一件非常遗憾之事。另有解放后南嘉族人中有好几个族人土改时被镇压而没有记录,这对死者来说是非常不公正的。在族谱中我们不记录他们的死亡过程,那么死者在若干年后还是不安心的。我经常在各个修谱会上讲到:修谱必须真实记载,我们记录的是事件,不讨论对与错,特别是男女平等上一定要将我们族人的女丁写进去,还有在信仰上不要回避,如信仰天主教,基督教,出家人,男到女家等,一定要如实记载。否则会降低族谱含金量和真实感。这是修族谱的基本标准。
三、结束语
笔者在这十年,陆续发现南方十大族谱和家谱,其历史价值,和对以后横渠族系修谱续谱,起到积极的参考作用。所以笔者认为修谱续谱是一次家族历史回顾,是一次人口普查,是一次家族史的总结。对家族文化的传承也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要解决这个人生哲学话题最好的办法就是看族谱,了解家史族史。连这个你都不愿意的话,你就没有资格去研究中国史,地方史。我希望我的这些资料和文章发表后会引起我们张载后裔的注意。了解家史和族史是我们每个人最起码良知。
另外,还有四川广元,江苏连云港,两个族系没有对外发表,一是四川广元谱2001年已修成,但错误甚多,考证不全,世系不清。引起了好多修谱专家的质疑,纷纷建议广元谱应该重修。故笔者没有发表。二是连云港族系一万余人,族系庞大,张载31代孙张永才寄的资料也很珍贵,要求我暂不要对外刊登。等考证清楚后再发表,所以连云港族系只字未提。
在这个结束语的最后,我希望福建族系,湖南,广东、广西族系的张载后裔们,如有时间一定来陕西关中横渠祭祖扫墓;续谱为盼。因为其他省份的族人都来祭过祖扫过墓续过谱,这就是我结束语的希望。
陕西横渠故里宗亲会会长:张世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