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栻,是岳麓书院史、湘学史上一位极其重要的人物。
(2022-03-18 16:51:11)
张栻、岳麓书院与湘学学统 朱汉民
“一代学者宗师”的张栻,是岳麓书院史、湘学史上一位极其重要的人物。他主持的南宋岳麓书院,成为影响全国的学术重镇,他进一步拓展了湖湘学派与湘学学统,深刻影响了湘学史的发展。
一 张栻及其著述 张栻(公元 1133~1180 年)
,字敬夫,又字乐斋,号南轩,汉州锦竹人。其父张浚为抗金名将,于宋高宗、孝宗两朝供职,官至丞相。 张栻自幼随父乔居外地。绍兴十一年(公元
1141 年)张浚乞祠寓居长沙,张栻侍居。绍兴十六年,又随父寓居连州。是年宋高宗尝问张浚: “卿儿想甚长成?”浚答道:
“臣子栻年十四,脱然可与语圣人之道。 ”绍兴十七年(公元 1147 年)15 岁时,王大宝知连州,张栻从之问学。绍兴二十年(公元
1150 年) ,随侍父亲至永州。绍兴三十一年(公元 1161
年)春,诏张浚湖南路任,张栻遂与其父归长沙。是年,张栻禀父命,从学胡宏,得河南二程之学。次年,张栻随父在都督府任参佐,他“内赞密谋,外参庶务,其所综画,幕府诸人皆自以为不及也。
”隆兴二年(公元 1164
年)八月张浚逝世,归葬潭州,张栻护父灵回长沙。乾道元年,湖南安抚使刘珙修复岳麓书院,次年成,请张栻作记并主教其中。乾道五年经刘珙推荐,除知抚州,未及上任改知严州(今属浙江)
。乾道六年召为吏部侍郎,兼起居侍郎官、兼侍讲。第二年六月出任知袁州(今属江西) 。是年底罢归长沙。淳熙元年(公元 1174
年)诏知静江(今属广西) ,经略安抚广南西路。淳熙五年(公元 1178 年)改知江陵(今属湖北) 。淳熙七年(公元 1180
年)迁右文殿修撰,提举武夷山冲佑观。同年八月病逝,年仅 48 岁。宋宁宗嘉定年间赐谥宣,史称张宣公。宋理宗淳佑年间诏以孔庙。
张栻以一个“忠君爱国”者的形象出现在理学家中间。这首先体现在其抗金的爱国言行方面。其父张浚为抗金名将,一生以收复中原为职志。张栻秉承父志,反对和议,力主抗金。朱熹称其“慨然以奋伐仇虏,克复神州为己任”
。绍兴三十二年,张栻应诏赴行,曾奏言孝宗说:
“陛下上念祖宗之仇耻,下悯中原之涂炭。惕然于中而思有以振之,臣谓此心之发即天理之所存也。 ”孝宗异其言,于是始定“君臣之契”
。以后,张栻又屡次上疏,建议朝廷坚持抗金, “誓不言和,专务自强,虽折不挠。
”但他也不赞成盲目进军,而是主张修德立政,养民练兵,充分做好抗战的准备,他奏请孝宗:
“但当下哀痛之诏,明复仇之义,显绝金人,不与通使。然后修德立政,用贤养民,选将帅,练甲兵,通内修外攘、进战退守为一事。
”他尤其重视“民心”在抗金斗争中的重要作用,他认为, “欲复中原之地,先有以得中原之心;欲得中原之心,先有以得吾民之心”
;而要得“吾民之心” ,则关键在于“不尽其力,不伤其财”。他把儒家传统的民本思想同抗金救国的现实政治联系起来了。
张栻“忠君爱国”的形象,还体现在其“奋不顾身以任其责”的贬抑权贵、仗义执言方面。张栻曾在朝廷供职,每进对,总是毫无拘束将自己的政治见解阐发出来,
“大抵皆修身务学,畏天恤民,抑权幸,屏谗谀之意。
”因而他在朝廷任职时间不长,屡因权臣近幸所忌惮而遭排挤。但他无所畏惧,即使在病危之时,仍手疏孝宗“亲君子远小人,信任防一己之偏,好恶公天下之理,以清四海,克固丕图。
