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论语》(公冶长篇第五)

(2024-03-23 09:47:30)
分类: 《论语》解析

公冶长篇第五

 

1 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 

 

解读:

孔子谈到公冶长说:他应该娶妻生子了。虽然坐过牢可那并不是他的过错后来,孔子把女儿嫁给了他。

 

2 子谓南容,“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

以其兄之子妻之。 

 

解读:

孔子谈到南容说:“国家政治清明时,他有官做;国家政治黑暗时,他刑戮。

于是,孔子把侄女嫁给了他。 

 

3 子谓子贱,君子哉若人鲁无君子者,斯焉取斯” 

 

解读:

孔子谈到子贱说:真是个君子呀如果鲁国没有君子的话,他这些好品德又从哪里来的呢?” 

 

4 子贡问曰:“赐也何如?”

子曰:“女,器也。”

曰:“何器也?”

曰:“瑚琏也。” 

 

解读:

子贡听到孔子夸子贱是君子,便问孔子“我怎么样?”

孔子说:“你呀,好比一个器具。”

子贡又问:“是什么样的器具呢?

孔子说:宗庙里祭祀时盛黍稷的瑚琏。” 

 

5 或曰:“雍也仁而不佞。”

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不知其仁。焉用佞?”

 

解读: 

有人说:“冉雍这个人有仁德但不善辩。”

孔子说:“何必要能言善辩呢?只会伶牙利齿论辩,常常招人厌恶,我不知道冉雍是不是真的做到仁,但为什么一定苛求他能言善辩呢? 

 

6 子使漆雕开仕。

对曰:“吾斯之未能信。”

子说。 

 

解读:

孔子让漆雕开去做官。

漆雕开回答:“我对于理政治民还没有信心。

孔子听了十分高兴。 

 

辨析:

    吾斯之未能信。通常被解读为“我对做官这件事还没有信心”,如果仅仅是对做官这件事没信心,孔子为什么要高兴呢?所以一定是漆雕开对自己按孔子理论去治国理政这件事没有信心,希望留下来继续深造,孔子的高兴是为漆雕开认真负责的态度引发的。换言之漆雕开不愿意做庸官,而希望做一个好官、做一个能臣。

 

7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

子路闻之喜。

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解读:

有一天,孔子感叹道“如果四海之内没一个国家肯采用

理论,那我就乘木筏子到海外去。到时候能跟我漂洋过海大概只有仲由吧!

子路听了很高兴

孔子“仲由啊,你的的勇气的确超过了我,但如果勇敢

过了头,那可没什么可取的了

 

辨析:

“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通常被解读为“仲由好勇超过了我,其他没什么可取的才能”,这样的解读实在太荒谬!解读为“勇敢过头则不可取”才更贴近原意。


《史记》记载子路英勇过人、多才多艺,而且以孝著称。如果孔子说他除了好勇一无可取,这既与子路的人品才智不符,也与孔子谦和的性格相悖。其实孔子在这里只是善意提醒子路不要英勇过头而已,如果子路除英勇外一无可取,孔子也不会愿意带他去云游海外了。

 

8 孟武伯问子路仁乎?

子曰:“不知也。”

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

“求也何如?”

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

“赤也何如?”

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解读:

孟武伯问孔子:“子路做到仁吧?

孔子说:“我不知道。”

孟武伯问。孔子说:“仲由嘛,在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他可以管理军事,但我不知道他是不是做到了仁。”

孟武伯又问:“冉求这个人怎么样?”

孔子说:“冉求这个人,可以让他在千户人家的公邑里当县官,者在拥有一百辆兵车的私邑中当总管,但我也不知道他是不是做到了仁。

孟武伯又问:“公西赤怎么样?”

孔子说:“公西赤嘛,可以让他穿着礼服,站在朝廷上接待宾,我也不知道他是不是做到了仁。

 

9 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

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

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 

 

解读:

孔子子贡:“你和颜回哪一个

子贡回答:“我怎么敢和颜回比呢?颜回听到一件事就可以推知十件事;我知道一件事,只能推知两件事。”

孔子说:是不如他,我同意你的判断” 

 

10 宰予昼寝

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

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解读:

宰予白天在家觉。

孔子知道后说:“腐朽的木头难以雕刻,粪土垒的墙壁难以粉刷。宰予这么懈怠的人,责备还有什么用呢?

