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朱子死后殊荣
(2022-03-31 13:43:51)
标签:
转载 |
嘉定元年(1208年)十月,皇帝下诏赐予朱熹“遗表恩泽”,赐谥朱熹号曰“文”,从此世人尊为“朱文公”。
嘉定三年(1210年)五月,赠中散大夫、宝谟阁直学士,以明堂恩加通议大夫。国子司业刘爚(朱熹弟子)奏乞开伪学禁。
宝庆三年(1227年),时朱熹三子朱在为工部侍郎,在入对时“言人主学问之要”,宋理宗皇帝说:“先卿《中庸序言》之甚详,朕读之不忍释手,恨不与之同时。”认为《四书集注》起到“发挥圣贤之蕴,羽翼斯文,有补治道”的作用,朱熹被加赠太师,追封信国公。
绍定三年(1230年)九月,改封朱熹为“徽国公”。
淳祐元年(1241年)正月,宋理宗下诏学宫将朱熹从祀孔庙,朱熹取得与周敦颐、张载、二程(程颐、程颢)并列的五大道统圣人的地位。
淳祐四年(1244年),诏下改沧洲精舍为“考亭书院”,并赐御书额。
淳祐六年(1246年),为徽州“紫阳书院”赐御书额。
咸淳元年(1264年)九月,度宗命执宰访朱熹后人贤能者录用。
咸淳五年(1269年)宋度宗下诏赐婺源朱氏故居名“文公阙里”,同孔子阙里并而为二。
元至元元年(1335年),元顺帝下诏兴建“徽国文公之庙”,从此朱熹与孔子一样也受到统治者的奉祀。
元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十二月,顺帝下诏追谥朱熹父亲朱松为“献靖公”。
元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二月,改封朱熹为“齐国公”,遣京学以上礼少牢(少牢:只有羊、豕,没有牛)致祭。
明太祖洪武三年(1370年)五月,定天下以《四书五经》诏从朱熹传注。
明永乐十三年(1415年),由明成祖作“御序”的《四书五经大全》颁行天下,有明二百年来被尊为取士之制。
正统元年(1436年),钦颁先贤朱熹之嫡派子孙免差役,以示对先贤的敬重。正统三年,礼部、户部批复地方府县,先贤朱文公子孙参照孔子子孙全户优免粮银税赋。
景泰六年(1455年),明景帝诏建安朱熹后裔世袭翰林 院五经博士。此后,自朱熹第七世孙朱梴开始,均享受世袭五经博士衔,奉命祭祀朱子。景泰七年,礼部勘合春秋仲月上戊日(即每季第二个月的第一个戊日)两祭朱子,钦降建安祠祭祝文,朱子门人黄榦、蔡沈、刘鑰、真德秀配祀。
宪宗成化十八年(1482年),准歙县紫阳书院有司致祭。
弘治四年(1491年),准尤溪县每年九月十五日文公诞辰于南溪书院特祭。
弘治十五年,准婺源县修祠致祭。
嘉靖元年(1522年),明世宗又诏婺源朱熹后裔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两地世袭一直延续到清未。
崇祯十五年(1643)诏称“先儒朱子”(后改称“先贤”),列于汉唐诸儒之上。
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康熙皇帝诏升“先贤朱子于十哲之次”,朱熹的牌位从孔庙东廊进入了大成殿,接着康熙又命李光地等编《朱子全书》颁行全国,康熙亲自作序,称朱熹“集大成而绪千百年绝传之学,开愚蒙而立亿万世一定之规”,把朱熹奉为无以复加的地步。清康熙知县刘宗枢称尤溪为“南州阙里”;
清乾隆九年(1745年)开始,每岁祭祀,皇帝钦颁祭文、祭品。清道光十一年谒选吏部、掣闽之大田、权尤溪县事章复旦,在《复修尤溪县志·序》称尤溪为“闽中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