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桥米线是云南著名的风味小吃之一。它以选料考究、制作精细、吃法特殊、滋味鲜美、独具风味、富于营养而蜚声中外。凡是来到云南的中外人士,无不要慕名品尝。
此次云南之行,下午到昆明,晚上即从位于市郊的滇池温泉酒店打车,来到位于金马碧鸡坊边上的“桥香园”,品尝过桥米线。
过桥米线的来历,有两种说法。一种起源于蒙自。相传清光绪年间滇南蒙自县的南湖之中有一个小岛,岛上绿树成荫环境幽静,有一位名叫张浩的秀才为了赶考整天在岛上八角亭内苦读诗书。她的妻子每天从家里送饭给他食用,秀才求知心切,读书十分刻苦,常常废寝忘食。一天,妻子念他读书辛苦,把家里的肥壮母鸡杀了在土罐中炖,放上米线,送去给丈夫滋补身体。当时秀才正在废寝忘食地攻书,她在旁坐着等候,便睡着了。半个时辰后醒来一看饭菜未动,有点生气,要把米线拿回去重新热,当她拿土锅的时候,发现土罐还烫乎乎的。喜出望外地揭开一看,原来是鸡汤表面盖着一层黄色的鸡油,起着保温的作用。秀才吃了这种美味可口的米线,十分满意。此事传了出去,成为佳话,大家都学着去做。因为秀才妻子到岛上送饭要通过那座桥,便将这种米线取名为过桥米线。

进门要先买票,热情的朋友为我们要了最贵的75元一份的米线。
另一说起源于建水。清光绪二十二年在建水县的锁龙桥旁边有一家小吃店,老板名叫李马田精明能干,留心收集民间米线的各种吃法,集其精华,创制了这一别具风味的米线作法,用鸡、鸭和猪筒子骨熬成汤,把猪、鸡、鸭、鱼肉切成薄片放入,加进建水独有的草芽等新鲜蔬菜和米线,用汤碗内的高温氽熟食用,味道鲜美,滋嫩爽口。这种米线使该店生意十分兴隆。由于小店在桥头,去吃米线的人要过桥,过桥米线由此得名。这两种来源都说明过桥米线起始于滇南蒙自、建水一带,已有百余年的历史。

这里顾客盈门,生意红火。
过桥米线除米线外由四个部分组成:即汤、肉片、蔬菜和调味品。
汤是由鸡、鸭和猪筒子骨、排骨等熬制而成,以清澈透亮为佳。

汤、米线以各种配料,令人眼花缭乱。
生肉片则是鸡脯肉、猪里脊肉、云腿、鱼、猪腰子、肝、肚子、乌鱼肉、水发鱿鱼等切成的薄片,和猪肝、腰子、肚子等切成的薄片,以切薄至透明而均匀为度,摆人盘中。

蔬菜则是豌豆尖、韭菜(或黄芽韭莱、韭菜苔)、菠菜、白莱心、绿豆芽、甜笋、豆腐皮等。

各种小菜及配料。
桥香园米线源自红河蒙自,尤以“菊花过桥米线”为最佳,其配料考究,调味齐全,制作精细,汤味香醇。

新鲜的菊花。
米线的制作,首先是煨汤,放入猪骨、猪肉、鸡鸭等浑料煨煮。煨煮时火功要考究,先用旺火,将沫打净后用中火,尔后再用文火。
其次是氽汤的肉片要精而全,可用鸡脯、猪脊片、猪腰片、猪肝片、鲜鱼片(乌鱼最佳)等。再次是配料制作,配料制作要注意色美味鲜,主要有鲜菊花、草牙、豆腐皮、豌豆坨、豌豆尖、韭菜、葱花、芫荽、姜沫、地椒、还有芝麻、辣椒油、胡椒粉、味精等。食用时,先用大汤碗放入味精、胡椒、鸡油(猪油也可)等,然后将沸汤舀人碗内,油脂即上浮,将热汽盖住。看似冷汤,实为滚烫。

尔后将生肉片或鹌鹑蛋这类不易速熟的食物投入汤碗中稍作涮烫,再下全生或半生的鲜菜及配料,最后把上等、韧性较好的米线掺人,米线可边吃边加。此时,碗内粉白的肉片、金黄的菊花、白嫩的鱼片,洁白的草芽、碧绿的葱花、红亮的椒油浑为一体,五颜六色使人馋涎欲滴。

这一整份的过桥米线,量是很大的,饭量小的足够两个人吃。
朋友,到了云南一定不要放过过桥米线令人难忘的美食!
桥香园连锁店是云南规模比较大的米线连锁企业,在昆明市有十三家分店,在北京、成都、大连等地开设的直营店相继开门营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