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张栻世系(二)
(2021-02-15 23:13:02)
标签:
转载 |
七十世张侯,字仪昭,周考王(前440-前426在一)时为晋国大夫。会诸侯战于鞍,以必死致胜,位列忠贞侯,事见《史记》。《左传•成公》载:成公二年(前589),癸酉,师陈于安。邴夏御齐侯,逢丑父为右。晋解张御郤克,郑丘缓为右。齐侯曰:余姑翦灭此而朝食。不介马而驰之。郤克伤于矢,流血及屦,未绝鼓音,曰:余病矣!张侯曰:自始合,而矢贯余手及肘,余折以御,左轮朱殷,岂敢言病。吾子忍之!缓曰:自始合,苟有险,余必下推车,子岂识之?然子病矣!张侯曰:师之耳目,在吾旗鼓,进退従之。此车一人殿之,可以集事,若之何其以病败君之大事也?擐甲执兵,固即死也。病未及死,吾子勉之!左并辔,右援枹而鼓,马逸不能止,师従之。齐师败绩。逐之,三周华不注。《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载:周宣王时有卿士张仲,其后裔事晋为大夫。张侯生老,老生趯,趯生骼,至三卿分晋,张氏仕韩。周威烈王(前425-前402)二十三年(前403),晋国的韩、赵、魏三家世卿升立为诸侯,史称三家分晋,
七十一世张老,晋大夫,中军司马,《春秋左传•襄公》载:襄公三年(前570),晋侯之弟扬干乱行于曲梁,魏绛戮其仆。晋侯怒,谓羊舌赤曰:合诸侯以为荣也,扬干为戮,何辱如之?必杀魏绛,无失也!对曰:绛无贰志,事君不辟难,有罪不逃刑,其将来辞,何辱命焉?言终,魏绛至,授仆人书,将伏剑。士鲂、张老止之。…晋侯以魏绛为能以刑佐民矣,反役,与之礼食,使佐新军。张老为中军司马,士富为候奄。
七十二世张君巫,晋大夫,中军司马,《春秋左传•襄公》载:十六年春(前557),葬晋悼公。平公即位,羊舌肸为傅,张君臣为中军司马,祁奚、韩襄、栾盈、士鞅为公族大夫,虞丘书为乘马御。
七十三世张趯,晋大夫,《春秋左传•昭公》(前541-前509)载:昭公九年(前532),周甘人与晋阎嘉争阎田。晋梁丙、张趯率阴戎伐颍。
七十四世张骼,晋大夫,《春秋左传•襄公》(前572-前542)载:襄公二十四(前549),冬,楚子伐郑以救齐,门于东门,次于棘泽。诸侯还救郑。晋侯使张骼、辅跞致楚师,求御于郑。
七十五世张进明(明进),是战国初期周贞定王(前468-前442在位)时的晋国大夫
七十六世张孟谈,晋大夫。公元前454年,智氏又欲吞食其它三族,首先胁迫韩、魏共攻赵氏于晋阳(今太原市晋源镇北古城营村一带),赵襄子率晋阳军民固守城池,相持一年之久。智伯无法破城,便用汾水和雪水灌晋阳城,眼看汾水将及晋阳城头,晋阳城危在旦夕。当此危难之际,赵襄子遂派心腹重臣张孟谈深夜出城与韩、魏暗中讲和,于是
七十七世张抑朔,晋大夫,后为韩国世卿。《春秋左传•哀公》载:五年春(前490),晋围柏人,荀寅、士吉射奔齐。初,范氏之臣王生恶张柳朔,言诸昭子,使为柏人。昭子曰:夫非而仇乎?对曰:私仇不及公,好不废过,恶不去善,义之经也。臣敢违之?及范氏出,张柳朔谓其子:尔従主,勉之!我将止死,王生授我矣。吾不可以僭之。遂死于柏人。
七十八世张开地,历任韩昭候(前358一前333)、宣惠王(前332一前312)、襄哀王亟相。
七十九世张平,(?-前250),历任嫠王(前295一前273)、悼惠王(前27l一前239)之相。
八十世张良,(?~公元前186),战国末期的韩国人,字子房,先世,会经五世相韩。韩国被秦始皇所灭时,他把家财全部挖出,以重金求访刺客为韩国报仇,后来访得了一位力士,前218年在博浪沙狙击秦始皇,不幸误中副车,壮志未能得酬。大事末成,他不得已变更姓名,逃到江苏的下邳匿居,就在那里跟黄石公学兵法,此后辅佐汉高祖刘邦减项羽,定天下,被封为留侯。良生二子,张不疑、张辟疆。索隐述赞:留侯倜傥,志怀愤惋。五代相韩,一朝归汉。进履宜假,运筹神算。横阳既立,申徒作扞。灞上扶危,固陵静乱。人称三杰,辩推八难。赤松原游,白驹难绊。嗟彼雄略,曾非魁岸。(《史记.留侯世家二十五》、《汉书•张陈王周传第十》)。
八十一世张不疑,袭父候。
八十二世张典,为汉文帝(前179-前157)时的清河太守,弟高,历经张迪(亦作通)、张无妄、张皓、张大顺四世,到第五世张道陵,则由儒家而变为道家。
八十三世张默,为御史大夫
八十四世张金,大司马
八十五世张乘,(千秋,字万雅)汉宣帝(前73-前49)时阳陵侯,居阳陵(今陕西咸阳市东北)。
