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解析(第十四章)
(2023-11-18 04:43:47)分类: 《道德经》解析 |
《道德经》解析
原文: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抟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象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解读:
它的上面不显得光明亮堂,它的下面不显得阴暗晦涩。难以言说的无限延绵啊,一切又回到无形无象的空灵状态。这种没有形状的形状,不见物体的形象,就叫做“惚恍”。迎着他,看不见它的头,跟踪它,看不见它的尾。
秉持上古之道,可以把握当今万有,知道其由来始末,这便是大道的要领。
辨析:
有一样东西看见了无法描述、听见了难以言说、摸到了无可名状,这三种感官混而为一,根本无从探究。此神秘之物就是万物的本原——道。
它在天上不显得明亮,在地下也不显得晦暗,在宇宙中运行不息难以名状,绵延不绝终归于虚无空灵。它以虚无为形状、以空灵为相貌,我无法给它命名,只好称其为“恍惚”。
道是无始无终的永恒状态,迎着它,我看不见它的发端,跟随它,我看不见它的尽头。
如果我能用古人描述的“道”,直面眼前真实的存在,一步步揭开道的神秘面纱让它一展真容,那该多好!可是我能了解宇宙的肇始,发现宇宙的全部奥秘吗?我知道语言只能表述道的表象,道的本质永远存在于我们的直观与直觉中,道就像那可望而不可及的太阳,人类用语言描述的道只是千千万万个太阳摹本,无论我们怎样努力最终也无法说出道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