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教案《论语》选读--求诸己

(2012-03-21 14:19:33)
标签:

论语

求诸己

教育

分类: 高中语文选修

教案《论语》选读--求诸己:

 

学习目标:

1、了解孔子“求诸己”的思想内涵,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
2、积累名言警句。

重点:了解孔子“求诸己”的思想内涵
难点: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

 

教学时数: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解题:

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卫灵公》)。求诸己,就是凡事求之于己,首先从自己方面来要求。就是要审视自身的长板(优势、长处)加以提升、发展和利用;省察自身的短板(劣势、短处)加以延长和改进/或克服和避免。这也是中国古代提倡的待人处事的基本原则。

当你工作不如意,你是怨天尤人,埋怨别人不了解自己,总觉得自己是怀才不遇,大材小用,牢骚满腹,情绪低落,对工作采取消极态度,还是积极地从自己方面去想,想自己的能力是不是足够胜任?自己的行为习惯是不是足够君子?自己的道德品质是不是足以被人称道?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论语•宪问》)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怕自己无能?

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论语•里仁》)。意思是不怕没有职位,怕的是自己没有能够任职的才能;不怕人家不了解自己,而是要积极主动地思索、搜寻、创造和培养使自己可以为别人知道的能力、本领和方法。

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论语•卫灵公》)。君子忧虑的是自己无能,不忧虑别人不了解自己。他反复说明,最重要的还在于自己究竟能不能自立,能不能担当大任,真正可怕的不是别人不了解自己,而是自己的无能。 

 

二,解读文本:

1,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4.14

The Master said, "A man should say, I am not concerned that I have no place, I am concerned how I may fit myself for one. I am not concerned that I am not known, I seek to be worthy to be known."

解读:

  这是孔子对自己和自己的学生经常谈论的问题,是他立身处世的基本态度。孔子并非不想成名成家,并非不想身居要职,而是希望他的学生必须首先立足于自身的学问、修养、才能的培养,具备足以胜任官职的各方面素质。这种思路是可取的。 

  孔子为什么要一而再,再而三地申说这个话题呢? 

  这大概与他一生追求“克己复礼”,周游列国而“累累如丧家之犬”,没有能够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分不开。可以说,不被人知道,不被人了解,这是他终身未能解开的一个“情结”。不然的话,为什么一向微言大义的圣人在这个问题上竞如此唠唠叨叨地说个不停,听来总让人感到是在自我安慰或自我解嘲呢? 

  不过,话虽如此说,但圣人自我安慰或自我解嘲所开的药方对于那些怀才不遇者,怨天尤人者倒的确能起到强心镇静的作用 哩。

  更何况,无论别人知不知道自己,了不了解自己,苦练内功, 增强才干总是不错的罢。

 

2,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

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

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14.42

解读:

    本章里孔子再谈君子的标准问题。他认为,修养自己是君子立身处世和管理政事的关键所在,只有这样做,才可以使上层人物和老百姓都得到安乐,所以孔子的修身,更重要的在于治国平天下。

【读解】儒学的进修纲要  

   刘宝楠《论语正义》解释说:“修己就是修身,安人就是齐家,安百姓就是治国平天下。安人安百姓都建立在修身的基础之上。”

  这么说来,《大学》所列的修、齐、治、平进修阶梯,实际上 上已由孔子在这里亲口说出来了。

  那一段是不是儒学进修的纲领性文字呢? 这当然也不是发现了什么新大陆。 不过,从我做起,首先解放自己,然后是家人,然后是全社会的人,这倒正是儒学的进修历程。

一言以蔽之,由内而外,由己及人,修身正己而天下平。  

 

3,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7.3

The Master said, "The leaving virtue without proper cultivation; the not thoroughly discussing what is learned; not being able to move towards righteousness of which a knowledge is gained; and not being able to change what is not good:-these are the things which occasion me solicitude."

解读:

春秋末年,天下大乱。孔子慨叹世人不能自见其过而自责,对此,他万分忧虑。他把道德修养、读书学习和知错即改三个方面的问题相提并论,在他看来,三者之间也有内在联系,因为进行道德修养和学习各种知识,最重要的就是要能够及时改正自己的过失或“不善”,只有这样,修养才可以完善,知识才可以丰富。

 

圣人的忧虑 

  圣人的忧虑当然都是他所处的时代的反映和社会现实的照,不然的话,他忧虑什么呢?更进一步说,圣人所忧虑的四种现象实际上又不只是他所处的那个时代才有,而是每一个时代甚至每一个人都可能出现的过病。

  不讲品德修养,不讲学问,不讲正义的原则,不改正缺点错误,只讲金钱,只讲赚钱之术,唯利是图,有钱就是大哥。这些现象,难道我们还见得少了吗?“读书热”在哪里?“学问热”在哪里?“雷锋精神”又在哪里?“自我批评的优良传统”--更不 用提了!

  所以,圣人真是“一肩挑尽古今愁”,连他的忧虑也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他的救世主义的精神,至今不也仍然具有现实意义吗?

