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江南丹徒张氏是以张玉书拜相而驰名的。据《京江张氏家乘》记载,丹徒张氏是清河张氏播迁到中州(河南新安)的衍派之后裔。元朝末年,张四一为避战乱,又由中州徙居京口(即丹徒),是为丹徒张氏之始迁祖。《京江张氏家乘》以张四一为一世祖。十一传,至康熙时内阁大学士张玉书,始成为江南张氏望族。其世系有如下表:
张四一虽徙居丹徒,但谢世后仍归葬中州原籍,其子善甫,始完全定籍丹徒。张善甫生有三子:长子名敬,字仲实;次子名德,字仲敬;三子名异,字仲。张德(公元年)于明建文元年(公元年),以荐举召试礼部,授右军都督府断事。同年上《治安五策》,陈述守祖训、谨用度、安宗藩、兴教化、治戍兵之策。不久又奉命出使宁夏视察边务,绘制三边之地战略地形图,并条陈在险要之地加强防务,乃是阻止鞑靼部入犯的良策。他的疏奏被称为识时务之言。不久改任户科源士。
建文元年七月,燕王朱棣起兵,史称“靖难之役”。建文二年(公元年)五月,燕军攻济南受挫,班师北还,进行整休。同年十月,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攻克沧州,绕过德州,经冠县直达东平。建文帝亦调兵遣将,驰援山东,与燕军决战于东昌。张德奉建文帝之命,以户科源士身份赴东昌前线慰问军队。他到前线后,不仅以“大仁大义”、“尽忠尽义”为口号,宣传官兵,鼓舞士气,要他们与燕军决一死战。而且身先士卒,率领士兵冲锋陷阵,勇往直前,直至被燕军所执。燕王朱棣得知张德是建文帝派来的犒军使臣后,欲劝他归降。他却大骂燕王,并振臂指责说:“你有何颜面见高皇帝于地下!”燕王大怒,下令砍断他的臂膀。又问他归降还是不归降,张德坚定地回答:“我只知有建文,不知有燕王。砍头可以,投降办不到。”遂被燕军杀害,时年岁。建文帝得知张德忠于皇室不屈而死的消息后,诏令朝议赠其谥号并加官晋级,但因燕军已攻克金陵,此议未行。建文四年燕王朱棣即皇帝位,是为明成祖,年号永乐。永乐时大肆杀戮建文功臣,并株连其族属。张德因死于战场,未被列入名单,张家才幸免于难。直到万历年间张入仕为官,丹徒张氏始趋复兴。到了清初,张九征搜集其先辈的事迹时,张德忠于皇室的悲壮业绩,才写入传略,公诸于世。
张(公元年),字汝宪,号绍南。以赈济灾民,闻名乡里。万历十七年(公元年)。江南大灾,他出粟赈济灾民,并购置药品为灾民治病,筹措棉絮,供灾民御寒。还多次动员当地富裕之家,赈济灾民。因赈灾事绩突出,朝廷授他布政使司经历。后以曾孙玉书秩,诰赠光禄大夫、文华殿大学士兼户部尚书。
张九征(公元年),字公选,号湘晓。自幼刻苦自励,专意攻读。清顺治二年(公元年)乙酉科第一名举人。顺治四年丁亥科进士。历官行人司行人、吏部文选司主事、考功验封司员外郎、文选司郎中、河南提学金事。他在河南负责学政时,治理有方,成绩卓著,朝廷考绩,名列第一。正值破格重用时,他却因病辞职归家。他康复后,又在家乡办了一所育婴堂,专门收养弃儿和孤儿。他还创办了专收族中贫寒子弟读书的学堂。所有费用都靠自己的积蓄开支。因丹徒濒江,来往舟船常有覆舟之患,他便购置了救生船,专供拯救溺水者使用。总之,他以扶危济困为己任,故在家乡声望极高。他知识渊博,精于史学,搜集了许多珍贵史料,著作颇丰。《京江张氏家乘》的初稿即出自其手。他有六个儿子,四个女儿。诸子都各有建树,诸女均嫁配名门望族。他去世时,九个孙子和五个孙女都已长大成人,可以说他已看到了张氏家族的兴旺发达。
张玉书(公元年),字素存,又称京江。顺治十四年(公元年)丁酉科举人,十八年辛丑科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开始踏入仕途。后授编修,充任日讲起居注官,接受康熙帝的询问。因其所答为帝赞赏,遂加詹事衔。康熙二十年(公元年),擢内阁学士,充经筵讲官。次年二月平定吴三桂叛乱后,康熙帝前往盛京祭陵,张玉书奉命随侍。不久升任礼部侍郎兼翰林院掌院学士。二十三年,其父张九征谢世,奔丧回原籍服孝,康熙派内阁学士王鸿绪至邸赐奠。服孝满,擢任刑部尚书。其时,河道总督靳辅主持的治理黄河工程被人弹劾,并说靳辅与明珠结党营私,私分河银。