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陈琦

标签:
还是版画吗 |


去美术馆看了“2024陈琦:於我归处”,这个展览颠覆了我对当代水印木刻版画的认识。
陈琦的印木刻版画让人耳目一新,在技法上他一方面深入研究中国传统版画尤其是江南水印木刻,通过严谨的材料性能与水分、墨色层次晕染的逼真物象质感,呈现出精湛的审美格调;一方面以国际视野和创新思维,对传统版画语言进行当代转译,观照图像与媒介背后所蕴含的时间厚度和生命意义,进而延绵出宏大而浪漫的东方哲思。陈琦不愧是推动中国当代水印木刻版画观念发展的一位重要创作者。
陈琦作品具有明显的跨媒介的艺术面貌,通过代表性的水印版画和创新的纸本水墨,让人感觉突破了传统维度下的观看经验。与他交流过画展名,言:“出自《诗经•曹风•蜉蝣》中的心之忧矣,於我归处”,这不仅是在咏叹光阴易逝,也反映了他数十年探索后回归原点,重建与江南故土间的地缘连结、与笔性墨法间的心灵沟通。
陈琦1963年生于南京,从事高度严谨的水印木刻创作30余年,而后“再度”回到自由作画的率性之美的水墨实践。以充沛的创造力和对材料的敏感,将“无用之用”的水痕转化为“自然而然”的笔墨境界,从而构建出独特的视觉语言体系。
特别喜欢陈琦展览中的两幅作品。
一幅是《如是观》。他说:回南京住在中山陵,每天都会在附近散步。那一天走到流徽榭的时候开始下雨了,我到亭中避雨,凭栏观水,看到了细雨迷蒙中平躺在水面中的睡莲。在清晨的细雨中,一朵朵睡莲在悄然的盛开,给我带来一种独特的心理体验,于是创作了“如是观”。画面如照片般描绘了流徽榭里的莲叶,却清晰感觉到他在拒绝对自然的模仿,正如陈琦所言:“从画中可以发现他的自我。我不仅存在于自己的肉身,也存在于我的视觉、听觉、触觉、嗅觉所感知的世界。从这个意义上讲,在我的艺术世界里,没有主客之分,我与万物彼此共生,我在看山,山亦看我”。流徽榭是我十分熟悉的地方,让他这一解释却陌生起来,有点深奥。
另一幅是“般若”。陈琦是这样解释的:我想画一潭深不见底的水,似乎水底隐藏着天大的秘密,就像永远想象不出来的宇宙边界令我好奇。这个世界既迷人又令人困惑,在繁复表象之下,事物的本质是什么?“当你凝望深渊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