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论语》解析(八佾篇)

(2024-03-09 07:42:09)
分类: 《论语》解析

八佾篇第三

 

1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也!” 

 

解读:

孔子谈到季氏时,“他像天子一样用六十四人在自庭院中奏乐舞蹈,如果事都能容忍,还有什么事不能容忍呢?

 

2 三家者以《雍》彻。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

 

解读: 

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三家祭完祖撤去祭品时,命乐工唱《雍》这篇诗。孔子说:“《雍》诗中有‘助祭是诸侯,天子静穆地在那里主祭。’两行诗,这种诗怎么能用在你三家的庙堂里呢?” 

 

3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解读:

孔子说:没有仁爱心人,再多的礼仪有什么用?没有仁爱心的人再美的音乐也是在对牛弹琴!” 

 

辨析:

离开了仁,礼可能变成杀人的工具;

离开了仁,音乐也会变质变味沦为恶的帮凶。

 

4 林放问礼之本。

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解读:

林放问孔子什么是礼的根本。

孔子回答:“你的问题了!一般礼仪而言,与其铺张奢靡,莫简约质朴;就丧而言,与其隆重周全,莫悲痛哀伤。” 

 

辨析:

    孔子这是在两害相权取其轻,他选择的标准是看哪一端更接近仁一些。按其本意应该是适中、恰当,硬要从两个极端来选择的话,那就看谁离仁更近了。

 

5 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解读:

孔子说:野蛮国家有君王维持秩序,还不如文明国家亡国破

 

6 季氏旅于泰山

子谓冉有曰:“女弗能救与?”

对曰:“不能。”

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

 

解读: 

季孙氏去泰山祭祀。

孔子对冉有说:“你难道不能劝阻他吗?”

冉有说:“不能。”

孔子说:“唉!莫非泰山神还不如林放知礼吗?” 

 

7 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解读:

孔子说:“君子没什么与人的,如果有所争,只有射箭比赛了!比赛前,双方相互作揖,然后上场射完,又相互作揖退下,然后登堂喝酒,即使比箭竞争也是那么彬彬有礼” 

 

8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

子曰:“绘事后素。”

曰:“礼后乎?”

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解读:

子夏问孔子:“‘俊俏的面庞笑靥绽放,明媚的目光让人销魂洁白的脸上画着美丽的花朵’这几行诗是什么意思呢?

孔子说:“这是说先有白色的子,然后才能在上面画画。

子夏又问:“那我能不能说礼是诞生于仁之后的呢?

孔子高兴地回答,你的话真能启发我的思绪,现在我们可以来讨论《诗经》了。” 

 

辨析:

子夏从绘画悟出“礼后乎?”,这看似简单的发现,却令孔子大喜过望,居然发出起予者商也”的感慨。


为什么孔子会对子夏发现“礼诞生于仁之后”如此兴奋呢?因为明白这个道理的人不会墨守成规将前人制定的礼仪当成捆绑后人的枷锁,甚至做出“以礼杀人”的蠢事来。后人义礼智信”并称为“五常”在是一个错误义礼”都是仁派生出的,离了仁它们就会变变质

 

9 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徵之矣。” 

 

解读:

孔子说:“夏朝的礼仪制度我能说出来,但它杞国不足以证明我的话;殷朝的礼仪制度我能说出来,但它宋国不足以证明我的话。这都是因为历史文献不足的缘故。如果足够多的历史文献的话,我说的这些就能得到印证了。” 

 

10 子曰:“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 

 

解读:

孔子说:“对于行禘礼的仪式,从第一次献酒以后,我就不看了。” 

 

11 或问禘之说,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 

 

解读:

有人孔子询问禘祭的事,孔子说:“我不知道。知道这事的人对治理天下,会像把这东西摆在这里一样容易!他一边一边指自己的手掌。 

 

12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 

 

解读:

孔子祭祀祖先就像祖先真在面前一样,祭祀神像神真在面前一样他还说:“我如果不亲自参加祭祀,那就和没有举行祭祀一样。” 

 

13 王孙贾问曰:“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

子曰:“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解读:

王孙贾问:与其奉承奥神,不如奉承灶神’,说的有道理吗

孔子回答说得不对!如果一个人得罪了天,那向谁祷告也没用了。

 

辨析:

    天对于中华民族来说既没有神的威严也没有人的意志,它只是自然的别称而已。在人世间最自然的莫过于人了,所以获罪于天”对个人而言就是违背了自己的良知,对他人而言就是违背了共同遵循的道德规范。

 

14 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解读:

孔子说:“周朝的礼仪制度借鉴于夏、商二代,内容丰富多彩切实可行,主张参考借鉴周朝的礼仪制度。” 

 

辨析:

    有人以此断定孔子是主张倒退的复古派,其实不然。周朝的礼仪五花八门,孔子只赞同那些符合仁的部分,就像他选编《诗经》一样,“思无邪”才是过去诗歌能够入选的门槛。

 

15 子入太庙,每事问。

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

子闻之,曰:“是礼也。” 

 

解读:

孔子进了太庙,每件事都要问别人

有人便说:“谁知道他问的人不懂居然进了太庙,什么事都问。

孔子听到后说:“这就是礼呀!”