康熙帝责成张玉书调查此事。他深入下层,多方取证核实,秉公陈奏,终于使靳辅治河功过得以澄清。接着,康熙帝又责成他调查杭州驻防清兵扰民一案,经他核实取证,处理了无中生有、捏造事实的有关人员。后来,康熙帝巡视江苏丹阳,当地官民请求治河并提出了具体方案。康熙帝又责成张玉书与河道总督共同审核。他们亲临现场,逐项落实。康熙帝十分满意,认为张玉书有才,遂于二十九年授他为文华殿大学士兼户部尚书,成为当朝宰相。三十五年,康熙帝亲征噶尔丹,张玉书随驾亲征,参与帷幄。在他的参与下,康熙帝采取以逸待劳、诱敌深入的战术,以最小的代价取得了平息叛乱的决定性胜利。班师后,朝廷举行了盛大的庆功典礼,张玉书率领百官上贺。次年,奉命充任编修《平定朔漠方略》总裁官,主持记述他曾亲自参与的平定噶尔丹叛乱的始末。三十七年七月,张玉书之母染病,他回家探视,康熙帝手书《金刚经》五部以赠其母,并赐御食鹿尾。及谢世,帝又复遣官赐祭,并御书“松荫堂”匾额。这是丹徒张氏家族从来没有过的宠誉。次年,康熙帝南巡,玉书迎谒,赏赐甚多。三十九年,玉书服孝未满便奉召至京,以文华殿大学士兼户部尚书加三级入阁视事。四十年,随康熙帝南巡,驻跸江宁府(今南京),奉命召试士子,为阅卷官,这次录取了钱荣世等人。他随康熙乘舟到达高资港时,玉书奏报康熙说,前面离镇江不远即臣之庐舍所在。康熙遂留驻行在,赐玉书“恭俭为德”匾,又赐楹联一幅,御书《金山月夜》诗一幅以及多种衣物。康熙虽未到丹徒张玉书家,但这么珍贵的赏赐也给丹徒张氏带来了莫大的荣耀。四十六年,河道总督张鹏翮请开溜淮套河,玉书随帝南巡对该工程亲自进行考察康熙帝看到计划开凿的河道上老百姓的坟墓极多,遂责备其所开河道不当。张玉书实地考察后认为,采用明朝人白英提出的引汶水南北分流的办法,要比新开溜淮套好得多,并陈述其优点,受到康熙的赞赏。其后,又与康熙帝一起议定,疏通旧道,使其畅通。这样,既节省开支,又方便商民。四十九年,张玉书以病乞休,康熙帝温旨慰留。五十年五月,随侍康熙帝巡幸热河,病复发。康熙立即派御医治疗,医治无效,逝世于热河。终年岁。康熙帝十分惋惜,诏令内务府监制棺椁,沿途拔夫护送回京。又命大学士温达会同翰林院官员、内务府总管前往吊唁,又遣皇三子诚亲王奠茶,赐带金千两以为丧葬之用。康熙帝还亲书挽联挽诗和碑文,加赠太子太保衔,谥文贞。特允玉书弟恕可离职迎丧,又遣行人护送归里。其规模之大、规格之高,是有清一代大臣谢世后未曾有过的。这是丹徒张氏为世人所景仰和羡慕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张玉书从顺治十八年(公元年)考中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算起,至康熙五十年(公元年)卒于相位,居官整整年。从康熙二十九年(公元年)升文华殿大学士兼户部尚书成为当朝宰相(康熙时以内阁大学士为宰相)算起,到随侍康熙卒于热河,整整年。值得注意的是张玉书的仕途是一帆风顺、畅通无阻的。这首先是由于他知识渊博,慎谨廉洁,效忠皇室,万无一失,远避权势,门无杂宾;当然同康熙帝对他的高度信任以及某些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也是分不开的。康熙帝为追念他的旧劳,特擢其子编修逸少为侍读学士。张玉书长子逸少(公元年),字天门,号青山,康熙三十三年(公元年)甲戌科进士,授庶吉士。改授山西潞州府壶关知县,特旨诏授翰林院编修。其父谢世后,特擢侍读学士提督顺天学政。以子张迪秩,诰赠朝议大夫。玉书次子思默
(公元年),字处冲,号容斋。康熙三十五年(公元年)丙子科举人,考取内阁中书。英年早逝,终年岁。从张九征、张玉书到张逸少,祖孙三代全都是进士,加上玉书兄弟的三进士,就是六个,可以说是“进士之家”。张玉书官至宰相,尽管其时相权受到种种制约和限制,但他作为康熙帝的助手,为国家的统一和兴盛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再加上他随侍热河,以身殉职,身价倍增,致使丹徒张氏成为扬名天下的望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