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衡山赵氏宗祠有一副对联:“事业文章千古,名臣理学一家。

(2020-03-15 14:24:06)
南宋时期:古代湖南人才的第三个波峰


从唐末五代开始,北方战乱不断,社会受到很大打击,经济遭到极大破坏。南宋时,北方一落千丈,为落后民族所征服,南方则成为全国的政治中心,经济更得到了空前发展。江浙一带富庶甲天下,成为中国经济中心。湖南经济虽不能和江浙比肩,但和隋唐时期的湖南相比,确已有了巨大的进步。特别在文化方面,由于理学的产生和发展,湖南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周敦颐是理学的“开山鼻祖”,胡安国、胡宏、张拭等在湘讲学、著书,程颢、程颐、朱熹也在湖南活动,他们不仅促进了理学在湖南的广泛传播,更促进了以理学为特征的湖湘学派的产生和湖湘文化的发展。因此,南宋时期的湖南,既是理学的一个中心,也是全国学术思想的一个中心。湖南在全国文化发展中的这种地位,自然会促进人才的兴盛。加以南宋统治者为了防止武人干政和笼络人才,又重视教育,兴建书院,大力推行科举制,增加进士名额,这些都促进了古代湖南第三个人才波峰的形成。






(理学鼻祖周敦颐)



南宋时期,湖南一些著名的文人学者,同时又是有名气的政治精英;而一些官居高位的政治家,也往往是学有专长的学者文人。文化型人才和政治型人才结合为一体,是古代湖南第三个人才波峰的一个显著特点。易祓、吴猎是其代表人物。易祓,字彦章,号山斋,宁乡人,两宋时期湖南最有名气、最有成就的经学家。历任知州、翰林院直学士、礼部尚书,封宁乡县开国男。易祓自幼精研《易经》,更精心著述,成果累累,后人在解释《易经》等经籍时,都要借鉴他的成果。吴猎(1142-1213),字德夫,号畏斋,醴陵人。官至刑部侍郎、敷文阁学士、四川安抚制置使。吴猎是一个爱国主义者,力主抗金,反对妥协投降。对开禧元年(1205)开始的“开禧北伐”,吴猎倾注全力支持。次年,吴猎临危受命,出任宋军中路统帅,亲临前线指挥,襄阳始终屹立不倒,金兵受到沉重打击,终于从中路退兵。吴猎虽一生从政,其本性却是一个学者,是湖湘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南宋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典型的积贫积弱封建政权,不仅失去了对北方和中原等大片国土的统治;而且甘愿沉沦,始终处于被动挨打、屈辱求和的地位。与统治者相反,广大的中华儿女却是坚决地抗金、抗元。因此,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是古代湖南第三个人才波峰的又一个显著特点。在这些爱国志士中,先后出现了吴猎、赵方、赵葵、李芾等杰出的英豪;他们率领广大湖南人民和全国同胞,谱写了一曲又一曲爱国主义的史诗。衡山赵氏宗祠有一副对联:“事业文章千古,名臣理学一家。”这是对衡山赵氏家族的赞扬,也是实际情况的写照。衡山赵氏家族既是理学名家,为湖湘学派的发展传播作出了巨大贡献;又是南宋王朝的干国良臣,为抵抗金人侵略和保卫国家与人民做出了巨大贡献。史称:“(赵)方起自儒生,帅边十年,以战为守,合官民兵为一体,通制总司为一家。持军严,每令诸将饮酒勿醉,当使日日可战。淮、蜀沿边屡遭金人之祸,而京西一境独全。尝问相业于刘清之,清之以留意人才对。故知名士如陈咳、游九功辈皆拔为大吏,诸名将多在其麾下。若扈再兴、孟宗政皆起自土豪,推诚擢任,致其死力,藩屏一方,使朝廷无北顾之忧。”“合官民兵为一体”,就是赵方抗金的战略总方针,即广泛地发动民众参加战争,保家卫国,组织各种义军,平时耕种,战时作战。李芾(?-1276),字叔章,衡山人,是抗元名臣。成淳十年(1274),元军大举南侵,占鄂州,过长江,直逼临安。李芾为潭州知府兼湖南安抚使,统率军民死守长沙,血战到底。明人李东阳有诗:“马殷宫前江水流,定王台下暮云收。有井犹名贾太傅,无人不祭李潭州。”“李潭州”,即指李芾。



湖湘学派最重要的特色之一,就是经世之用。因此,经世致用的思想,成为古代湖南第三个人才波峰的又一个显著特色。全祖望说:“南轩弟子多留心经济之学,其最显者为吴畏斋、游默斋,而克斋亦其流亚云。”吴畏斋即吴猎,一生出仕官场,正直敢言,善理政务,治世济民,筹备战守,主持抗金,充分表现了一个经世大臣的本色。衡山赵方,其子赵葵,治军治政,都从实际出发;选贤用能,培养了一批有用的人才。醴陵杨大异为官,能关心民间疾苦,抑制米价,以保障民食,平反冤狱,限制官吏勒索。另一个醴陵人皮龙荣,主张把治理天下和修身养性结合起来,“以改过之实,易运化之名”。他正直敢为,反对贾似道擅权。衡山人杨霆,以文人领武事,对兵仗、军马、粮草、矢石等知悉甚详,成竹在胸。钟相、杨幺起义,利用河湖港汊,水陆两栖,春夏耕耘,秋冬攻战,建战船、创水寨,都是经世致用思想的具体表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