孔子说:“起初我对人,是听了他的话便相信他的人品;现在我对于人,听了他的话还要观察他的行为。正是在宰予身上,我改变了观察人的方法。

 

11 子曰:“吾未见刚者。”

或对曰:“申枨。”

子曰:“枨也欲,焉得刚?” 

 

解读:

孔子说:“我没见过刚毅不屈的人。

有人回答:“申枨就是那种人

孔子说:“申枨欲望太多,刚毅不屈呢? 

 

12 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

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

 

解读: 

子贡说:“我不想别人把意志强加于我,也不想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

孔子说:“赐呀,这就不是你所能做到的了。” 

 

13 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解读:

子贡说:“老师关于诗、书礼、乐知识,通过耳闻目见便能学到;老师关于人性天道的理论,通过耳闻目见是” 

 

辨析:

人性和天道不能通过耳闻目见学到,是因为它们不是简单的知识,不能单靠头脑的理性思维获得,还要靠我们的心灵去感悟。天道是人类以外万事万物的本质、本体或物自体,人间之道——人性是人类心灵和思维的本质、本体或物自体,它们都是人类思维触角难以至达的地方,也是语言文字无法表述的。如果称其为真理,那便意味着所有能用语言文字表述出来的真理都只是真理的摹本而非真理本身,孔子很少谈论人性和天道的原因正是担心被人误解,担心有人将自己描述的真理摹本当成了真理本身。这样一来,他们就不会用自己的心灵和大脑一起,去探索那只能直观而无法准确表述的本质、本体或物自体了。 

 

14 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 

 

解读:

子路有了一些名声以后,并不认为自己配得上别人的赞誉,而且时刻担心自己成为名声的牺牲品 

 

辨析:

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通常被解读为“子路听到一种说法,迟迟未能实行,唯恐又听到另一种不同说法”,此解读源于朱熹:“前所闻者既未及行,故恐复有所闻而行之不给也”(见《朱子集注》),此解读并不恰当。苏轼主张将“闻”当“名声”解,我以为这样才符合子路的性格。据《史记》记载,子路为人果烈刚直勇武爽真、多才艺,敢于批评孔子勇于改正错误。孔子说过他好勇过我,无所取材,还担心他不得其死从其性格来分析,将“闻”当做“名声”解更为恰当。

 

15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解读:

子贡问:“孔文子凭什么得到‘文’的谥号?”

孔子回答“他聪敏而又勤勉好学,身居高位仍虚心向地位下的人请教,所以得到‘文’谥号。” 

 

16 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解读:

孔子评子产时说他有四种君子德:生活上谦虚谨慎工作中兢兢业业爱护百姓广施恩惠,调用民力合乎法度。

 

17 子曰:“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 

 

解读:

孔子说:“晏平仲善于与人交朋友,相识久了,别人仍然尊敬他。” 

 

辨析:

让并不熟悉的人尊敬你只需要一种外在的气场,

让十分熟悉的人尊敬你只能凭借内在的人格魅力。

 

18 子曰:“臧文仲居蔡,山节藻棁,何如其知也!” 

 

解读:

孔子说:“臧文仲一只大龟盖了一间屋,屋子斗拱雕成山的形状,短柱上画水草花纹,他这个人怎么能算有智慧呢?

 

19 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

子曰:“忠矣。”

曰:“仁矣乎?”

曰:“未知。焉得仁?”

“崔子弑齐君,陈子文有马十乘,弃而违之,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之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如?

子曰:“清矣。”

曰:“仁矣乎?”

曰:“未知,焉得仁?” 

 

解读:

子张问孔子:“令尹子文宰相,没有喜形于色;三次被免职,一点也不怨恨。每次他都会将有关事务详尽告诉接任的宰相。这个人怎么样?

孔子说:“可算为国事尽心竭力了。

子张问:“算得上仁吗?”

孔子说:“不知道。这怎么能算仁呢?”

子张又问:“崔杼杀了君齐庄公,陈文子舍弃家四十匹马离开齐国到另一个国家这里的执政者和齐国的崔子差不多他说完又去了另一个国家。看到那里的执政者和齐国的崔子依然差不多,他失望地离开了。这个人怎么样? 

