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蒙民间习俗
(2008-12-08 14:35:51)
标签:
杂谈 |
民间习俗 一、嫁娶 当孩子成长到十六、七岁,即进入婚龄阶段,开始议婚。婚姻大事"父母之命,媒灼之言",当事人不能自主。
提亲:一般儿女到十六、七岁,父母便求亲告友,托媒给儿子说"媳妇",给女儿找"婆家",叫"说亲"或"提亲"。讲"门当户对",一定要不犯克,犯"忌"不能"成亲"。
订亲:男方用手巾包着钱,称"见面钱",交给女方,女方收下,婚事随即告成。
下柬子:下"小柬"即男方用"包袱"或"抬盒"装上备好的礼品、衣服、化妆品等,由男方请人或媒人送到女方家中。
去日子:亦叫"去大柬"。待婚事定好后,男方就请人"查日子",确定结婚日期,应用房屋,支床方位、时间,"娶女客"、"送女客"及双方亲朋"忌讳"属性,出嫁上头时间、位置,上、下轿(车)、坐帐方向,写在红纸上一式两份,称"年命帖"。随后择吉日由男方兄弟用"包袱"或"抬盒",将准备好的礼品,分四六八色,四六八身衣料,猪肉数斤,活鸡一对,鱼一对,点心6—10斤不等,化妆品一宗,艾一对,葱两根,高梁莛"筷子"一把,"年命帖"一份,一起送到女方家。
约客:女方在接到"大柬"后,其父母先口头与亲朋攀谈"孩子的婚事已定,到时请光临"之类的话,亲朋即准备相应礼品。待婚期临近,女方父母便正式到亲朋家发出邀请,讲明某天"约客"。是日各亲朋备好礼品,一同前往。婚女之舅父、母礼品较重,并且还须给甥女买灯盆。
下催妆衣:在结婚前两天,男方要下"催妆衣"。礼品比较简单,即为男方做好的红棉袄、棉裤,另外还有猪肉等。女方回帽鞋、成衣一身,称"回盒"。
结婚:男方在下"催妆衣"后,双方家中开始准备结婚之各项事宜。
①铺床。按年命帖"要求"定方位,床上用高梁秸、麦穰、一对艾、几根芝麻秸铺设,上面铺花席、床单、被褥,放上枕头、压床鞋。床腿下用红纸包上砖与金钱垫好,床下放泥瓦盒一个。
②贴喜联。结婚前一天下午自家及本家大门、屋门要贴对联,三年内无亲人病故者贴大红对联及双喜,亲人病故未满三年则要贴蓝对联。院内如有石磨,要用红席或红被盖上。同一天叫亲戚,姑舅等长辈要人用小车、毛驴去接来,同辈下辈多自己前往。
③填箱。女方头天晚上要把礼品放入柜箱、桌、抬盒内,叫"填箱"。被褥放在桌子上,四角串好红绿花生,木柜内按嫁女岁数放馒头,一岁一个,四角各放一个大的,当中放一个最大的,此后再掐三大掐以示礼丰厚,再放一碗"宽心面"。桌子、箱子、抬盒各放点心、衣服、灯盆、化装品等。填箱要用灯照一照,以示明亮吉祥。舅父母、姑、姨、婶子、父母都要给嫁女钱,称"压腰钱"。
④上头。结婚之日早晨,嫁女根据"年命帖"上规定时间梳妆,头戴凤冠,上盖"蒙头红",身穿罗裙,脚登父亲或哥的一双鞋,坐在椅子上,由哥弟抬到轿前换上鞋上轿。
⑤行路。最前面是一撒青龙帖的,过桥、拐弯都要贴上"青龙"一张,以示吉祥或"压邪"。其次是抬嫁妆的,由小件、大件排序。再次是乐队,轿(车)两侧是小客,轿后是送女客、大客。轿为木制,高两米,四面各宽1米,为席装拱顶,前面留门,两面各留一小窗。轿衣为单扇四面一顶,顶四角用花线编织垂网及花穗。送嫁队伍在途中,遇到另有送嫁队伍,都要争上风头,靠北靠东走,以示吉祥高升。
轿到男方门口即停,先收"落轿礼",后落轿,根据要求常要"转轿礼",此时小客派几个人到新房转转看看。
⑥迎大客。落轿后,由陪大客的着新郎至大客坐的车前,把毡铺在车门前,新郎恭敬的三鞠躬,陪大客的拱手施礼说客套话,大客即下车还礼,由陪大客的领到客厅,让至上首落座。
