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5.18世界博物馆日解放门 |
今天是世界博物馆日,南京市博物馆、六朝博物馆等不少家博物馆都是免费开放,走过玄武湖也凑了一个热闹,蹭了一个免费上台城。
韦庄的《台城》是吟咏南京的唐诗中非常脍炙人口的一首,“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当年台城是唐诗地图中一个耀眼的坐标。也是唐代诗人来南京的“打卡地”。如今人们将玄武湖边那段沧桑的明城墙被称为“台城”,其实在考古学者眼中,真正的六朝台城却不在此处,台城遗址的神秘面纱,还有待慢慢揭开。
今天顶着烈日曝晒,在解放门、太平门、玄武门城墙段来来回回走了一遭,一边走一边在想一个问题:台城究竟是座什么城在哪里。按《南京城墙志》一书介绍,“台城”是东晋、南朝时期的建康宫城,也就是皇帝居住的皇宫所在地。之所以以“台”命名,是因为当时总管全国政务的尚书台设在宫城之内,这一时期的皇宫因此俗称“台城”。
走进解放门敌楼,里面有一些关于南京城墙的展板和影像资料。据文献记载,东晋咸和五年(公元330年),晋成帝在孙吴太初宫东北面的苑城基础上营造建康宫,又名显阳宫,即台城。从晋成帝开始,历代的六朝皇帝大都住在台城。唐《建康实录》载,台城周边有两重城墙,开有五座城门。其中,南面开两座城门,东西北各开一座城门,正门为南面正中的大司马门,此门又称为“章门”,臣子在这里给皇帝递上奏章,跪拜等待回复。台城“周八里”,换算成现在的长度,约为3.5公里。南朝时,台城的两重城墙增加为三重,但规模和形制依然沿袭东晋,平面呈方形或者长方形。看了两张古台城图,台城内外殿宇巍峨,墙高池深,难怪南朝诗人谢朓在《入朝曲》中难掩来到都城建康的激动心情:“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逶迤带绿水,迢递起朱楼。飞甍夹驰道,垂杨荫御沟……”从诗中亦可遥想台城建筑的恢弘与壮观。《南京城墙志》介绍,台城实际上是一个由多重城垣构成的庞大建筑群,城内包括百官议政的尚书朝堂区、皇帝朝宴的太极殿区以及后宫内殿区、宫后园囿区等。
现在的南京人一般都将北极阁北麓、玄武湖以南,从解放门向西延伸出的那段明城墙当做是台城。这段城墙其南侧是鸡鸣寺,北侧是玄武湖,占尽了山水形胜,于是金陵人就此以为,刘禹锡和韦庄所吟咏的、六朝时的皇宫“台城”就在这里。
其实,南京城墙中的台城,和作为六朝皇宫的台城并非一回事。明清之后,人们错将这段城墙误为台城,讹传影响至今。也就是说玄武湖边台城并非是六朝时的“台城”。看了不少有关资料,感觉对“台城”的张冠李戴,开始于明代南京城墙建成之后,朱元璋建造城墙,扩大了南京城的范围,城墙修到了玄武湖边。高大的城垣、城下的长堤和垂柳,使得一些文人误认为昔日的台城就坐落于此。这一误读影响了很多人。1934年,朱自清在散文《南京》中说:“你坐在一排明窗的豁蒙楼上,吃一碗茶,看面前苍然蜿蜒着的台城。台城外明净荒寒的玄武湖就象大涤子的画。”在这篇散文里,并非南京人的朱自清就将明代城墙误认为六朝台城了。
多少年来考古学者一直在寻找台城的踪迹。20世纪30年代至80年代,一些研究者认为台城位于今成贤街东南大学一带,但始终没有得到考古发现的印证。进入21世纪后,一系列考古发现,犹如一张张散落的拼图,慢慢勾勒出千年前台城的轮廓。从2003年开始,大行宫南京图书馆新馆工地上陆续发现了六朝时期的道路、城墙、城壕、木桥、水井、排水沟、夯土建筑基址。大量文物重见天日,600多件瓦当显示此地曾有高等级建筑。专家判断,这里属台城遗址所在地,所发现的是第三重城墙的东墙和南墙。南京图书馆新馆建成后,包含六朝道路、水井、瓦当的遗址被原地保留,每次去南图新馆都会踩着考古现场的玻璃地砖,看着脚下丰富的展陈,深深感受到这片区域的千年变迁。
据说在利济巷西侧长发大厦工地,考古专家发现了台城外重城垣的东墙及其城壕遗迹;在邓府巷东侧工地,发现了台城最外重城墙的西墙、城壕及涵闸遗迹;在游府西街小学工地,发现了台城外重城垣的南墙及其城壕遗迹。在“总统府”景区内发现了台城北界的城墙。这些考古发现大致确定了台城的核心区域就在今大行宫及其以北一带。
当然,这结果并不影响玄武湖台城的观赏价值,这里一直并将继续是国内外观光者来金陵旅游访古的重要“打卡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