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笔耕路(长篇连载1)
(2023-12-06 10:52:44)分类: 风雨笔耕路 |
人们为什么会在六十岁以后才对死亡冥思苦想呢?第一,退休后一个人终于有大把时间任人挥洒,那种闲暇多得叫人眼花缭乱无所适从。第二,半个多世纪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洋洋洒洒浸透了生命的每一个缝隙,过往的悲欢离合生离死别层层叠叠使人的生命不堪重负、难以踹息。第三,面对即将来临的人生大限,人们既不能求助于生存本能,所以只好寄希望于后天获得的思维能力,尤其是逻辑的潜能,期待凭借人类丰富的想象摆脱那与生之欢乐形影相随的死亡恐惧。
高欣正是在那个时候开始沉思死亡的。他从古代哲人的视角将人类死亡观分成四大类:第一种观点认为死亡即“新生”。基督徒和佛教徒能视死如归,因为他们坚信自己的灵魂正奔赴天国或西方极乐世界。第二种观点认为死与生风马牛不相及。这类人以为既然人生苦短,一个人何苦为根本不存在的“死”自寻烦恼呢?第三种观点认为死亡普遍必然存在。这类人以为人唯有毫无保留地投身事务中,靠激情将死的恐惧抛至九霄云外。第四种观点认为死与生密不可分。这类人以为既然死生是同一事物的两面,一个人为什么要厚此薄彼呢? 紧接着高欣写到:
“谁也不能见证自己的死,对人而言存在永远是眼前当下生的瞬间,死不过是生时的一种妄念罢了,为一种莫须有的妄念而恐惧实在荒谬绝伦!”“死是人生悲喜剧的最后一幕,没有谢幕再好的剧情也会令观者烦闷;死是人生乐曲的最后一个音符,没有尾声再好的乐曲也要让听者生厌。”“死是惊天动地的闪电,死是摧枯拉朽的烈火,死是一泻千里的洪水,死是催生万物的春雷。”“死虽然是对生命的否定,却又是人生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没有死的黑暗,就显不出生的奇光异彩。战胜死亡恐惧的最好办法是与死神交朋友,让它成为你生命价值的见证!”
高欣很快将四千多字的《沉思死亡》发到网上,没想到这个沉重的话题居然在好几个论坛引起强烈反响,为他赢来数不胜数的关注与点赞,远胜于他发表过的其他文字,这使高欣不禁颇为得意,自以为对死亡的认识已经很全面、很深刻了。直到后来有一天,当他眼睁睁看着自己最敬重最挚爱的兄长离开人世,高欣这才发现自己过去的认识何其简陋与肤浅!
唯有到那时,过了古稀之年的高欣才意识到一个人若想发现死亡的真正奥秘,必须具备两大条件:首先他要能够深沉热烈全心全意地爱上另一个人。其次他还要亲眼目睹死神如何无情地将生命的色彩从自己挚爱之人身上、脸上和眼睛里一点点抹去。二者缺一不可,因为一个人只有炽热忘我地爱过,他的心才会像烈火淬炼过的金子般闪闪发光,而只有深入骨髓的爱才能使一个人在生离死别时,忍受那种撕肝裂肺刺骨锥心之痛,并在经历痛苦的极致后得以解脱。人生的痛苦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自私猥琐的,这种平庸的痛苦往往使人自暴自弃自甘堕落。另一种是无私庄严的,这种崇高的痛苦才能使一个人超凡脱俗超越自我,炼出一双火眼金睛,从而窥探到死亡的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