⑦迎新娘。新郎与娶女客、提毡、抱升、"撒福"的一起到新娘轿(车)前,将升放到轿门口,娶女客先到送女客车前施礼,口中一套客气话,送女客随下车答礼客套,至新娘轿前掀开轿门,新郎在红毡上向新娘鞠躬,新娘在轿内还礼,随即踏着升下轿,新郎转身站到毡的前头,此时"撒福"的向新娘、新郎头顶撒三把"福",新娘走到新郎的一块毡上,提毡的将后一块毡提到前面,依次前进。到院中"天地桌"前夫妻并排站立,男东女西;由主持人主持"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进入洞房"。
进人洞房,抱升的将升放在床前,新娘踏升上床,按规定方向坐下,叫"坐帐"。新郎用备好的烟袋将"蒙头红"挑起,高举放到福棚上。上好酒菜、红鸡蛋、酒具、宽心面等,新人喝"交心酒",乐队同时奏乐。
喜宴过后,大客送女客由陪客的带领至新郎父母房中,言谦虚之词:孩子小,不懂事,人情礼仪、针线饭食、田园活道不精细,多请亲家指导、教训、照顾等,再商定叫"对乐"的日期之细节。同时小客一人将新房窗上封的红纸撕开,以示明亮,将抬嫁妆的红绳一根扔到屋顶上,一根带回。
过"对乐":按约定的日子,由新娘的哥弟去叫妹或姐。叫时男方一般不安排酒饭,只安排茶、糖果之类,坐坐即走。送"对乐"男方应设席招待,有陪客的共叙家常。新娘要给婆家长辈买鞋、做烟荷包子,并带一对锅饼。
磕喜头:婚后第三天,新郎新娘要给本家长辈磕喜头。一人提毡,先从祖父母起,后父母、伯父母、叔父母,由近及远,都带点心,享受磕头的都要给磕头钱。
上喜坟:在磕过喜头的下午,到祖坟上坟,谓上"喜坟",放鞭磕头。男女两人同去。用红纸压坟顶。
过满月:结婚满月之日,女方娘家兄弟去把姐或妹叫回娘家,男方多数同往,带相应礼品,女方娘家诚意相待。以后女方走娘家随便常来常往,但每月初一、十五、二月初二、四月初八、五月初五、六月初六、七月初七、八月十五、九月重阳、腊月初八、十八、廿八、二十四都属禁忌之日,讲究的还要忌讳"杨公忌"之日。
旧时夫妻不合,没有离婚之说,男方不要女方叫"休妻",女方离家出走称"逃婚"。
男方"休妻"、"丧妻"再婚叫"填房"、"续房",女方亡夫再嫁叫"回头"。男方娶"回头"一般是夜间三更左右,女的到男家先在备好的锅前烧三把火,称"续火"。
二、生孩子
坐月子:父精母血,十月怀胎,一朝分娩,开始"坐月子"。一个新生命来到世间,家庭亲属喜笑颜开。生男孩称大喜,喜气洋洋,生女孩称小喜,众人欢乐。
挂红子:孩子出生第三天早晨,在自家大门前檐挂红布,称"挂红子"或"挑红子"。红布上边用莛子缝住,下面两角把小铜钱缝在角面,如生男孩,须系上三根红莛做的箭、一张小弓、三个蒜头,意能文能武,会打会算。挂红子,一是吉庆,二是向亲友邻居告知家中又添人丁。
报喜:孩子的父亲,也可别人代替,要到孩子姥姥家去报喜,报喜要有红鸡蛋及礼品若干。
送米糖:多为小米、面粉、红糖、鸡蛋,童衣、小被之类。送米糖同时剪头,男孩为十二天,女孩为十七天。母抱婴儿,舅剪头,表示三下,众人围着夸奖说喜庆话,随着往准备好的鞋筐内放钱。庄邻送米糖,主人都要回赠鸡蛋数个,同样以示感谢与共喜。
"抓升":待孩子到一周岁生日,主人家备好生日升,内放笔、书、算盘、秤、弓箭,由婴儿任拿。如拿笔、书、算盘,能文会算;如拿弓箭,称能武;如拿秤,能做生意;如抓多样,称文武生意万事享通。
种痘子:孩子周岁前后,于春天要种痘子(现称接疫苗)。在左臂上划破三个点,点上药水,以此婴儿可避免出天花,接苗三天内,孩子要吃"发物"。
谢花:孩子春天种上痘子,六月初一或六月初六,孩子的舅父去给外甥或甥女"谢花",以示小孩免灾难疾苦,表示祝贺。
天社:每年秋分前后天社节,为吉利,天社前孩子的外祖父家要给男孩子做一兰布马褂,前胸后背各缝制一黄圆布,前胸为交天大社,后背为长命百岁,意为福命长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