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州三贤祠,主祀程颢(明道先生)、程颐(伊川先生)、张栻(南轩先生)。
(2014-02-21 23:31:27)程颢[hào],(公元1032年——1085年),生于宋仁宗明道元年,卒于宋神宗元丰八年。字伯淳。学者称明道先生。中国北宋思想家,理学奠基者。官至监察御史里行。嘉祐年间举进士后,任鄠县及上元县主簿、晋城令。有治绩,官至太子中允、监察御史里行。曾参与王安石变法,后因反对新法,被贬至洛阳任京西路提点刑狱。与先后被贬至洛阳的文彦博、吕公著、司马光等相互联系,继续反对新法。哲宗即位,司马光执政,荐程颢为宗正寺丞,未及行即病逝。嘉定十三年(1220),赐谥纯公。淳祐元年(1241)封河南伯,从祀孔子庙庭。程颢早年受父程珦之命,与弟程颐和周敦颐问学,由此立志于孔孟之道,又泛览诸家。由于他和程颐长期在洛阳讲学,故他们的学说亦被称为洛学。
程颐[yí],(公元1033年——1107年),字正叔,学者称伊川先生,北宋思想家,理学创立者之一。生于宋仁宗明道二年,卒于宋徽宗大观元年,曾任国子监教授和崇政殿说书等职。十四五岁时,与兄程颢同学于周敦颐。在游太学时,作《颜子所好何学论》,主管太学的胡瑗惊异其才。王安石当政时,未被起用,与兄程颢在洛阳讲学。司马光执政时,被荐为崇政殿说书,与修国子监条规。在为哲宗侍讲期间,敢以天下为己任,议论褒贬,无所顾忌,声名日高,从游者日众。其后,程颐因反对司马光的新党执政而被贬,任西京国子监守。不久削职,被遣送至四川涪州,交地方管制。程颐在被贬期间,完成著作《周易程氏传》。徽宗即位,得以赦免,但不久又受排斥,遂隐居龙门,遣散门徒,不久病死于家。至南宋,追谥正公。
张栻(shì)(1133年9月15日~1180年3月22日),字敬夫,一字钦夫,又字乐斋,号南轩,世称南轩先生、张宣公,南宋广汉绵竹(宋时绵竹属广汉)人。中兴名相张浚之子。幼承家学,既长,师从五峰先生胡宏,潜心理学。曾以古圣贤自期,作《希颜录》以见志。胡宏赞曰:“圣门有人,吾道幸矣!”宋孝宗乾道元年(1165),受湖南安抚使刘珙之聘,主管岳麓书院教事,苦心经营三年,书院闻名遐迩,从学者达数千人,初步奠定了湖湘学派规模,成为一代学宗。后历知抚州、严州、吏部员外侍郎、起居郎侍立官兼侍讲,再历知袁州、江陵,淳熙七年(1180)迁右文殿修撰,提举武夷山冲祐观。其学自成一派,与朱熹、吕祖谦齐名,时称“东南三贤”。著作经朱熹审定的有《南轩文集》四十四卷刊行于世,还有《论语解》十卷、《孟子说》七卷,后人合刊为《张南轩公全集》。尝作石鼓书院《武侯祠记》、《风雩亭赋》,并亲书韩愈《题合江亭寄刺史邹君》诗,刻碑嵌于合江亭壁。1180年卒,谥宣公,葬于湖南宁乡沩山(今宁乡县官山镇南轩墓),朱熹志其墓(《右文殿修撰张公神道碑》)。理宗淳祐初年(1241)从祀孔庙,后与李宽、韩愈、李士真、周敦颐、朱熹、黄干同祀石鼓书院七贤祠,世称石鼓七贤。[1]
- 参考资料
前一篇:张浚后人四川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