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又到一年采棉时

(2014-08-29 20:24:24)
标签:

财经

杂谈

新疆

纺织工业

分类: 随笔与资料

又到一年采棉时

2014.8.29

又到一年采棉时,口内各省采棉工纷纷入疆。劳动光荣,为我们勤劳的同胞而自豪,我认为政府工作重点应该是给这些勤奋的劳动者创造更好条件在口外安居乐业。另外,采棉机械化已经取得了长足进步,新闻报道却提及今年新疆采棉工需求比往年有所增长,怎么回事?这与中央加大南疆补贴力度有无关系?需要注意思考,政策不要一厢情愿最终事与愿违。

 

河南省首趟采棉工专列开往新疆 昨加开20趟采棉工专列

2014-08-26 07:40 来源:大河报 责任编辑:薛涵

链接:http://henan.china.com.cn/news/2014/0826/68516.shtml

昨日20时,随着商丘开往奎屯的L29次采棉工专列缓缓驶离商丘车站,今年我省进疆采棉工铁路运输拉开序幕。即日起,郑州铁路局在郑州、商丘、宁陵、许昌、新乡加开20趟采棉工专列,方便采棉工出行。

记者了解到,今年新疆采棉工需求较往年有所增加,郑州铁路局辖内的郑州车站、商丘车站等采棉工客流较为密集的车站,设置采棉工个人和团体票发售专用窗口,实行24小时不间断售票。对运能紧张的车次,发挥异地联程车票优势,最大限度满足采棉工购票需求。

据郑州铁路局相关人士介绍,该局于830日、93日上海至乌鲁木齐的L902/3次列车,预留10个硬座车厢运送采棉工;91日广州至乌鲁木齐的L908/5次列车,预留10个硬座车厢运送采棉工进疆。

同时,为服务进疆采棉工,郑州铁路局组织300多名临时乘务人员组建10个临客班组,担当部分采棉工专列乘务任务。他们根据河南人爱吃面食的特点,餐车途中为采棉工准备了捞面、汤面、蒸面条等;同时,餐车尽量降低饭菜价格,盒饭面条510元左右,保证采棉工吃好吃饱。

据悉,920日之后,郑州铁路局加开采棉工专列的时间及车次根据客流情况另行安排,以车站公告为准。

新闻热线:0371-65901818

 

吴云香:内地采棉工在新疆淘金的日子

中新网 20111123日电

链接:http://www.chinanews.com/cj/2011/11-24/3482266.shtml

有人说,她们是候鸟,夏末来,秋末走;有人说,她们是蜜蜂,从早到晚在棉花地里辛勤劳动;还有人说,她们是“淘金”者,每一年都会从新疆带走无数“真金白银”。

其实,她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采棉工;她们从五湖四海来到一个共同的地方,新疆;她们从事着同样的一种劳动,拾棉花。

棉花是花儿的一种,但采棉工很少将它看成花儿,所有的采棉工面对棉花时,心中所想的莫不是将它们尽快装进自己的花包。

拾花是一项艰苦的劳动,它要求采棉工将腰弯到90度以上,机械地重复着同样的动作。

近年来,新疆每年种植棉花的面积都在2000万亩左右,以一个采棉工平均可以完成8亩棉花采收任务来计算,新疆每年需要使用的采棉工都在250万人以上,其中一大部分需要从内地各省区引进,这些采棉工绝大多数为中青年妇女,她们在9月、10月的丰收季节里,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演绎着不同的故事。

棉海“淘金”:每年定时来新疆拾花

118日,随着第一场雪的融化,气温下降到零度左右,虽然拾花价格已涨到2.5元人民币一公斤,但同来的姐妹中还是有人不再出工,坐等专列回家了。陈月爱却是想也没想,一手拿着馍,一手掂起花袋,照常早早下地。

今年已经46岁的陈月爱是陕西武功县人。10多年前,她在老家和丈夫一起依靠4.5亩地生活,一年的收入不过几千元。眼看着两个儿子要上大学,陈月爱决定随同姐妹们来新疆“淘金”。

如今,10年过去了,陈月爱每年8月下旬从陕西来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七师一三0团拾花,每年的11月上旬再回家乡。10年中,陈月爱多次荣获该团“拾花状元”称号。10年里,陈月爱圆了自己的“淘金”梦:用自己的拾花收入,将两个儿子供养到大学毕业;在老家盖起一排新砖房。

陈月爱是内地来新疆“淘金”的上百万采棉工中的一员。

2008年以前,一三0团每年都要引进10000名到15000名采棉工;近年来,由于调整种植业结构,加上采棉机的大面积使用,使用采棉工的人数也锐减到7000人左右。

但是,这仍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庞大力量,这是一群守信的“候鸟”。她们每年秋季定时来新疆“淘金”,在两个多月的时间里,依照个人拾花速度的不同,每人收入在6000元至10000元不等。每年从新疆兵团179个团场之一的一三0团“淘”走人民币6000多万元。