”对于朝廷巧立名目、聚剑财赋,他总是直言规劝,将掠夺民物的所谓“均输”称之为“不过巧为名色而取之于民耳。
”对于君主骄奢淫逸的生活,他也敢于犯颜力谏,进言说:
“治常生于敬畏,乱常起于骄淫。使为国者每念稼穑之劳,其后妃不忘织纴之事,则心之不存者寡矣。
”由于张栻总是以犯颜力谏作为臣子的道德准则,因而对敢于犯颜力谏者十分推崇。 《宋史·张栻传》本传载:
“孝宗尝言伏节死义之臣难得。栻对: ‘当于犯颜敢谏中求之。若平时不能犯颜敢谏,他日何望其伏节死义?’ ” 胡宗懋:
《张宣公年谱》卷上,民国 21 年(1932)胡氏梦选楼刻本。 朱熹: 《右文殿修撰张公神道碑》 , 《张栻全集》附录。长春出版社
1999 年版。 《右文殿修撰张公神道碑》 , 《张栻全集》附录。 胡宗懋编: 《张宣公年谱》卷上, 永康胡氏梦选楼民国 21
年(1932)刻本。 《宋元学案》卷五十, 《南轩学案》 。 《宋史》卷四百二十九, 《张栻传》 。 《宋史》卷四百二十九,
《张栻传》 。 《右文殿修撰张公神道碑》 , 《张栻全集》附录。 10
张栻是一个理学家、教育家,他的名望和成就主要在于倡明道学,从事理学教育等方面。张栻本人就是在儒学思想的熏陶下长大的。据朱熹的《神道碑》所云:
“自其幼学而所以教者,莫非忠孝仁义之实。
”但真正作为一个理学家,则由于他受的理学教育。从学术师承来看,他受学于衡山胡宏的湖湘之学。绍兴三十一年(公元 1161 年)
,他于衡山拜胡宏为师,终于成为二程的四传弟子,成为和朱熹、吕祖谦齐名的理学家,据他本人所记: “仆自惟念妄意于斯道有年矣。
始时闻五峰胡先生之名, 见其话言而心服之, 时时以书质疑求益。 辛巳之岁
(绍兴三十一年)方获拜之于文定公书堂。先生顾其愚而诲之,所以长善救失。盖自在言语之外者。 ”
张栻于衡山求学胡宏并不顺利,起初胡宏不愿收他, “钦夫涕泣求见,遂得湖湘之传”
。经过一番反复,他终于获得湖湘学之传,成为湖湘学派一代宗师。他的学术事业真正开始于此。胡宏高兴地说:
“河南之门有人继起,幸甚幸甚!”张栻没有辜负老师的期望,他上承二程的余绪,又得胡宏的传授,终于成为一代理学宗师,把湖湘之学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值得注意的是,在“乾淳之盛”中涌现出来的著名理学家中,如朱熹、陆九渊、吕祖谦等,大多是在家学熏陶、私学传授中成就为理学宗师的。
而和上述理学家齐名的张栻, 虽然也受家学影响, 但对他影响最大的却是书院教育。 王开王卓编 《先儒宣公张子年谱》载:
绍兴三十一年辛巳。先生二十九岁。……春,先生侍忠献公旋潭州,谒拜胡五峰于碧泉堂。五峰见之,知为大器,即告以所闻圣门论仁亲切之旨。先生退而思之,若有得也。
可见,张栻是在湘潭碧泉书堂受教于湖湘学大师胡宏的。在碧泉书堂受学的这一段时期,他除了获得“伊洛之业”的“真传” 、
“圣门论仁亲切之旨”外,书院的办学形式也对他有很大的启发。他在自己的亲身经验中看到了书院教育的特殊优势。所以,在“乾淳之盛”的诸位理学家中,他最早自觉地利用书院作为研究,传播理学的基地。在“南宋四大书院”中,岳麓书院最早成为全国理学重镇,这和张栻本人受过书院教育是分不开的。
张栻年仅 48 岁不幸早逝,其学术思想没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深化,因而全祖望感叹地说:
“向使南轩得永其年,所造更不知如何也!”但是,从张栻留下的著述目录中,可以看到他已经做出了多么大的学术成就。据《宋史·张栻传》记载,张“所著《论语孟子说》
《太极图说》 《洙泗言仁》 《诸葛武侯传》 《经世纪年》皆行于世。 ”而《绵竹县志》卷六所载更详:“栻所著《易说》十一卷、
《癸巳孟子说》七卷、 《经世纪年》二卷、 《通鉴笃论》三卷、 《诸葛武侯传》一卷、 《奏议》十卷、《希颜录》一卷、 《伊川粹言》二卷、
《洙泗言仁》 、 《南轩文集》四十四卷、 《南轩诗集》八卷、 《南轩先生问答》四卷、 《张子太极解义》一卷。
”张栻虽然撰述了这样多的著作,但能体现其学术思想的相当多的部分都没有能够遗留下来。现存的张栻著作主要是朱熹编写的诗文集四十四卷,以《南轩文集》刊行于世,主要包括一些诗文、讲义、表疏、学记、序说、书札等。另有《孟子说》七卷、
《论语解》十卷,此两书皆成书于孝宗和年(公元 1173 年) 。清道光年间,与《南轩文集》汇刻,合为《南轩全集》
。此外,张栻还留下《南轩易说》 ,据朱彝尊《经义考》所载,是书当为十一卷,
《绵竹县志》也称有十一卷。但《四库全书》本中仅存三卷。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
“此本乃嘉兴曹溶从至元壬辰赣州路儒学学正胡顺父刊本传写,并六十四卦皆佚,仅始于《系辞》 ‘天一地二’一章,较真卿所见弥为残缺。
”但胡顺父肯定其学术价值,认为理学家治《易》代表作《伊川真传》虽存而未完,特阙《系辞》 ,而《南轩易说》则能“以补遗阙” ,使与“
《周易程氏传》大字旧本并行于世” 。 二 张栻主教岳麓书院
岳麓书院恢复于南宋乾道初年。其实早在此之前,它就和湖湘学结下了不解之缘。胡宏对这所历史上的著名书院表示过兴趣和热情,盼望重新修复,自为山长,以“俾舒卷数百千年之文,行思坐诵,精一于斯”
,在这里传播理学,建立学派。由于种种历史原因,胡宏的理想未能实现。绍兴三十一年,张栻从学胡宏于碧泉书院,胡宏看中了这个学生的学识和才华,十分高兴地说:
“圣门有人,吾道幸矣!”他为自己的学术思想后继有人而感到十分满意。但是,他没有想到,这个学生还实现了他梦寐以求的修复岳麓书院、以它为理学基地的愿望。
张栻在碧泉书院从学胡宏,学成后归长沙,即在长沙城南妙高峰下创建城南书院讲学。 《城南书院志·城南书院说略》载:
“南轩先生为宋名儒,父紫岩于绍兴三十一年以观文殿大学士知潭州,先生随侍,遂家焉。乃即妙高峰之阳,筑城南书 《答陈平甫》 ,
《南轩集》卷二十六。 《宋元学案》卷二十, 《元城学案》 。 胡宏: 《与孙正孺》 , 《五峰集》卷二。
有人根据《衡山县志》等史志记载,认为张栻从学胡宏于南岳紫云峰下的文定书堂。此为误。
《南轩集》有诗数首,为他后来游碧泉时所写。其中一首题为《过胡文定公碧泉书堂》 ,诗云:
“入门认溪碧,循流识深源。念我昔此来,及今七寒暄。 ”(卷二)另一首碧泉诗更是直接追忆昔日学堂生活:
“人事苦多变,泉色故依然。缅怀德人游,物物生春妍。当时疏栻功,妙意太古前。屐齿不可寻,题榜尚觉鲜。书堂何寂寂,草树亦芊芊。
”(卷三)可见张栻从学胡宏确在湘潭碧泉书堂。 胡顺父: 《南轩易说序》 , 《南轩易说》卷首,枕碧楼丛书,中国书店 1983
年版。 11 院,以待来学者。