八十六世张嵩,元帝(前48-前33)时东郡太守
八十七世张壮,自张壮到三世张皓,南下秦岭,越过巴山,移居犍为武阳(四川彭山),弟张赞迁往河北,张彭迁往河南南阳、张述返迁留侯故地沛国(今江苏沛县),张睦迁吴郡(今江苏苏州)。张睦迁居吴郡,
八十八世张裔(引或允),住西州武阳
八十九世张皓,(49-132),字叔明,后汉司空,世居犍为武阳,高帝时为太子少傅,封留侯。汉顺帝(126-144)司空;阳嘉元年卒,时年八十三,赐葬地于河南县(《后汉书•张王种陈列传第四十六》)。
九十世是张宇,北平范阳太守,避地居方城(今河北固安县西南)。
九十一世张逊,范阳太守
九十二世张孟成,汉质帝(146)时肥如侯;
九十三世张平,曹魏渔阳太守
九十四世张华,(232-290),字茂先,范阳(今河北)方城人。晋武帝(265-290)时讨伐东吴的名将,后来高官至司空,因拒绝参与赵王司马伦等的篡权谋反而遭杀害且被残忍地夷三族。著有《博物志》十篇。张华为太康八诗人之首(三张(华、协、载)、二陆(机、云)、二潘(岳、尼)、一左(思)),为当时文坛盟主,亦为艳曲之祖,开六朝唯美文风。《晋书•列传第六》载:华性好人物,诱进不倦。至于穷贱侯门之士,有一介之善者,便咨嗟称咏,为之正誉。雅爱书籍。身死之日,家无余财,惟有文史溢于几箧。曾徙居,载书三十乘。
九十五世的张祎,字彦仲,好学,谦敬有父风,历位散骑常侍。弟韪,儒博,晓天文,散骑侍郞,(《晋书•列传第六》),其裔随元帝南迁,寓居江左,六世孙隆,太常卿,复还河东,后徙洛阳。唐睿宗、玄宗二朝宰相张说出于此支。
九十六世张舆,字公安,太子舍人,袭壮武公;袭华爵。避难过江,辟丞相掾、太子舍人。(《晋书•列传第六》)
九十七世的张次惠,宋濮阳太守。是东晋的吏部尚书;
九十八世的张穆之,是洛阳的始迁之祖。弟安之之族,徙居襄阳(今湖北襄樊)。
九十九世张宏简(籍);
一零零世张纶(赞),为副都御史,
一零一世张守礼,隋朝的涂山令,
一零二世张君政,官拜潮州别驾,是广东韶州始迁之祖;
一零三张子胄,唐代剡令;
一零四世张弦愈,官拜索虑丞,赠广州刺史
一零五世张九皋,自尚书郎历唐、徐、宋、襄、广五州刺史,岭南节度使,封南康县伯,后移居长安(西安)。其兄张九龄(673-740),唐玄宗开元年间,第一贤相。(《新唐书•列传第五十一》、《旧唐书•列传第四十九》)
一零六世张抗,赠右仆射
一零七世张仲方,(765-837),贞元中,擢进士宏词,历散骑常侍、京兆尹。左迁华州刺史。入为秘书监。皋有9子,39孙。孙子辈以仲方最有名,历仕唐德宗、顺宗、宪宗、穆宗、敬宗、文宗六帝(779-840),官至谏议大夫,封曲江县伯。开成二年卒,年七十二,赠礼部尚书,谥曰成。(《新唐书•列传第五十一》、《旧唐书•列传第四十九》载仲方为九皋曾孙)
一零八世张孟常
一零九世张克勤
一零零世张浔(或绞丝旁)
一一一世张崇纪(或纪)
一一二世张璘,入川时任唐僖宗(873-888)国子监祭酒。传三世而迁绵竹,到南宋初年出了宰相张浚、理学大师张栻,史称其族尤大。
一一三世张庭坚
一一四世张文矩,英年早逝。留下三个未成年的儿子,由夫人杨氏带着北走汉州绵竹(今属四川)县仁贤乡,归依外祖父家生活,文矩这一支因此而移居绵竹。
一一五世张紘,迁绵竹
一一六世张咸,进士出身,封雍国公
一一七世张浚,(1097-1164),字德远,汉州绵竹(今属四川)人。政和进士。建炎三年(1129年)任知枢密院事,力主抗金,并建议经营川陕,被任为川陕宣抚处置使。次年因东南形势紧张,乃集军反攻,牵制金军。后用吴蚧等坚守秦岭北麓,使全蜀安堵。绍兴四年(1134年)再任枢密,次年为宰相,重用岳飞、韩世忠,废黜席懦的刘光世。秦桧执政后,被排斥在外近二千年。曾在永州(今属湖南)贬所连上五十疏,反对议和。三十一年金完颜亮攻宋,才重被起用,封魏国公,主持孝宗隆兴元年(1163年)的北伐,因将领不和,符离之战失利,又被主和派排挤去职。著有《中兴备览》等。葬宁乡官山。(《宋史•列传第一百二十》)
一一八世张栻,(1133-1180),字敬夫,一宇乐斋,号南轩,南宋时期著名的理学家和教育家,湖湘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官至右文殿修撰。曾主教岳麓书院8年之久,和朱熹、吕祖谦齐名,时称东南三贤。著有《南轩集》(《宋史•列传第一百八十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