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夭夭火市妇幼物之 |
在我的印象中“工笔画”作为固定的概念是20世纪以后才不断沿用,工笔画体现出的细腻工整和沉着高雅,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理性与秩序、宏伟感与创造性的追求。
认识几个工笔画家,与他们交流知道了其实明清时已经渐有画论提到“工细”“工致”之作,这类作品通常使用“尽其精微”的手段以达到神态与形体的统一,并将其与“粗笔”“率笔”对比并置。作为中国传统绘画的典型形态,工笔画在表现对象和审美理想上,不仅聚合了古代文人丰富的精神体验,同时也为传统及至当下的美学提供了本真的认识视角。
今天高温暂歇,便去了江苏美术馆看了展览“物之序——江苏工笔画六百年”。当代工笔画的发展离不开“意”的营造,对物象的把握既需意笔之精,亦需意趣之高,更需意境之深。浏览了两百多幅历代画作,感觉江苏当代工笔画的中坚力量在坚守传统的基础上于语言和内容方面不断突破,在创作中体现了充分的意匠经营和对工笔本体语言张力的探索。同时,在造型方式、表现技法以及内涵意境方面都凝结了时代的意识与情感,在慎思审问的创作过程中呈现出个性化的形式语言,体现了鲜明的时代风格。在意工造物的语境下,江苏工笔画创作延续了传统绘画中强调的品韵格调与诗情雅意,也在注重笔墨和关注生活的节奏韵律中糅合了古典意韵和现代气息,不断拓展表达的界限,实现自我的超越。
这次展出的作品表现出自宋以来,艺术家通过风月、花鸟、声色的观取来阐发内心之情绪,为工笔之盛开启了千年的生长路径。明清之际,伴随着江南地区文化和经济的兴盛,江苏工笔画发展至一个新的阶段。这一时期文征明、唐寅、仇英、袁江、袁耀、曾鲸、禹之鼎、恽寿平等都对工笔画的发展产生了历史的影响。他们以笔墨洞察物象之造型与性格,在深入描画的基础上寄寓感发自由的创作情感,抒发知物求真的意愿和旨趣。晚清之后西学东渐,中国画试图借鉴西法探索去除陈陈相因之弊的改良路径,陈之佛在上溯后蜀、南唐以至两宋画院的基础上,融入西画的透视和造型技法,影响了一代江苏工笔花鸟画家群体。
展览力图从物与自然观的角度关注江苏工笔画自明清以来的观看和表达方式,围绕不同时期的艺术家对物象的借取、抒发和呈现,一方面以文脉线索勾勒工笔画内容和观念的变迁,另一方面据此窥见社会的知识指向和认识场域支配下,文化的语言和图式所构建的经验秩序,并探寻不同历史语境下工笔画作为载体对物象的不同表述,尤其突出当代江苏工笔画从观念和思辨上对传统所做出的解读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