”由张浚亲书“城南书院”题额。城南虽以书院命名,但在制度化、正规化方面与书堂、书社、精舍较为接近,所以张栻本人甚至称它为“私塾”
。其《孟子说序》称: “岁在戊子(指乾道四年) ,栻与二、三学者讲诵于长沙之私塾。 ”此处所说“私塾”即指城南书院。
张栻使得湖湘学派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主要是在他主教岳麓书院之后。 乾道元年, 岳麓书院之教得以振兴,
与此同时,也拉开了理学史上“乾淳之盛”的帷幕。 乾道元年(公元 1165 年)
,刘珙任湖南安抚使知潭州。刘珙,字共父,以荫补承务郎,登进士乙科。他本是一个深受理学思想影响的官吏,向以崇儒重道为己任。他甚至对皇帝也大讲:
“圣王之学所以明理正心,为万事之纲。 ”因而在知潭州期间,他“葺学校,访雅儒,思有以振起”
。根据湖湘士子们的请求,他下令全面修复岳麓书院。未及一年,书院建成,
“为屋五十楹,大抵悉还旧观、肖阙里先圣像于殿中,列绘七十子,而加藏书于堂之北。 ” 书院修成后,由张栻主持教学。据朱熹所说:
潭州故有岳麓书院,公(刘珙)一新之,养士数十人,嘱张栻时往游焉,与论《大学》次第,以开学者于公私义利之前,闻者风云。
故前帅枢密忠肃刘公特因旧在复创新馆,延请故左师侍讲张公先生往来其间,使四方来学之士得以传道授业解惑焉。
张栻主持了岳麓书院的讲坛,大讲理学家津津乐道的“公私义利之辨” ,影响很大,致使“闻者风动” 。
但是,张栻并不是以“山长”身份主教岳麓。尽管史书上都说张栻主岳麓书院教事,但从不曾称张栻为岳麓书院山长。其原因有二:第一,乾道初年,张栻正为父亲居丧而住在长沙,他曾辞退了朝廷要求复职的命令。在这种“困于忧患”的居丧期间,是不适于担任山长职务的。第二,岳麓书院山长之职,是其“先师所不得为者”
,作为弟子的张栻亦感到不宜为山长。在山长位置虚而不置的情况下,曾考虑聘请胡宏的另一位学生吴翌任岳麓山长,但吴以“先师所不得为者”为由而拒绝了。吴翌(公元
1129—1177 年)福建建阳人,早年游学衡山,师事胡宏,得湖湘之学。筑室衡山之下,榜曰: “澄斋” 。朱熹《南岳处士吴君行状》载:
乾道初年,帅守建安刘公珙,始复立焉,犹虚山长不置,至是,转运副使九江肖侯之敏,始以礼聘君(吴翌) ,请为之。君曰:
‘侯之意则美矣,然此吾先师之所不得为者,岂可以否德忝之哉!’卒辞不能。肖侯亦高其义,不强致也。
在岳麓书院山长虚设的情况下,张栻成了书院和行政的实际主持人。就教学方面而言,张栻在岳麓传播理学,培养了一大批“传道济民”的有学之士,朱熹于乾道三年到岳麓书院会讲时说:
“岳麓学者渐多。其间亦有气质醇粹、志趣确实者,只是未知方向,往往聘空言而远实理。告语之责,敬夫不可辞也。
”从朱熹的书信中即可肯定,张栻是岳麓书院教学事务的主持人。就行政方面来说也是如此,乾道五年,张栻帅严州而离开长沙,曾“令彪先生德美常掌书院事”。这件事也可以看出张栻实际上主持了岳麓书院行政事务,因岳麓山长往往是由地方官吏出面聘请,张栻当时并非潭州地方官,他可以令彪居正掌教岳麓,可见在此以前一直是他作为岳麓书院的真正主持者。
张栻主持岳麓书院的时间,前后共有七年之久。乾道二年岳麓修复一新后,张栻“促多士往观焉,为爱其山川之胜,栋宇之安,徘徊不忍去,以为会友讲习,诚莫此地宜也”。从此开始主教岳麓。
前一篇:[转载]读书附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