 

16 子曰:“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 

 

解读:

孔子说:“比赛射箭,不在于是否能穿透靶,因为每个人力气不一样,自古以来就是这样。” 

 

17 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

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解读:

子贡主张免去鲁国每月初一告祭祖庙用的活羊。

孔子说:“赐呀!你爱惜的是那只羊,我爱惜的是那种礼。” 

 

18 子曰:“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 

 

解读: 

孔子说:“我遵照礼仪的规范对待所有人可是当我对君王施礼时,有人却说我是诌媚

 

19 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

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解读: 

鲁定公问孔子:“君主应该怎样子?臣子应该怎样君主?

孔子回答:君主在群臣面前,应该以身作则带头遵循礼仪;臣子在君王面前,则应该尽心竭力以身报国。” 

 

辨析:

“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通常被解读为君主应该对臣子以礼使用,臣子应该对君主忠心服侍”,这样的解读完全背离了孔子此话的初衷。倘若君主带头遵守礼的规范,就不可能变成胡作非为荒淫无道的昏君;倘若臣子个个都能尽心竭力以身报国,就不可能变成媚上欺下贪赃枉法的佞臣。如此一来太平盛世岂不指日可待吗?这一思想孔子很多次提到过,如果把“君使臣以礼”理解成“君主在役使臣子时对臣子以礼相待”,那任何一个昏君都能做到,这不等于无话找话白费口舌吗?

 

20 子曰:“《关睢》,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解读:

孔子说:“《关睢》这篇诗,快乐而不荡,哀婉而不悲伤

 

21 哀公问社于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

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解读: 

鲁哀公问宰我有关土神的事,宰我回答:制作土神的牌位,夏朝用松树,商朝用柏树,周朝用栗子树。用栗子树的目的想让老百姓产生畏惧感

孔子听到后说:已成定局的事不必再说,无法改变的事不必再去劝阻,已经过去的事不必再去追究。” 

 

22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

或曰:“管仲俭乎?”

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

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解读:

孔子说:“管仲这个人器量小呀!

有人“管仲节俭吗?”

孔子回答“他有三处豪华的府邸,家里的管事一人一职不兼任,怎么谈得上节俭呢?

那人又问:他那样做是为了不失

孔子“国君宫殿门前照壁,管仲大门口也设照壁国君宴请外国国君时,大堂上有放空酒杯的设备,管仲也有这样的设备。如果说管仲知礼,那还有谁不知礼呢?” 

 

23 子语鲁大师乐,曰:“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皦如也,绎如也,以成。” 

 

解读:

孔子鲁国乐论音乐时说:美妙的音乐是可以把握的:音乐开始时,五音合一婉转缠绵;继而六律和谐丝丝入扣,或高亢激昂、或如泣如诉,其音连绵不绝沁人心脾;音乐结束时,余音袅袅如梦如幻。

 

辨析:

 语言是人类表达思想感情的方式之一,这种方式有时会显得十分笨拙——越是深刻的思想和深沉的情感,语言越是捉襟见肘、顾此失彼,所以人类还需要音乐、绘画、舞蹈、雕塑等其他表达方式。随着各种表达方式日渐成熟,人类必将源源不断地涌现出新的思想家、文学家和艺术家。思想家的任务就是对语言进行诠释、校正与创造,孔子就是这样一位承前继后的伟人,但他明白语言不是万能的,因此才会如此钟爱音乐。

 

24 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

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解读:

仪地的长官请求见孔子,说:所有有道德学问的人来这里,我没有不去拜会的。

于是,孔子学生他去见孔子。

仪地的长官出来后,对孔子学生说:“你们何必为没有官位发愁呢?天下无道已经很久了,上天终有一天会以孔子之名来号令天下” 

 

25 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

谓武:“尽美矣,未尽也。

 

解读:

孔子到韶乐时说:“美极了,表里如一、天衣无缝

谈到武乐时说:美是美可惜表里不一、美中不足” 

 

26 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 

 

解读: 

孔子说:居上位时宽厚待人,行礼时做不到恭谨肃穆参加丧礼悲痛,这种人还能说他什么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