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岳麓书院碑

(2010-11-06 21:00:18)
标签:

杂谈

http://cache.baidu.com/pagepic/graybar/left.gif
清刻:忠孝廉节碑

忠孝廉节碑 明代曾嵌于书院尊经阁,后毁,现碑为清道光七年(1827)山长欧阳厚均重刻。碑分4块,每字1块,嵌于讲堂左右两壁。每块高213厘米,宽141厘米,字高169厘米,宽122厘米,碑为大字行书,饱满有力,每块碑除大字外还有勒石人的名字。一般这样大的石刻汉字只有在名山的巨崖上才有,而单体刻于碑石上则为国内罕见,是碑刻中的精品,有极高的文物价值。

 



http://cache.baidu.com/pagepic/graybar/left.gif
道中庸碑

http://cache.baidu.com/pagepic/woodyframe_shadow/lt_corner.gif
http://cache.baidu.com/pagepic/woodyframe_shadow/ld_corner.gif

为清道光七年(1827)山长欧阳厚均修复道中庸亭时所刻朱熹遗墨。宋乾道三年朱熹来岳麓书院讲学,与栻论《中庸》之义,并题写“道中庸”。栻特建亭于现御书楼后的山坡上,取名为道中庸。后亭毁。清康熙年间长沙郡守赵宁曾重建,以后道光、同治年间都有修葺,但后又毁。“道中庸”碑系道光年间欧阳厚均修缮时所刻,保存至今。现嵌于园林碑廊。碑高180厘米,宽46厘米,三字阳文竖刻。笔画刚键,刻工传神。

 

 

http://cache.baidu.com/pagepic/graybar/left.gif
朱熹诗碑

为清光绪年间巡抚吴大澂所刻。诗碑共4块,每块高160厘米,宽44厘米,行书碑文124字,篆体说明71字,抗战期间有两块被毁,后重刻补嵌于御书楼前碑廊内。南宋乾道三年朱熹来书院讲学后与栻同游南岳。朱熹在株洲与栻告别,栻作《送元晦尊兄》诗赠朱熹,朱熹以此诗作答。碑的刊刻过程及刻碑用意见碑后说明:“朱子赠南轩先生诗二首,载在朱子年谱,此卷墨迹余得自粤中,曾嘱乐生炳元以端石摹刻之。兹来湘后,重钩勒石,置之岳麓书院,当与北海遗碑并传不朽。”

 

录碑文于下:

我行二千里,访子南山阴。不忧天风寒,况惮湘水深。

辞家仲秋旦,税驾九月初。问此为何时,严冬岁云徂。

劳君步玉趾,送我登南山。南山高不极,雪深路漫漫。

泥行复几程,今夕宿槠州,明当分背去,惆怅不得留。

诵君赠我诗,三叹增绸缪。厚意不敢忘,为君商声讴。

昔我抱冰炭,从君识乾坤。始知太极蕴,要眇难名论。

谓有宁有迹,谓无复何存。惟应酬酢处,特达见本根。

万化自此流,千圣同兹源。旷然远莫御,惕若初不烦。

云何学力微,未胜物欲昏。涓涓始欲达,已被横流吞。

岂知一寸胶,救此千丈浑,勉哉共无核,此语期相敦。

乾道三年九月八日诗奉酬敬夫赠言再以为别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