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志中《张浚:勇敢忠直,忧国忧民》
——据杭州《下城区古代清官故事》
张浚(1097-1164),字德远,汉族,四川人,南宋名相和抗金统帅。徽宗政和八年(1118)进士,调山南府士曹参军。高宗建炎、绍兴间,历枢密院编修官,侍御史,知枢密院事,川陕宣抚处置使,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知枢密院事都督诸路军马。在抗金的事业中都曾立下大功,名垂千古、流芳百世。张浚年少丧父,由母亲含辛茹苦把他培养成人,后来他进了太学读书,由于品行端正,为人友善,学业勤奋,深得老师信任。
靖康初年(1126-1127),张浚考中进士任太常簿。当时金兵南下,掳掠了钦、徽二帝。张浚急忙赶往南京,投奔康王赵构,被拜为枢密院编修官、殿中侍御史等官职。建炎三年(1129),宋高宗在临安(今浙江杭州)被将领苗傅、刘正彦所废。张浚组织文臣吕颐浩、武将张俊、韩世忠、刘光世等破苗傅、刘正彦,使宋高宗复位,被任知枢密院事。后又任检校少保,定国军节度使,就担任武职,在关陕一带防御金兵南侵。他在潼关、函谷关一带积极操练军马,准备粮草,准备与金兵决一死战。他善于用人,任足智多谋的刘子羽为上等宾客,为他出谋划策;任命理财高手赵开善为转运使,为他理财当后勤部长;提拔年轻有为的吴玠为大将守卫军事要地凤翔,屡战屡胜,归附的青年人越来越多,军力也越来越强大。绍兴三年(1133),金兵南侵,张浚率吴玠等众将领迎战,宋军出其不意,发起进攻,金兵败逃,大获全胜,这是三年积极备战的结果。绍兴五年(1135),张浚被皇帝任命为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知枢密院事,也就是担任了全国最高军事长官,负责指挥各路军队,他与左仆射赵鼎一起辅助皇上。他指挥岳飞屯军荆州、襄阳(今武汉一带),准备恢复中原失地。自己则冒着盛夏酷热赶到扬州前线准备北伐。同时又用招抚办法,招降了洞庭湖钟相、杨幺农民起义军20万人,使抗金力量大增。可惜的是宋高宗赵构并不想真正收复失地,召回张浚镇守京城,张浚不甘心失去此次北伐良机,奏上《中兴备览》四十一篇,皇上嘉奖,但不北伐。当时秦桧素来憎恨张浚,常在皇帝面前说张浚的坏话,高宗又害怕抗金会影响他的皇权,于是贬张浚出京城在地方上任小官达20年之久。秦桧又串通了一些小人欲谋害张浚,幸巧秦桧死了,张浚才免遭一难。张浚担任高官多年,从不居功自傲,反而是官做得越大反而越谦虚。他每到一处,就要走遍边防营垒,观察山川地势,经常和将士们一起在寒冬酷暑值勤站岗,虚心向前方将士学习布阵抗金的经验。他素来反对南宋偏安临安(杭州),一再倡导把首都建在靠近前线的建康(南京)。他与赵鼎在执政期间提拔了不少良臣忠将,像名相虞允文,清官王十朋、汪应辰、刘珙,抗金大将吴玠、吴璘、岳飞、韩世忠、刘锜等。他知人善任,为国家培养了不少栋梁之才。张浚听从母训,勇敢忠直,像父亲一样“宁肯进谏死于斧钺之下,也不能违心对不起国家。”
相传张浚得罪了秦桧以后,被贬到湖南零陵,随身只带了几箱子旧物。桧党诬告说那里面都是张浚和蜀地旧部往来策划谋反的书信,还以为抄家缴来至少可以在其中发现一些不利于张浚的私物。宋高宗派人去抄来,在朝堂上打开却只看到一些书籍,虽然也有书信,但里面都是忧国爱君的话。此外就是破旧衣服,宋高宗大出意外,非常感动,并说没想到张浚竟然如此一贫如洗。于是派使者追赶,前去送他一些赏金。桧党又对外宣称说是去赐张浚死,指望他会自杀或者反叛。消息传到零陵,张浚的左右都痛哭流涕。张浚说:“我的罪过固然当死,如果象外面传的那样,死了来向国家谢罪也没什么,你们为什么要哭呢?”张浚又问使者是谁,说是殿帅杨存中(即杨沂中)的儿子。张浚说:“我不须死了,存中是我的故部。如果朝廷要赐我死,必然另派他人。”不久使者到了,宣读了皇帝的圣旨,张浚还到得三百两赏金。
隆兴二年八月张浚病卒,举行国葬,赠太保,后加赠太师。乾道五年(1169)谥忠献。其故居位于湖南永州市零陵区,门前有张浚亲手开凿的“紫岩仙井”,至今仍然在供附近百姓取水饮用、浇灌。在张浚故乡绵竹中学建有张浚塑像和岳飞所写《送紫岩张先生北伐》诗,建有纪念馆,永作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