孔子说:“算得上清高。

子张说:“可以算得上仁吗?

孔子说:“不知道。这怎么能算仁呢?” 

 

辨析:

仁是人间的道,道混沌、模糊、神秘莫测、无可名状,所以孔子从未对仁做出过具体描述,现代批孔派常常据此向孔子发难,他们不知道这正显露出自己的浅薄!


仁如果可以准确表述,如果可以用某条道德原则准确概括,要成为仁德之人可就太容易了。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天下事皆遵循物极必反之规律,凡事一旦过了头就会走向反面,即便是爱,一旦盲目而偏狭也会使人痴迷而疯狂。

 

20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

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解读:

季文子每做一件事都要考虑多次。

孔子听到说:“考虑两次就行了,没必要超过两次以上嘛!” 

 

21 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解读:

孔子说:“宁武子这个人,当国家政治清明时,他就显得聪明,当国家政治黑暗时,他就装糊涂。他的聪明别人学得到,他的糊涂别人就学到了 

 

辨析:

    “难得糊涂”之所以被后人津津乐道,是因为其中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从糊涂到糊涂是真糊涂,从聪明到糊涂是假糊涂。聪明容易招来嫉恨,糊涂容易被人忽略,假糊涂既是防身术,又是健身术。这其中的奥秘,最爱书写“难得糊涂”的郑板桥可了如指掌。

 

22 子在陈曰:“归与!归与!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 

 

解读:

孔子在陈国说:“回去吧!回去吧!家乡弟子志向远大,行事却简单鲁莽他们一个个文采飞扬,行文落笔还缺少章法” 

 

辨析:

伟大的思想常常会被同时代人斥为荒诞、怪异,这是人的虚荣心在作怪。人们乐意赞赏千年前某些平庸的思想,却不肯承认同代人的深刻,因为人们害怕自己在他人面前相形见绌。


人们总爱把自己渺小的东西弄得伟大,而把别人伟大的东西弄得渺小,唯有这样他们才能保持自己的自信与自傲,平和而安详地活下去。

 

23 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解读:

孔子说:“伯夷叔齐记旧仇,别人对他们的怨恨也就渐渐销声匿迹了” 

 

辨析:

爱能滋生爱,恨能复制恨,不记旧仇需要心中有爱,只有当爱占据上风时,仇恨才会消失。


有人说“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这话只对了一半,爱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能,恨则是人类后天获得的情感。恨是因为爱的缺乏而滋生,爱却不会因为恨而熄灭。

 

24 子曰:“孰谓微生高直?或乞醯焉,乞诸其邻而与之。” 

 

解读:

孔子说:“谁说微生高这个人直?有人向他讨醋,适逢家中无醋,便偷偷到邻居家讨来送给人家。” 

 

25 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解读: 

孔子说:“花言巧语、谄媚逢迎、奴颜婢膝,左丘明认为这种可耻,我也认为这种人可耻。怨恨在心里,表面却和颜悦色,左丘明认为这种人可耻,我也认为这种人可耻。” 

 

26 颜渊、季路侍。

子曰:“盍各言尔志。”

子路曰: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

子路曰:“愿闻子之志。”

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解读:

有一天,颜渊、子路两人陪在孔子身边。

孔子说:“你们何不说说各自的志向?

子路说:愿意拿自己的车马、衣服皮袍朋友分享,用坏了也不抱怨。

颜渊说:但愿我能做到不夸耀自己的才能,不表白自己的功绩

子路孔子:“愿意听听您的志向。”

孔子说:“我的志向是让老人安享晚年,青年彼此信任,少儿茁壮成长” 

 

辨析:

    朋友信之少者怀之”有人解读为“使朋友们信任我,使年青人怀念我”。这样的解读大大亵渎了孔子的理想,对一个能说出“人不知而不愠”“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朝闻道,夕死可矣”一类话的人来说,他的志向怎么会斤斤计较于个人得失呢?

 

27 子曰:“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 

 

解读: 

孔子说:算了吧!我还没看见过有人发现自己的错误后,能像责备他人一样责备自己的。” 

 

28 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解读:

孔子说:哪怕十户人的小村子,也会有像我讲忠信的人,只是不痴迷学问罢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