 

4,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7.30

解读:

    从本章孔子的言论来看,仁是人天生的本性,因此为仁就全靠自身的努力,不能依靠外界的力量,“我欲仁,斯仁至矣。”这种认识的基础,仍然是靠道德的自觉,要经过不懈的努力,就有可能达到仁。这里,孔子强调了人进行道德修养的主观能动性,有其重要意义。 

 

第二课时:

 

5,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9.17

The Master standing by a stream, said, "It passes on just like this, not ceasing day or night!"

解读:

时光如流水,一去不复返; 

  往者不可逝,来者犹可追。

  孔子一方面感叹时光易逝,往事难再,另一方面以水为喻,勉励我们进德修业,都应该像那永不止息的河水一样,孜孜不已,不舍昼夜。

  无独有偶的是,与孔子同时代的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也曾感叹道: 

  “人的脚甚至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他的体会与孔子是相通的。

  他们所发出的感叹,在历史的甬道中回响,至今仍不绝于耳。而这种感叹所包含的意义,还可以从各个方面延伸,引发我们思 考宇宙的奥秘,生命的价值,人生的意义,如此等等。那可真是亘贯古今的一大感叹啊!

 

6,子曰:“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不有博弈者乎?为之犹贤乎已。”17.22

 

解读:饱食终日,无所用心  

  孟子说得更为尖刻:“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 则近于禽兽。”((膝文公上》)

  虽然语言的表达方式不同,一个是仁者叮咛,一个是智者雄 辩,但两人所表达的思想却是一脉相承的,都是要求有所学,有所思,有所为的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反对好吃懒做,消极无聊 地打发日子。

  不过,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发现,能够真正做到“饱食终日,无所用心”什么也不想的人其实是很少的。说不定这本身还是一种难能的修养,一般人就是想修还修不成的坐定功夫呢?倒是在 经济发达,生活超过了温饱线以后,一些人无所事事,闲得无聊,似乎采纳了圣人的建议,没日没夜地打起麻将来了。圣人若是知道了这情况,会不会感到哭笑不得呢? 

 

第三课时:

 

7,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19.21

Tsze-kung said, "The faults of the superior man are like the eclipses of the sun and moon. He has his faults, and all men see them; he changes again, and all men look up to him."

 

解读:

  所谓“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其实就是圣贤也仍然要犯错误。关键是看你对待犯错误的态度,就从这态度上又可以看出你的品德修养。孔子已经反复说过:“过则勿惮改。”(《学而》)、又说:“过而不改,是谓过矣。”(《卫灵公》都是要求我们犯了错误要勇于改正。

在“晋灵公不君”的故事中,士会劝晋灵公说:“人谁无过? 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宣公二年》)所谓暇不掩瑜,日食月食,太阳月亮暂时好像被黑影遮住了 一样,但最终却掩不了太阳月亮的光辉。君子有过错也是同样的 道理。有过错时,就像日食月食,暂时有污点,有阴影;一旦承 认错误并改正错误,君子原本的人格光辉又焕发了出来,仍然不 失为君子的风度。 

另一方面,对于一个有地位的君子,也就是领导人来说,就 像太阳、月亮一样,居于高处,并且大家都看惯了他光辉的形象, 不像一般人,亮不亮没关系,反正也没人注意。居于高位的领导 人一旦犯错误,很容易被大家发现,就像太阳、月亮一样,稍有 有一点点黑,就被人们觉察到了,所以尤其需要谨慎,一言一行 都要注意。当然,你一旦改正错误,那也很容易被大家发现,因 为大家都仰望着你嘛。

 以上两方面就是子贡说君子之过如日月之食的意思。不过,孟 子认为,古代君子的过错的确如子贡所说,像日食月食一样,但 他所处那个时代的所谓“君子”,却是将错就错,文过饰非,已完 全没有“日食月食”的风度了。(《孟子•公孙五下》)

孟子距子贡的时代并不很遥远,而我们今天距孟子的时代却 是远之又远。“君子”之过,是如日月之食让人仰望,还是将错就 错,文过饰非呢?

 

8,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14.27

解读:这句话极为精炼,但含义深刻。孔子希望人们少说多做,而不要只说不做或多说少做。在社会生活中,总有一些夸夸其谈的人,他们口若悬河,滔滔不绝,说尽了大话、套话、虚话,但到头来,一件实事未做,给集体和他人造成极大的不良影响。因此,对照孔子所说的这句话,有此类习惯的人,似乎应当有所警戒了。

 

 

小结:

  在现实生活中,总免不了会有不为别人了解,甚至被人误解的情形。面对这种情况,怨天尤人于事无补,甚至可能使事态朝着更加不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而一个人在社会中立身的根本,还在于自己有无能为人所知、所用的德和才。所以,“求诸己”也就是立身处世的根本立足点。“求诸己”,在这里就是要立足于努力增长自己的才干和能力,“求为可知也”。这是一种现实而积极的人生态度,有了这样的态度,人就会自强不息,也就不会因为别人不了解自己,甚至误解自己而懊恼了。

  坚持不懈完善自己,错了,坦然面对,积极改正,一个积极向上、正直诚实的人总是能够被别人欣赏被别人刮目相看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