棉海结良缘:为了爱情留在棉区

在新疆兵团农七师一三0团九连,生活着一群年轻、漂亮又能干的小媳妇,她们大部分是这个单位的种田能手,还有的到团直企业单位当上了干部和工人。

九连的干部职工都知道,这些漂亮能干的小媳妇,清一色都是当年的拾花妹。

何宝花、张惠等采棉工,祖籍都在甘肃省甘谷县。10多年前,她们从老家来新疆拾花,分别认识了年轻英俊的九连职工张贵生和胡宝玉等,当时,有8个姑娘在九连同时“扎”进了爱河,然后纷纷为了爱情留在了棉区。

如今,这些通过拾花喜结良缘的女青年在一三0团生活的有580多人,她们已经完全融入了团场的生活,大多数都成为各项建设事业中的生力军。

棉海有真情:我们明年还来

张志成是一三0团二连的职工。

几年前,刚刚40岁的张志成患上了脑血栓,治愈后留下了半身不遂的后遗症。身怀残疾的张志成偏生了一副要强的心,他一心想早日脱贫致富,于是和妻子承包了60亩棉花,田管阶段,夫妻俩还能勉强凑合,秋收时,面对着遍地盛开的棉花,两人就发愁了:这棉花怎么拾?怎么运回来?怎么卖出去?

就在这时,远在河南商丘的老乡刘红伟打来电话,主动提出来新疆兵团帮助他们秋收。

刘红伟前两年曾经帮助张志成采摘过棉花,相隔几千里的两人已经在棉海中结下了深深的友情,现在听说他能来帮助自己,无疑于雪中送炭,张志成高兴极了。

几天后,刘红伟从河南来到新疆,他自告奋勇地承担了帮助张志成扛棉花包的任务,每天都要扛近千公斤的棉花装车、卸车,然后一一过秤。

国庆期间,正是张志成的棉花开得最旺盛的时候,每天都要请上30多人帮助拾花,那几天,刘红伟不仅帮他扛花装车、卸车,还要帮他过秤,每天都要忙到凌晨2点以后才能上床休息。

秋收结束了,刘红伟帮助张志成收回了15000多公斤棉花,自己也收入了8000多元现金。

113日,刘红伟告别张志成一家人准备返回河南,临别时,张志成一再说:“团里政策好,我明年准备再大干一场,秋收时,你可一定再来帮助我。”

刘红伟又憨厚地笑了:“你放心,我一定来,谁让咱们是朋友呢?”

张志成和刘红伟是一三0团成千上万在棉海中结下友情的职工和采棉工中的一对。

明年,一三0团准备种植棉花13.5万亩,其中6万亩决定采用机采棉模式种植,另外还有7.5万亩棉花需要人工收获。

目前,正值大批采棉工返乡,在承包户家门口、在连队路边、汽车站、火车站,随处可见送行的人们,“我们明年还来”几乎成为每一个采棉工告别时必说的话。

棉海的“诱惑”:我们下半生要在新疆度过

今年36岁的邓琼祖籍在四川省射洪县洋溪镇。来新疆前,她和公婆一家依靠几亩山地为生,每年的收入不过几千元。

2006年,一位老乡找到她,告诉她在新疆通过拾花两个月就可以挣回几千块钱。

邓琼和丈夫一商量,将孩子托给婆婆照顾,两人一起来到新疆。这一年,邓琼夫妻通过拾花挣回6000多元钱,比在家乡务农一年的收入还高。

新疆在邓琼夫妇的眼中成为“淘金”宝地。

2007年秋天,邓琼夫妇再次来到新疆,当邓琼被评为“拾花状元”后,当他们再次拿到近7000元现金时,夫妻双方决定留在一三0团。他们在团部共青镇曙光里小区买下两间平房,安下了家,然后将5岁的女儿接了过来。

今年10月,邓琼拉着丈夫再次“冲”进棉田,夫妻二人每天开展拾花竞赛,输方回家负责做饭。常和他们一起拾花的李彩彩说:“这两口太能干了,两人每天都可以挣到300多块钱。”

有人初步估算了一下,今年一个秋季,邓琼夫妇拾花可挣回20000元钱。

有人问邓琼:“以后准备怎么办?”

邓琼乐呵呵地说:“我明年会给丈夫交养老保险,我们不准备回老家了,决定留在新疆过完下半生。”

邓琼是数千名已经留在一三0团准备过完下半生的采棉工之一。

多年来,一三0团一直坚持善待采棉工,对愿意留在一三0团工作生活的采棉工关心有加。对在连队自愿承包土地两年以上的,可以享受同团场职工相同的待遇;子女全部在团场学校入学,享受国家两免一补政策;可以通过合法途径在一三0团团部和连队随意购买住房。一批优秀的采棉工还纷纷加入职工队伍,成为一三0团的一员。如今,在一三017个农业连队以及团部共青镇,都生活着来自内地的采棉工,总人数已超过6000人,已成为团场不可缺少的建设力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