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新解
(2017-12-20 17:20:25)分类: 《论语》新解 |
原文:
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论语·子路篇》13·21)
解读:
孔子说:“如果一个人做不到中庸的话,就会变得要么激进要么保守,激进就是敢作敢为无所顾忌,保守就是谨小慎微踟蹰不前。”
辨析:
“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有人解读为“我找不到奉行中庸之道的人和他交往,只能与狂者或狷者相交往了。狂者敢作敢为,狷者什么事都不敢干”。这种解读将人绝对分成中庸、激进与保守三类,这样便完全曲解了孔子此章所要表达的真意。将中庸固定为某种不变的模式,本身就是对中庸的偏离与嘲弄,因为中庸只是介于两种极端之间的某种特定状态而已。可参考“叩其两端而竭焉”(见《论语·子罕篇》9·8)。
孔子在这里其实是探索寻找中庸的办法,而并非自我标榜为中庸之人。中庸介于激进与保守之间,我们唯有从它们之间去寻找平衡,只有当发现那种介于两极端间的某种特定状态时,我们才能知道什么是中庸,这时再稳稳地持守中庸,便能做到合乎正道。“狂”与“狷”是两个彼此对立的极端。一个流于冒进,一个流于畏缩,孔子说的中行正是不偏不倚。
此外,狂与狷并非一无是处需要我们扬弃一方,而是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在符合道义的情形下当进则进、当退得退。一如“君子之於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说的一样。
因此,“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这句话,孔子真正想要表达的意思是:
“我们很难发现中庸究竟是什么样子,所以很多时候不得不徘徊于激进与保守之间!激进是敢作敢为无所顾忌,保守是谨小慎微踟蹰不前,中庸则是以道义为根本,当进则进、当退则退,既不偏执于一端,也不恪守固定的模式。”
人为什么不能偏执呢?以学习为例,偏执的人会将与自己观点相悖的思想或书籍视为糟粕,只把观点相同的视为精华,这种人从开始偏执的那一刻起,就已经停止了学习的脚步。
每一本流传千年的古书对后人来说都是营养丰富的食物,精华与糟粕有机地融合在食物中,谁也无法像削苹果那样用刀将精华与糟粕断然分开,吸取知识与吃苹果一样,必须经过自己的分解与化合才谈得上吸收与排斥,这一过程因人因时而异,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绝对标准。列宁对哲学著作的“学习”就很荒谬,他用“辩证唯物主义”这杆标尺简单粗暴地将哲学家分成唯物唯心两大敌对阵营,然后向世界宣称自己发现了“客观真理”,这种学习方法除了使自己的偏见根深蒂固以外毫无裨益。
古代思想巨著瑕瑜隐藏其间通常很难察觉,你唯有怀着一颗崇敬的心,久久地拜读与钻研,才有可能发现它的美丽与神秘。如果自以为是随意凿其“瑕疵”、扬弃“糟粕”,你就是入宝山也会空手而归。人类每一巨大的思想成果毫无疑义都隐含着“精华与糟粕”,正因如此每一位思想巨擘的文化遗产都可能被滥用。
偏执于精华糟粕的人预先设定了一个道德标准,他们读书不是为了解惑而是为了维护他们业已形成的“绝对真理”,以至于把学习变成为自己意见寻找证据的收集工作,这种人读书越多越会偏执狂妄。因此正确的学习态度应该是不固执己见、对自己的观点永远保持一份怀疑与警觉、尊重那些与自己观点不同的人、满腔热情地投入思考与争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